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生云
摘? 要:積極的開展有效教學的研究和探索,全面的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迎接教學挑戰、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一招,初中數學教師要樹立有效教學的意識,積極的從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實際入手,不斷的開展有效教學的研究和探索,并積極地進行教學經驗積累和總結,進而有效地把握數學課堂高效教學實施的基本規律,助力課堂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為班級每個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助力。本文將就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進行討論。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思考
高效課堂是指教學秩序更加井然、課堂互動更加良性以及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較好實現的一種課堂教學狀態,積極構建高效課堂對于學生更為高效率和高質量的開展數學學習具有積極的促進價值和意義,初中數學教師要精準把握高效課堂的基本內容,進一步強化自身認識,不斷鉆研高效課堂構建的策略和方法,繼而真正構建高質量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為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以生為本
教學觀念是有效教學的先導性環節,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便會孕育什么樣的教學效果,但從目前的數學教師教學理念生成情況來看,部分教師依然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使得數學課堂的教學還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形成,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提升,還需要初中數學教師積極的轉變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一方面,需要教師樹立素質教育理念。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合理的將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進行融合,合理的設計和按照知識講解和能力培養的時間,有效的將能力培養目標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小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生活體驗”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包含哪些立體圖形,并分析這些立體圖形的特征,并根據所學的知識分析盒子額將數學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實現能力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做到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較好的兼顧到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學生的基本情況,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任務,并給予差異化、精準化和有效化的學習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學習到最近發展區域的內容,繼而實現高效教學實施。
二、不斷更新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活力
新課改背景下傳統的一言堂和滿堂灌輸說教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較好的滿足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需要,也不利于進一步的激發班級學生的學習活力和學習能能動性,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初中數學課堂的高效教學實施,還需要初中數學教師積極的轉變和更新教學模式,不斷的激發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活力,助力數學課堂的高效教學實施。一方面,要構建開放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的強化課堂的師生互動,進一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積極的設計開放式的教學內容,以有效的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視野,發散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繼而有效的激發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活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地引入信息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例如,在學習《垂徑定理》小節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使用微課視頻對“垂徑定理”的證明進行動態化的演示,并使用思維導圖對“垂徑定理”的基本內容進行逐條的展示,還可以使用PPT課件對該節課的基本知識組成進行形象具體的講解,進而借助信息技術有效的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和具體性,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
三、有效開展教學反思,積極補足教學漏洞
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進行改革和完善,而通過有效化和高質量的教學反思可以讓數學教師對教學的情況進行有效地梳理和總結,并積極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從而可以較好地鞏固課堂的教學成果,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的樹立教學反思的意識,并不斷的開展有效教學反思的探索,進而全面補足教學短板和漏洞。例如,在學習《圓的對稱性》小節內容時,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一方面,要反思教學設計情況,如課堂的教學目標定位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課堂的教學流程是否安排恰當、課堂的師生互動是否有效等等,并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繼而不斷的完善課堂教學。另一方面,要反思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情況,如,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本狀態如何、不同學生的在課堂的表現如何、學生是否還存在學習疑惑等,并真正學生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改進,繼而在教學反思中實現有效教學實施。
綜上所述,積極地構建高效率和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基本教學追求和努力實現的教學目標,初中數學教師要從內心深處真正的重視起高效課堂的構建工作,并積極地從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反思等幾個方面入手,積極探索高效課堂構建的基本實現路徑,進而讓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內容、提升自身數學綜合素養的有效依托。
參考文獻:
[1]何衛華.以生為本再構高效課堂——談初中數學課堂效率優化策略達成[J].數學教學通訊,2017(35):66-67.
[2]陳志鳳,高園園,宋永亮.信息促進高效——新課改下初中數學課堂信息化的思考與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