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錄
摘要:在新課程不斷地深化和改良的推進下,教師對于學生的基礎教學形成了新的理念。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聽課效率和增強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是如今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要把數學教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有關數學的事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本文就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在生活情境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運用研究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采用灌輸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教師教授的知識,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和邏輯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成績無法得到提升,通過運用生活情境式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效果。接下來就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式教學做簡要闡述與說明。
一、教師如何將生活情境式教學方法導入課堂中
教師以新的教學方式來教授學習的開始時,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十分重要。教學導入部分就像萬丈高樓的底部,是課堂效率提升的開始。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從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出發,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情境和數學知識。學生可以憑借平日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更好地代入數學知識當中,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改變數學在學生心中枯燥無味的印象。教師可以通過生活情境的代入,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和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新教學方式的成功導入是教學成功的基礎。例如在學習華東師大版小學數學三級下冊《蘋果怎么分?》這一課中,教師先拿出8個蘋果分給兩個學生。分別給一名學生7個,一名學生1個。拿到1個的學生說不公平,因為兩名學生拿到的數量相差甚遠。教師從前一名學生的手中拿出2個蘋果給后一名學生,但學生還是覺得不公平。于是教師又從前一名的學生手中再拿走一個蘋果給后一名學生。此時學生覺得公平了,因為學生分得了同樣多的蘋果。此時,教師引出平均分的數學知識。在分蘋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平均分就是每份的數量一樣多。教師通過實際的生活情境問題導入學生的課堂中去,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去感受知識原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境交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數學是一門實用型較高的學科。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教師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要把數學和生活聯系到一起,不僅讓學生學到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生活中的方便程度。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情境對話的教學方式來展開教學。通過設立特殊的對話場景,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華東師大版小學數學四級下冊《乘法教學》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人有幾只眼睛,學生回答完后,繼續詢問兩個人有幾只。依次類推,讓學生先通過相加的方式來計算出答案。然后教師再次舉例,問學生一雙手有幾個手指頭,學生回答5根。教師繼續詢問雙手有幾只。然后教師逐漸擴大,問道:4名同學有幾只手指頭,從而引出乘法運算的數學知識點。教師利用身體上的數字信息,以詢問交流的方式展開更高層的乘法數學,讓學生們明白,乘法是相同數字的疊加這一數學原理。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注意身邊存在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進一步加強了學生的記憶,提高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三、教師通過營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例題中創造生活情境,可以使知識點更加生動形象。營造生活情境可以增加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把學生帶到營造的生活場景中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模擬現實生活中所用到數學知識的場景,讓學生在課堂當中可以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發生的場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感受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華東師大版小學數學三級下冊《加減法》這一課中,教師在上課前把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學生的小組之中都有買家和賣家,每名學生都可以分到20張“一元錢”,扮演賣家的學生擺放標有10元以內不同價格的“商品”。由教師來提供不同的加減法運算等式。組織學生分成的各個小組開始進行“交易”,此時,學生會去思考和計算自己買了什么東西,需要花費多少元錢以及自己還留下多少,或者自己賣了什么東西,賺了多少錢。在交易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寫出自己的交易等式。對于學生出錯的問題,教師進行改正。通過這樣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加減法的運算規律,也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閱歷。
四、如何應用生活情境教學法,提升學生在思維邏輯方面的培養
在現代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知識點,還要讓學生懂得其中的知識原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恰當地使用生活情境式教學,讓學生在同樣的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獲得數學信息和發現數學問題。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學習華東師大版小學數學五級下冊《生活中的數學》這一課中,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向學生詢問在上體育課的時候,班上有三十個男生要分組進行跳繩。要分成7組,每組應該分幾個人?學生根據以往常規的數學除法無法結算時,有的學生提出了5個組玩4人跳繩,2個組玩5人跳繩的方法,另外還有學生提出6組玩3人跳繩,1組玩12人跳繩。學生通過組合分解的數學方法輕松地解決了這一數學問題,學生通過改變思路的方式,擺脫了無法被整除的這一數學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為解決數學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將生活情境式教學的方式融入課堂的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回憶現實中的場景,從而發現身邊的數學知識。教師引導學生把數學思維和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加熱愛數學,享受生活,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素養和思維邏輯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宋彩文. 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新課程(上),2019(1).
[2]丁新偉, 喬志明. 生活情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中華少年,2019(19).
[3]桑學花, 楊本民. 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中華少年, 2019(13).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