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玲
【摘? 要】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知識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環境和氛圍,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喚起學生的身臨其境感,營造出和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歷史教學;注重
一、注重文本(教材)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教師、學生運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擊的過程。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文本是一個重要的對話者。所謂文本,它是教學的憑借,是作者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它用語言文字組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紛呈的世界。我們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走近它,穿越時空與事件交談、與歷史交流。因此,研讀文本,在文本中尋找有效資源,并在課堂上有效解讀和利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
歷史教學更離不開文本,教材是最基本的歷史學習資料和媒介,每一句話、每一個圖片、每一段史料都蘊涵了大量的歷史信息,供師生探究、發現、拓展和總結。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經常面臨的問題是:究竟是用教材教,還是教教材?毋庸置疑,教教材應該是用教材教的準備階段,也是學生最需要的內容。教師必須挖透教材,吃透教材,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信息讓學生明確應該掌握什么,學了什么。同時我們要知道,一套教材從編寫到發行凝聚了多少專家學者的心血,濃縮了多少集體智慧的結晶,科學的語言、縝密的邏輯、詳實的信息,這是多媒體所無法取代的。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多在教材上下工夫,少在課件上下工夫,不能本末倒置。再者,在學生練習時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每道題最終的答案都在教材上,都能夠在教材文本中找到答案的位置,教材是教學的根本載體。由于初中歷史開卷導致學生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基本術語、基本規律的缺失,最好教師要不厭其煩地領著學生從頭到尾用直觀生動的語言把教材“翻譯”一遍,把其中顯性的知識和隱性的知識幫助學生挖掘出來,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感覺。
二、注重問題
以“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也曾說“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現在在學習的過程中“問問題”是多么重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當提出高質量的適合課堂教學的問題,引領學生在問題中認識道理;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力創“自問自答”或“生提師答”或“生生互答”,力爭營造一個“問答”的環境,讓“問題”成為學習的發動機。在“探究問題”時,應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所碰到的困難與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關聯,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深度探索和思想碰撞等。因此問題意識的培養是新課程的核心所在。
三、注重練習
這是一個鞏固練習、促進提高的過程。此環節中,教師首先可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設置一部分練習題(或選擇,或填空,或史料解析,或概括簡答,不一定各題型都有)。練習的設計要體現出針對性、典型性、重點性等。通過這個過程,一是鞏固所學知識;二是反饋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其次,教師根據本課提綱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強化重點,深化主題,引領下節課內容。再次,可適當安排時間讓學生回顧課本,進一步“消化”所學知識。最后,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熱情地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教師可以根據本節課學生的表現,對參與度比較高、思維比較活躍、善于合作的學生,給予適當的鼓勵性評價。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是:1.練習不在多,而在精,在有代表性、指導性、典型性和層次性,能突出重點,幫助學生鞏固知識。2.總結語不在多,在精練,能提取知識脈絡,突出和強化主題。3.對學生的評價要恰當,有效性要強。如“你的說法很有見地”“你的思維角度很有新意”“你很會提取歷史信息”等。
四、注重歸納
在教學中,教師要首先向學生闡明知識體系對其學習的重要性。任何學科都是有體系的,任何知識都是體系中的知識點,如果想駕馭某一學科,就必須妥善構建該學科的知識體系,只有自己用心整理過的體系,才是最實用、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其次,教師要教給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方法,并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在每課開篇時試著概括整課內容,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細化,當本課結束時,讓學生畫出知識體系,并復述這一章的重點內容,說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每一課開始時就逐層積累,到本課教學內容結束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體系。
五、結語
在完成一課的探究學習任務后,教師要對本課的中心內容、核心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深化,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知道這節課應該掌握什么,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宏觀上的梳理不用面面俱到。
參考文獻:
[1]藍秋金.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