張晨露 莊曄 周友亮
摘 要:為了給學生打好數學基礎,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明確小學數學教材,有組織的給學生復習。其中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個人情況,應當針對他們自身特點設置好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熱情。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彰顯思維導圖在復習課中的優勢,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數學;復習課
引言:
復習課相對平常上課而言需要鞏固的知識很多,而且計算量很大。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數學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將小學數學知識的脈絡理清,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需要復習的重點以及難點知識,從而讓他們理清思路,提高他們復習的效率。
一、思維導圖教學法的優勢
思維導圖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思維導圖是一種發現思維的工具,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工具。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教學方法是傳輸知識,教師直接束縛了學生思維的提升。同時,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已不再適用于現在的數學學習[1]。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可見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復習對學生的學習是多么重要。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發散性思維得到培養。同時,利用圖形可以更直觀、更直白地表達某一觀點,解題過程中思路明確,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思維導圖相當于心智圖、腦圖、流程圖、示意圖,可以使人類思維發散,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此外,思維導圖能夠完善學生的知識脈絡,改變學生只會使勁硬背的復習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總結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二、小學數學復習課出現的問題
復習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數學教師對復習并不是非常重視,教師復習內容僅僅只是關注當前所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完全忽略了新課標規定的范圍與深度,教師這樣做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控力不強,邏輯思維能力不齊全[2]。因此,在小學數學復習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復習,如果教師盲目對學生進行復習,日復一日,將磨滅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復習內容較單一,缺乏趣味性。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城市教師還是農村教師布置的復習與設計都局限于書本上,以書本形式的復習優點是利于教師批改,但是缺點在于以書面形式的復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的復習不能夠發揮其真正作用。在傳統教學課程中,教師布置復習作業時,教師往往沒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學習差異性。教師沒有關注到這種差異,采用統一式的授課形式,這樣會使學習能力快、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快的學生感覺是在浪費時間,而學習較慢、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則難以接受教師的授課形式,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
三、小學數學復習課堂上思維導圖應用分析
(一)講解思維導圖,奠定高效課堂基礎
思維導圖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思維導圖在小學復習課堂的應用相對較少,因為缺乏經驗借鑒,處于這樣的背景下,很多教師與學生對思維導圖理解較少,教師在具體應用時會出現錯誤。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了解思維導圖的優勢,并讓學生知道思維導圖的優點,以此來提高課堂效率。
在數學復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的復習方式,讓學生了解所學過的數學基本知識,了解知識結構。但是,在通過思維導圖教學時,教師應考慮學生思維模式的差異,了解學生的水平,根據學生的特點與水平來調整數學知識框架,以此來提高學生接受與掌握知識的能力,這樣就能夠提高數學復習課堂的質量[3]。
(二)數學習題練習,借助思維導圖優勢
小學數學復習課堂中最主要的內容就是習題的練習。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應借助思維導圖來進行復習,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以提高習題練習的針對性,有效促進復習課的進行。數學習題練習時應結合教學目標,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學習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習題進行練習,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小學數學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是學生不知道如何解題,走不出解題怪圈。因此,教師應尋找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讓學生仔細閱讀題目后,根據題目找出問題的側重點,讓學生有層次的閱讀問題。接著,教師可以營造有關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畫圖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逐步形成以畫圖來解決問題的意識。
結束語
復習是小學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部分,但是大部分教師卻不重視復習課。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要合理安排復習課的內容,給學生提供復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優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發散學生思維能力,利用總結反思等方式夯實數學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復習課堂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東輝. 小學數學復習課中思維導圖的應用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8(04):84-85.
[2]劉賢虎. 論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梳理”和“練習”[J]. 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1(02):82-91.
[3]張引. 基于學科思維導圖的小學數學復習策略[J]. 教育現代化,2018,5(24):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