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
摘 要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掌握文字語言背后的文化,能促進文字語言的學習和交際的有效性。當今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遠不止是能聽,會說,還需要有效的交際。作為國家英語教育的重要一環,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文化素養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在國際化、全人教育新時代背景下,通過課程評價體系的調整,加入文化元素的考核,促進學生英語的認知。
關鍵詞 大學英語 過程性評價 文化素養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Mastering the culture behind the written language can promote th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Nowadays, the requirement of students' English ability is not only listening, speaking, but also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there is a certain lack of cultural literac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literacy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for all,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the assessment of cultural elements is added to promote students' English cognition.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process evaluation; cultural literacy
1 英語語言與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的分類紛繁復雜,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在1952年,Kroeber & Kluckholhn列舉出了他們從人類學文獻資料中找到的164個文化的定義; Harris & Moran在著作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a New World Business中對“文化”進行了這樣的闡述:Culture is a system of shared beliefs, values, customs, behaviors, and artifacts that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use to cope with their world and with one another, and that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learning. 無論從哪個角度對文化進行定義,都不可否認文化是人類的精神財富,不同于物質的顯性特質,如吃、穿、住、行等所需的一切物品,可衡量、可計算,文化則需要成呈現的載體,如語言、文字、宗教、制度、習俗、藝術、價值觀等方式。從Harris & Moran對文化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文化是可傳承,可學習的,而語言則是文化傳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是學習的重要工具,人們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了文化。文化是語言的底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語言反應社會文化現實,是文化的另一種呈現方式。文化決定了交際能力,是交際的基礎、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有交際來決定,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文化就沒有辦法傳承。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生要學習的不僅僅是它的語音、詞匯、句型、篇章,這些是學習英語的基礎,而真正要學好英語,是要在語音、詞匯、句型、篇章的基礎上對英語這門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進行理解和掌握,并在理解中形成自己對該語言的認知,從而促進英語的深入學習和交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信息時代的額英語不僅僅是中國人和西方人溝通、交際的工具,也是兩種文化的傳遞途徑。
2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素養的失衡
“The objective of College English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English in a well-rounded way, especially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o that in their future studies and careers as well as social interactions they will be able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improve their general cultural awareness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這是《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英文版中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描述。從上述目標中可以看出大學英語教學不是單一的知識灌輸,而是在讓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提升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和文化敏感度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在跨文化方面。然而在這一方面大學英語課程也許做得還不夠。
中國的必修英語課程從小學三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大學二年級,在這十二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有十年的時間學生是在學習英語的發音、詞匯、語法、句子結構等知識性內容,學習的目的是應試,通過考取較高的分數爭取進入理想中的大學。長期在這應試理念下的語言學習,使大多數學生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這些顯性表征上,能看、會讀、會寫,考一個理想的分數,就是英語學習的全部。中小學教師在英語課堂更多的也是教授語言知識。在長期的語言學習中,文化的涉獵明顯不足。
在本人教學經歷中,發現大多數新生入校后仍然沿用中學英語的學習思路,學生更多的關注詞匯、課文、課后題的講解,課堂上學生記錄的筆記主要也是這些內容,而文化方面的內容通常被忽略,學生與教師在學習方面的溝通的問題只要也是集中在語言技能方面,人文方面知識,如文學、中西方文化差異等涉及不多。
除了學生自身語言學習方式,大學英語教學本身也存在一定問題。從外部看,衡量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的考試是CET4、CET6,該考試目前在國內的就業市場認可度較高,每年有一千萬以上的考生參加該考試,有些用人單位將大學生是否通過該考試作為衡量標準之一。從內部看,高校在評價大學英語教學效果時,將CET4、CET6的通過率作為參考標準,學校內部制定教師激勵政策來鼓勵教師提高本班的考試通過率,有些學校也會將一部分課時調整,用作為CET4、CET6專項輔導。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師將教學內容、授課模式向考試側重,從而滿足學生需求。
近幾年很多學校都提出了國際化的目標,英語的作用更加凸顯,但真正的教育國際化不是學生通過某個考試實現的,而是從人文教育的層面和國際接軌,那么作為通識課程的大學英語教學更要重視上述教學指南中提到的,提高學生的“general cultural awareness”,使學生能夠在中英文化差異中更有效的表達自己,避免出現“good morning, teacher”這樣的低級錯誤。
3 調整課程評價體系
終結性考評體系一直占據著學生學習成果測評的主要位置,過分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相對忽視學生的語言能力。與其他科目不同,語言類課程更注重日常的學習積淀,非一日之功。語言能力體現在學生平時的應用中,如課堂活動的參與、課上的反應、作業質量的變化、語音語調的變化、聽力能力的微小進步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果。
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有必要將終結性考評體系改變為過程性評價體系。在過程性評價中,可以加入文化內容考評。作為外語的英語教學體系必須包括語言、文化和言語(即語言交際)三大教學內容,教學實踐證明,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得越密切,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就越強。因為,“語言內容是實現言語的必要手段,而文化則是確保言語有效得體的必要知識”(胡文仲,1994)。過程性評價體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將文化內容納入,通過對文化相關資料的查找,學生能對具體的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分析、解讀,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和邏輯講解出來,這樣的鍛煉潛移默化的增加了學生對英語語言本身的興趣,回歸語言本質。
4 過程性評價體系下文化素養的提升
(1)深挖課本中的文化元素。大學英語課程與西方文化課不同,課本中的內容并直接講述文化知識,而是通過文章來體現,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材,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通過加強課堂設計體現出來,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演講,role play等形式進行文化延伸。比如課本的單元主題是關于career,文章講述主人公工作經歷,課前可以讓學生查找西方職場禮儀,并以PPT的形式進行展示自己課后的學習成果,課后可以讓學生對中西方職場文化進行對比,也可以讓學生查找英文版簡歷的撰寫方式,模仿制作自己的英文簡歷,也可以組織一場英文面試活動,通過這些課堂活動,盡可能的在教學過程中參照教材,而不完全依賴教材,最大程度上讓學生體驗到詞匯、語法、句型等知識背后的英語人文精髓。
(2)文化學習納入課程考評體系。通過將終結性評價體系改為過程性評價,縮小期末考試在總評成績中的占比,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化內容的輸入和輸出,通過不同方式對文化學習成果進行考評,提高學生文化敏感度,拓寬學生視野。在文化輸入方面要以教師引導為主,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對不同文化信息的查閱,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禮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并將這些信息通過自己的思維表達出來,即培養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也能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促進跨文化交流。
(3)提升教師文化素養的。學生需要文化輸入與輸出,教師更需要文化方面的深入學習。雖然英語老師都是英語專業畢業,也都學習過西方文化、文學類課程,但是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迭。首先,教師需要關注學生中出現在的熱點信息,如網絡熱詞BGM——Background Music,熱門的電影的英譯,如Frozen, Maleficent等等,將這些當下話題度較高的內容引入課堂,能夠提升英語學習興趣,使語言學習更加貼近生活,尤其是將英文電影的原名稱和漢譯名稱進行對比(英文電影的漢譯版名稱和原名稱差異較大),讓學生對英漢翻譯的實際應用能夠有更好的理解;其次,不斷深入文化方面的學習,不但要完善西方文化知識,更要能從更深層次對文化進行闡釋,如詞源的學習,一個單詞的出現并非是幾個字母的規律性排列,更有著社會發展,文化變遷的蹤跡,英語語言從古英語到中世紀英語再到現代英語,其中帶來的文化變遷更是繁雜;第三,教師在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時,也需要進修中國文化進,有人說一個好的英語老師首先是一個好的漢語老師,“學貫中西”應該成為每個英語老師為自己設立的目標,通過自身文化素養不斷沉淀和提升,在兩種文化間自由暢游,這種文化修養會滲入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P.R.Harris & R. T.Moran,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a New World Business[M], 4th ed. Huston: Gulf, 1996.
[2] 曹琦.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探究[J].大眾文藝,2018(23):186.
[3] 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7.
[4] 胡文仲.文化與交[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143.
[5] 孫玲玲,莫海.文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再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