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
摘 ?要:在素質教育盛行的當下,人們對教師的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教授學生知識,還需要重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數學是高中生所需學習的基礎學科。高中數學教師自然需要革新教學思想,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目的,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本文將從多個方面談一談基于綜合素養培養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綜合素養;教學策略
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正面臨著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學生需要學習知識,培養好能力,以更好地應對高考和之后的生活、工作。在這種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承擔起屬于教師的責任,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教學,還需要采用多樣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的培養。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基于綜合素養培養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重視課堂提問,發展學生思維
思維能力是學生所需具備的一種基本的能力,學生具備這種能力,能夠更好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重視課堂問題的提問,以發展學生的思維。
如,在教授“指數函數”這部分知識時,筆者便會重視問題的提問。在課堂上,筆者首先會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有關細胞分裂的視頻,并在視頻展現完后向學生提出:每分裂一次,細胞的數目有何變化?在分裂的過程中,分裂的次數是一個變量,我們將其作為x,細胞的個數也是一個變量,我們將其作為y,那么如何用x來表示y呢?學生在筆者問題的引導下,能夠進行認真的思考,并會要求重復性播放這個視頻,以此仔細地觀看細胞分裂的次數和個數。在思考一段時間后,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筆者則會根據學生所說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和引導,以使得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變量的關系。讓學生初步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并使得學生的思維獲得一定的發展。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多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問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思考,使得學生的思維在此過程中獲得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素養。
二、趣味性教學,使學生具備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具備的一種基本的素養。學生只有具備了學習興趣,才能夠主動性了解知識,才能夠養成積極學習、探究知識的習慣。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重視趣味性教學方法的實施,以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授“空間幾何體”這部分知識時,筆者便會引入信息技術,展現形象性地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筆者會借助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一段視頻,視頻以動畫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空間幾何體的概念,以及從正面、側面、上面看空間幾何體,所得出的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的知識點。視頻展現的畫面生動,內容有趣,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視頻上,認真觀看視頻,不知不覺得產生興趣。在視頻展現完后,筆者會根據視頻所展現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本節知識的深入講解。而學生則能夠認真聽筆者的講解,使得筆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筆者還會實施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生活元素引入法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點。
總之,對學生來說,學習興趣十分重要。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深入探究學生的興趣點,重視趣味教學方法的實施,以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注重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有很多問題和任務,需要人們與他人配合來解決和完成的。這就要求,人們需要具備良好的合作能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革新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重視小組合作學習,以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素養。
如,在教授“空間的直線與平面”這節知識時,筆者為了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探究、了解并掌握點、線、面的位置關系,便決定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筆者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好小組后,筆者便會使學生能夠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筆者盡量使得學生能夠在小組內進行溝通、交流,讓小組內每個成員都能有屬于自己的任務,讓學生能夠積極配合小組的其他成員。在學生小組合作后,筆者會讓每個小組說一說他們的探究結果,并談一談小組合作的心得。根據學生所說的內容,筆者會對學生進行引導,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這部分的數學知識,明確點、線、面的位置關系,并使得學生掌握更好地與他人合作的方法,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合作問題,使得學生合作能力獲得一定的提升。
綜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了,教育作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渠道,自然需要根據社會的需求進行革新,擴充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重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高中數學教師可以深入探究所教學的數學知識,了解高中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革新教學方法,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使得學生在學好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綜合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陳瑞華.高效課堂實踐中的幾點體會[J].中國校外教育,2014(10).
[2]郭秀娟,夏吉鑫.淺談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