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鑫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發揚并繼承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作研究分析。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滲透;傳播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C-0057-02
語文不僅是一門文字教學科目,更是一門文化傳承科目,語文的教學涉及我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祖國的了解,培育學生的愛國精神,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最佳時刻,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全面培養學生,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構建學生的人文道德觀
我國既是世界人口大國,也是文化大國。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歷代推崇儒家的育人思想,深受孝道禮儀文化思想的影響,要人講究和睦,家庭溫馨。因此,人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都會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為人、處事、交友中崇尚禮儀待人,講究謙卑有禮,這與我國傳統文化思想是相符的。此外,孝道精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體現,在當前的小學文化科目中常常涉及一些古詩詞,如《游子吟》《三字經》《道德經》等,在小學語文課堂也都有所涉及,這是我國文化美德傳承的一種體現。除了這些以外,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融入詩詞歌賦,也能體現我國人文道德思想,如古代很多文人會歌頌重陽節,并以此來寄托對家人、朋友的思念,如“每逢佳節倍思親等”已經千古流傳,而在清明節時,人們通過踏青和祭祖掃墓的方式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這些都是對我國文化的傳承。可以說我國的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文化的傳承讓民族更加團結,人與人的相處也更加融洽,因此,在我國語文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有其意義的,這對學生進行文化的傳承,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都有著實質性的意義。
(二)弘揚愛國精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激活小學生的愛國精神,讓國民更加團結友愛。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重要標志,不管是哪一個國家,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而文化更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沒有自己的文化,在世界上就難以被人尊重,因此文化的延續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標志,每一個國家都發揚各自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是社會所需,也是國家發展所需。它可以讓國民具有民族認同感,同樣也具備愛國、愛家、和睦等精神,從而讓中國更好地發展與進步。
二、在小學語文滲透傳統文化教學策略研究
(一)通過詩詞開展文化滲透教學工作
在小學課堂中,學生常常接觸古詩詞的內容,古詩詞也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古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思想,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手段。詩詞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的特點在于句式精煉、規整,常常通過短短幾句內容就能表達出作者的多種情緒。在我國傳統詩詞歌賦中常見的情感包括了愛國思鄉情感、壯志未酬情感、廉孝禮儀情感等方面。學生通過對古詩詞的閱讀,不僅可以了解我國古詩詞文化,還可以通過古詩詞的內容抒發自身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操。比如在小學階段,較早接觸的詩歌是《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短短兩句,精煉且豐富,意境優美且感情充沛。學生在閱讀詩歌時,便能聯想到現實生活中嬉戲的大鵝,聯想到優美的環境與歡快游玩的動物,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激活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效果,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知識。不過小學生年齡普遍較小,對古詩詞的理解存在諸多不足,很多古詩詞主要以欣賞、引導為主,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來了解我國的風土人情與傳統文化節氣。所以在小學古詩詞課堂中,教師需要發揮引導功能,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從而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
(二)通過漢字教學了解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漢字語言,漢字語言的學習包括生詞學習、詞語學習、句型表達學習等方面。而通常這種漢字語言的學習都會滲透各類文章,而這也正是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在漢字語言的教學中,常常會涉及到有關文化習俗的文章,這類文章通常具備豐富形象的故事來做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文化。如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小學生都很喜歡春節,而在語文教學中也常常涉及到春節的詩詞、文章以及故事,甚至一些語文課題討論中還涉及春節的作文教學。教師通過對文章的引導,融入多媒體教學資源,便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春節習俗,而類似的文化習俗還包括了重陽節、端午節、清明節等,通過各類文章教學,學生可以輕松了解我國各類節氣知識。
除此之外,在小學生對漢字的熟悉階段, 也會加入許多文化知識,如在學習簡單漢字知識時,就會加入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內容,包括 《三字經》《弟子規》等。這類文章的加入一來是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意思,幫助學生學習漢字,二來是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類文章是我國歷代教學的精髓,也是我國傳統禮儀道德的精髓,學生對其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同時這類文章教學還包括了誦讀與書寫課程,可以說全方位地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結合生活融入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與傳統文化學科知識不同,它沒有專業化的理論體系,它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習慣都能體現我國的文化底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傳統文化內容時,應該與實際生活連接在一起,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如生活中常見的傳統文化內容就包括傳統節日、傳統禮儀道德、傳統書畫以及傳統歷史文化知識等方面。很多文化知識的教學可以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如在學習傳統節日時,可以衍生出節日里最典型的特征,在學習漢字書寫時可以融入抒發文化知識,總之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很多方面都可以滲透文化教學內容,既可以提高學生對祖國文化知識的理解,也可以促進其更好的成長。
在實施全民素質教育的當下,小學語文更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既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同樣也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時,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規律、有方針地開展指導教學,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魏立峰.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研究[J].學周刊,2019,(5).
[2]葉妙詩.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生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