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思想的日趨成熟,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按照時代的要求,不斷提升對學生們的實際學習要求。在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內容期間,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實際以及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設計相關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化教學內容,同時培養學生們的相關學習能力。所以,教師為學生們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知識內涵,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教學設計;提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相關知識期間,需要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知識學習,從而確保學生能夠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內容。因此,教師為學生們創設相關的知識化學習情境,希望能夠以此加深學生們的信息技術學習印象。同時,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學習任務,以此提升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此外,教師結合相關知識內容設計思考性問題,使之切實增強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意識。
一、創設知識情境,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在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知識期間,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們的知識理解能力。因此,教師整體性分析學生們的學習實際,發現知識性的教學情境能夠引導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從而使學生對相關信息技術內容有更深刻的認知印象。所以,教師依照此教學發現,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知識性教學情境,希望能夠幫助學生營造相關學習情境,使之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相關聯,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知識教學內容,并輔助趣味性的知識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對應的知識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相關聯,可以切實加深學生們的知識印象。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初次體驗計算機操作”的知識時,就可由教師為學生們創設相關的趣味性教學情境。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們進行相應的計算機操作,使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預期,順利掌握電腦整體內容以及相關的知識要點。其中特別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開關機步驟,以及鼠標的左鍵單擊、雙擊以及右鍵的使用方法時,可以由教師為學生們創編相關的順口溜,進行綜合性的教學指導,使學生的知識學習更為有效。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對其中相關的知識內容理解更為深刻,從而給學生們留下極為深刻的知識印象。
二、創編相關任務,驅使學生自主探究
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期間,教師應有效鍛煉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這將成為學生未來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的關鍵品質。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時,不能夠單純就相關問題進行系統性的分析和講解,并為學生們展開綜合性的知識講述。對于學生來說,當前最需要的并非細致的教師指導,而是學生自主性的知識探究。教師希望通過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信息技術學習任務,可以指導學生相信并尊重自己的學習能力。通過學生有效的知識探究,掌握相關知識的學習方向。所以,教師采用驅動性教學任務進行相關的知識引導,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們的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為學生們講解關于“色調不同的裝飾畫”的知識時,就可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自主學習任務,希望借此幫助學生進行綜合性的知識探究和學習。為此,教師首先為學生們綜合性講解關于“曲線”工具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們能夠利用一定的時間進行相關知識的自主消化。而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們能夠有效還原教師給出的圖畫內容。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學習探究任務,可以使學生們更加專注于任務完成過程中的細節。學生們對任務完成過程中的細節越考究,便越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最終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設計合作問題,增強學生協作能力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信息技術學習效率,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研究,決定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內容。有了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的學習合作問題引導,學生之間可以就這一問題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從而有效提升團隊之間的配合水平。大家就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整體性研究,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知識分析,切實提升彼此的協作能力。
例如,學生們在學習“修改與美化表格”的基礎性知識時,可以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進行相關的知識的綜合分析。首先,教師指導學生按照小組的形式進行Excel軟件分析,進而開始逐步探究修改與美化表格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審美進行獨立分析。而后,學生們需要進行相應的小組研究和討論,找到最合適的表格修飾方法。最終,通過學生小組的有效分析設計,能夠切實提升學生對表格內容的美化和修改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授小學生相關信息技術知識期間,需要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設計相關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們的信息技術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紅翠,嚴圖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04):216.
[2]王金貴,連靜.信息素養視角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策略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0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