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麗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成為教師所關注的問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外在體現,還是落實新課改理念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以此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筆者從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展開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思維意識;降低難度
數學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重要載體。良好的學習效果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抽象思維從“經驗型”上升到“理論型”,還能夠使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數學素養的發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教師還以“注入式”的教學思想為主,將數學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再運用“題海式”戰術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與能力的提升。因此,為了使學生獲得進一步發展,教師應考慮具體的教學內容與高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以此使教學質量得以整體性提升。
一、構建“生活化”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高中數學知識最大的特點是抽象性強,并帶給學生一定的距離感。而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密切,因此,教師可借用數學知識的應用性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構建生活化的情境,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引發其內在情感共鳴,還能夠使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與數學新知識之間建立聯結,從而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教學中,為了使學生了解集合的含義,并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筆者首先以“實際問題”為出發點,構建生活化情境,即:一個百貨商店,第一批進貨為帽子、皮鞋、熱水瓶、鬧鐘共4個品種,第二批進貨為皮鞋、鬧鐘、茶杯、手套共計4個品種,一共進了多少品種的貨?這一生活問題使學生產生了共鳴感,并在他們思考后總結出“6個品種”這一結果。這時,學生的有意注意被激活,并對“集合”產生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出“集合”的概念,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集合元素的概念,使學生能夠運用自然語言將其描述,并使他們準確理解了集合的概念,以此實現了學習目標。
二、設置“啟發式”問題,喚醒學生思維意識
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不僅僅是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數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思維意識,促進自我能力的提升。鑒于此,啟發式問題在課堂中的導入能夠有效喚醒學生的思維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不同的啟發式問題鏈,使學生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建立新舊知識的銜接,進而循序漸進地揭示數學原理,并體會到新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在“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函數零點的概念,并了解函數零點與方程根的關系,筆者首先設置問題鏈,以舊帶新,引入教學主題,使學生初步體會方程的根與函數零點之間的關系。即:判斷方程
根的個數,并求解;作出函數
的圖像,并思考函數圖像和上一個問題中方程的根有什么聯系?上述關系對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
及其相應的二次函數![]()
是否也成立呢?從問題一到問題二、三是由特殊到一般,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機會,并使他們體會到方程的根和函數零點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筆者以例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函數零點的定義,進而展開后續的教學活動。
三、借用“信息化”平臺,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平臺的運用受到廣泛認可,也成為教學的一種有力輔助工具。它不僅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現出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還能夠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并將課堂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融入一種積極的學習場中,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有機統一。
例如,在“傾斜角與斜率”章節教學中,筆者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借助計算機工具和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實物圖片。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直觀演示直線與x軸夾角的情況,使學生理解確定一條直線的幾何要素,并讓學生明確傾斜角的范圍。此外,在解釋斜率概念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屏幕展示生活中“山坡、樓梯”等圖片,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具體情境中,并引導學生發現“坡的陡峭程度和升高量和前進量”有關等結論,從而引出斜率的概念,以此降低學生理解新知識的難度。
綜上所述,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戰場,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好與壞。因此,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特點設置有效的教學活動。實踐證明,通過生活化情境的構建、啟發式問題的設置以及信息化平臺的借用,不僅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還能夠喚醒學生的思維意識,并使他們充分體會到新知識的形成過程,此外,對他們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以此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福壽.淺談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南北橋,2017(8):148-148.
[2]徐佐斌.構建內涵豐厚的高中數學教學[J].讀寫算:教師版,2017(43):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