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佳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政策的越加成熟,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為了能夠切實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教師需要從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角度入手,進行相關的教學策略設計,使之能夠緊密貼合學生們的學習心理。所以,教師系統性分析學生們的學習實際后,決定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進行相關的教法設計,使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期間更加投入,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們的數學知識學習質量。
關鍵詞:興趣培養;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法研究
在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知識學習習慣。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必然需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充滿興趣。因此,教師為學生們選取相關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趣味性情境,以此培養學生們的數學學習意愿。同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展示,以此加深學生們的數學知識學習印象。此外,教師利用驅動性學習任務進行教學指導,以此有效提升學生們的知識探究能力。
一、趣味情境設計,培養學生學習意愿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教學,需要教師重視對學生趣味性教學的引導。在教師看來,相應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必然需要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學習情境。其中趣味性的學習情境能夠和學生們的學習心理相契合,從而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教學情境時,就可結合學生們喜歡的教學元素,進行相關的數學知識內容設計。通過對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分析,教師發現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最能夠吸引學生們的學習注意力。因此在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會下意識將其中的教學元素融合進學生們的學習內容之中,從而確保學生們能夠保持極為旺盛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教師為學生們講解關于“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就可結合學生們現實生活中的相關情境,進行趣味性的內容創編,使之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特別是教師為學生們設計趣味性生活情境時,可以將乘法知識和學生們的購物情境相關聯。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對話交流情境,要求學生在和教師對話過程中,查找教師出現的計算錯誤,以此檢驗學生們的實際學習效果。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趣味性學習情境,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有效提升了學生們的數學知識學習積極性。
二、信息技術展示,加深學生認知印象
在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期間,需要按照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綜合性的知識學習。但是,教師對學生們的學習質量進行評價時,發現學生們對于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存在缺失,即便教師講解了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實際解題期間,學生們依舊難以靈活應用相關知識進行思考。所以,教師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質量,決定引入信息技術教學策略,通過信息化的趣味性教學內容展示,使學生們對所學知識內容表現出極強的學習興趣,進而使之為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關于“差倍問題”的知識時,就可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對學生們進行有效的知識教學。首先,教師為學生們系統性講解關于“差倍問題”的知識內容,以及其適用的問題條件。而后,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為學生們呈現更加趣味性的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夠有效理解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理解水平。最終,學生需要按照教師多媒體展示的模型,進行綜合性的應用分析。這樣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解題過程,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趣味性信息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指導,明確有效的解題策略和方法,最終有效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水平。
三、任務綜合驅動,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從“滿足學生成就感”的角度進行綜合性的教學設計。通過教師系統性的教學分析,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學習任務,以此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數學問題探究,使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相關的知識的深度分析,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們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進而衍生出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有效提升了學生們的知識探究能力。
例如,教師為學生們設計“雞兔同籠”問題時,可以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學習任務。教師指導學生們按照自己對題目的理解,進行獨立的問題分析。通過教師對學生們的學習現狀進行分析,并指導學生思維滯塞的節點,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掌握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了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的相關學習任務,可以有效強化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全面增強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期間,需要從學生們的學習實際出發,設計相關的教學策略,使之有效提升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袁德巧.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赤子(上中旬),2016(20):221.
[2]周貞.聯系生活實際,學有趣的“數學”——淺談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