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榮美
摘 ?要:毋庸置疑,作文就是語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對于語文來說是很重要的。而在這多媒體信息化的時代,素材的更新、知識的更新也尤為重要。基于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上也要采取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高考作文打好基礎。觀看央視《新聞周刊》并進行寫作訓練,閱讀《人民日報》《青年報》等新聞報道,正好符合中學生對于作文素材積累和思維鍛煉的需要。
關鍵詞:新聞周刊;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
《新聞周刊》
一、第一階段:
每周日在各班播放《新聞周刊》,觀看的過程有要求,讓學生記下每一個事件和人物,作為素材積累。看后有寫作任務,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事件來完成練習。我們備課組設計了一份專門的練習——央視《新聞周刊》材料提煉。
這是最開始的設計,我們設計每個部分都是賦分20分,目的是讓學生在看視頻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了解、掌握這些內容。
一開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的是不能使用恰當的成語和尋找類似事件,后來我鼓勵學生多查詞典,早晚讀多讀多積累成語,慢慢地會用一些了。而“概括事件”存在的問題是學生不會把握事件的核心,一個事件有時候會涉及到不同的人物,需引導學生關注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寫“事件評論”時,學生一開始總是分析得很單一,所以要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論。同時,要求他們多關注主持人對于事件的闡述和評論,讓他們學會聽取別人的觀點,先學會把別人的觀點用于自己的作業中,再慢慢地加入自己的思考。通過一個學期的練習,學生有進步了,學生能比較好地完成這一份針對性的練習。
二、第二階段:
根據學生的寫作情況,學生會在作文中運用《新聞周刊》的人物事件作為例子,也會進行分析評論,但是只是就事論事,不能很好地進行延伸拓展,議論分析思路不夠清晰,所以我們就重新進行作業設計,字數和各部分的賦分有所變化。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之上,對“事件評論”和“類似事件”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這兩者融合放在一個段落或者兩個段落,不用拘泥于格式,而聯系類似事件要進行適當的分析。同時,要求要表達連貫,學會從多角度去分析,分析事件產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響、有何解決措施等,以此提高學生分析的邏輯性、嚴密性。
三、第三階段:
一個學期之后,學生對于《新聞周刊》第二階段的作業完成較好,根據學生的寫作情況,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在觀看之后自主選擇一個事件完成一篇作文,讓學生不被字數和格式所局限。
學生練習(458班呂珊珊):這煙到底該不該勸?
如果一次善意的勸阻會讓自己“惹禍上身”,那么你還會做嗎?
不久前,37歲的楊帆就因為一次勸阻而讓自己惹上了官司。楊帆在乘坐自家小區的電梯時,遇到一位在電梯里吸煙的老人,楊帆毫不猶豫上前“勸煙”,可老人竟然與他爭吵起來,老人事后竟然因為情緒過于激動而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死亡。突如其來的變數和老人家屬索賠的高昂費用讓楊帆措手不及,他無法理解,自己的勸煙行為竟然會引發如此之多的事端。
其實,在公共場合禁止吸煙的告示并不少見,尤其像電梯這種密閉的空間里,禁煙的告示更不可少。楊帆認為,若是在電梯里吸煙,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孕婦。我認為楊帆的行為是合理的。在電梯這樣密閉的空間吸煙確實對他們產生不好的影響,電梯里明明有告示,但有些人卻視而不見。據報道,老人曾經做過多次心臟手術,有心臟病史的病人是不能吸煙的,哪怕沒有楊帆的勸煙行為,老人也可能會因為吸煙而影響到健康而病發。而轉念一想,楊帆的勸煙行為雖是出自善意,可也有些欠缺思考,比如要考慮老人的歲數、情緒、老人的面子拉不下等問題,可能結局就會有所不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場合需要禁止的不良行為有很多,若是無人管理,就容易造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影響自己也影響他人。因此,對公共場合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是萬萬不可的。相反,我們要更勇敢地站出來,對他人的不良行為進行合理的勸阻,而在指出別人錯誤的同時,也要適當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看到這個公共場合所禁止的告示時,應該自覺遵守,維護社會秩序,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四、《新聞周刊》寫作訓練與“引議聯結”
在時事評論的議論文教學中,我強調學生注意掌握幾個關鍵的步驟,即引——議——聯——結。“引”就是引出事件、引用材料、引出中心論點;“議”就是對事件進行議論分析,“聯”就是聯系其他例子、聯系現實進行分析議論;“結”就是強調論點、結尾。而平時我們新聞周刊的寫作訓練是緊扣著“引、議、聯、結”來進行的,《新聞周刊》寫作中的“事件概括”就是對應著“引”,而“事件評論”和“類似事件”就是對應著“議”和“聯”。通過不斷的積累和訓練,學生的時事評論類的任務驅動型寫作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新聞報道
除了《新聞周刊》,我們每周都讓學生閱讀一些主流報紙的新聞報道,報道針對的是時下較熱門的事件,讓學生著眼于新的事件,結合他人的觀點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慢慢地積累了寫作素材,學習和掌握了如何寫時評作文。
有時候,編輯老師還會找出針對一些熱點事件的不同觀點的文章,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例如2019年9月26日的選輯,針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偷偷給貧困學生的發卡打錢進行資助一事,選了兩篇不同的文章,郭元鵬的《“偷偷給困難學生打錢”,讓救助從熱鬧鬧回歸靜悄悄》和沙元森的《出身貧窮并不丟人,助學無需“隱形資助》,啟發同學們進行多角度的思考。
除了對寫作有用之外,學生在提煉文本、分析事件的過程中也引發了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高考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突出對能力和素養的考查,我們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要教會他們知識,更要增強學生的素養,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增強憲法意識、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助力實現國家人才強國戰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觀看《新聞周刊》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正好符合這個要求。
參考文獻:
[1]郭元鵬.“偷偷給困難學生打錢”,讓救助從熱鬧鬧回歸靜悄悄.東方網.2019-09-22.
[2]沙元森.出身貧窮并不丟人,助學無需“隱形資助”.《齊魯晚報》.2019-09-24(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