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偉
【摘要】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出來。這是一門旨在強化學生法律觀念、培養學生道德素養的學科,有效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對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道德與法治知識比較枯燥,加上部分知識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和理解。為了增強教學實效性,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以熟悉的生活場景為載體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高效吸收,本文對此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生活情境?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075-02
在傳統的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習慣性運用灌輸式教學法,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通常只停留在基礎的認知階段,很難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成效違背了教育初衷。高效教學視角下,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適當地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法,通過生活情境的介入增強學生的熟悉感和親切感,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掌握。
一、以生活情境為載體設計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一個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情緒并間接影響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環節。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這一環節,上課的時候帶領學生直奔主題,部分學生還未調整好狀態教學內容卻已經講完一半,而且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致普遍偏低。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教師應當重視課堂導入。根據小學生身心特點,課堂導入的設計應當遵循趣味性、熟悉性原則,這樣才能保證課堂導入的吸引力,從而激發學生的聽課興趣和學習熱情[1]。
例如,在講解“班級生活有規則”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符合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車禍視頻,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行人或車輛在過馬路的時候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的后果。這種從生活中選取的教學素材,對學生來說親切而又熟悉。而且以動態化的視頻呈現出來,能夠增強學生的視覺體驗,使學生印象深刻。這樣的課堂導入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假如車輛和行人在道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沒有做到綠燈行紅燈停,沒有做到過馬路走人行道,整個馬路將會變成什么樣子。然后再從交通規則引申到班級規章制度,讓學生認識到在班級中生活同樣要遵守班級規章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一切的活動正常運行。
二、以生活情境為載體講解教學內容
小學生認知水平比較低,而且理解能力也比較弱。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講解一些抽象的或者復雜的知識時學生往往理解得不透徹,導致整體學習效率較低。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以生活情境為載體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講解“我是班級值日生”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兩張圖片,一張是臟亂的教室圖片,另外一張是整潔干凈的教室圖片,使學生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引入“值日生”的概念并對“值日生”的職責進行講解。為了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讓前一天或者當天的值日生進行發言,說一說這一天里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接著,教師再拋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如何才能維持教室整潔,生活中有哪些不負責的值日行為,應當如何避免這類行為再次發生。
三、以生活情境為載體開展實踐活動
與語數外等一些知識類學科不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更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好理論教學,還要重視并做好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法律知識,使學生養成規范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講解“我愛我們班”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回憶自己在班級中生活的點點滴滴,和學生一起重溫曾經的快樂時光,使學生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比如制作一張感謝卡送給自己最想感謝的同學或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設計一個三到五個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戲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喚醒學生對班級的感恩和喜愛之情。
結論:小學階段是學生法治觀念形成和道德行為養成的黃金時期。作為教學指導者,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這一階段,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在明確道德與法治重要教學地位之后適當地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法,以生活情境為載體設計課堂導入、講解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積累法律知識,形成法治觀念和法治精神,并且讓學生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章樂.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教學的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