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成
摘?要: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為教師在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方面找到了新的途徑。分層教學的本質在于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以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通過系統訓練實現教學目標。本文從教師利用小組教學展開分層,發揮小組互助效應;借助教學設計進行分層,立足學生學習實際;優化教學方式實施分層,滿足學生更高需求;根據課后作業難度分層,作業布置相對平衡四個方面,圍繞分層教學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展開系統論述。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數學;計算能力
分層教學作為一種比較新的教學方式,為教師開展數學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教師在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的教學實踐,同樣可以借助分層教學的作用開展教學工作。分層教學的本質并非是把學生的身份地位進行三六九等的分層,而是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教學進行相應的分層,其目的是為了讓教師根據現有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陸續調整教學思路,采用“報團取暖”的小組教學方式來實現“1+1>2”的教學效果;同時對教學設計、教學方式和課后作業對教學進行分層,目的是為了將學習效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利用小組教學展開分層,發揮小組互助效應
“眾人拾柴火焰高”一語道破小組合作的積極作用。小組合作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潛力發掘的更加充分,以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進行教學分組之前,教師需要對每一名學生的性格、成績和學習能力進行綜合性的分析。
例如,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一3課中,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分好的小組來展開對本課的講解。教師能夠以小組為單位,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制定的時間內完成對本篇課文的預習。由于組內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個人性格和知識基礎不完全相同,因此學生需要一個磨合的階段,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系列的指導,為學生提供解決組內矛盾的有效途徑,如比賽誰能夠在教師上課過程中為小組貢獻更多,回答的問題又多又準確,能夠以幫助小組消化更多的學習任務,幫助比自己相對比較差的學生提升其數學計算能力。教師在幫助學生度過小組合作學習的磨合期時,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良性競爭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利用小組完成這一目標后,教師可以叫小組內任意一名學生來回答預習問題,當該名學生回答期間,其他學生可以站起來為其進行糾正和補充,爭取將分組教學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分組教學取得成功會直接幫助學生提升其計算能力,同時能有效提升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學習積極性和組內團結意識。
二、借助教學設計進行分層,立足學生學習實際
教學設計是影響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決定了教師的教學上限,教師需要重視教學設計的制定。教師根據分層教學的原則對現階段的教學進行必要的調整,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對數學的學習需求,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設計的系統性、層次感以及適用范圍。
例如,在《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一課中,小學數學教師想要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僅僅依靠傳統教學理念下所制作的教學設計,已經很難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想要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需要對現有的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和創新。教師可以抓住教學設計進行分層,立足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更好地完善教學設計,爭取能夠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需求。如部分學生對本節課程的口算除法這部分內容存在問題,教師在制定針對該類學生的教學設計時增加口算除法在整個教學設計中的比重,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生口算除法的問題。再如部分學生在學習筆算除法時存在疑惑,教師在講解這部分知識時,需要針對本部分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爭取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學設計的分層優化來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當教師能夠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借助教學設計開展分層教學時,學生就能夠得到更加顯著的成長,尤其是其計算能力的提升尤為顯著。
三、優化教學方式實施分層,滿足學生更高需求
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將教學設計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關鍵媒介。教師在利用教學設計與學生進行交流時,需要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但是鑒于學生學情的錯綜復雜,教師需要優化教學方式的途徑來實施教學分層,以滿足不同學生對計算能力提升的發展需求。如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既能夠保證部分關鍵知識在黑板上固定不動,便于學生隨時觀看,同樣可以借助多媒體環境為學生展示更多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例如,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中,學生需要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但是由于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的成長周期相對比較長,在面對面積類的計算問題時存在學習障礙。教師需要通過優化教學方式來實現教學方式的分層。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開展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自己的計算能力。傳統教學方式可以在黑板上寫一些核心概念和重點信息,方便吧學生隨時進行觀看,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將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圖形和數據進行標識,能夠以頗為準確的形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對學生理解正方形、長方形有不錯的效果,同時能夠方便進行教學信息的切換,能夠滿足學生對本節知識的回顧學習。
四、根據課后作業難度分層,作業布置相對平衡
課后作業應當如何布置,才能夠有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一問題逐漸成為每一位教師需要解決的事情。根據教學實踐顯示,針對學生的課后作業進行分層,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積極的作用。這樣做既起到鞏固學習課堂知識作用,又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獲得新的體會。
例如,在《運算定律》一課中,學生不僅僅需要對相應的運算定律進行學習、理解和記憶,同時能夠運用該定律進行簡便計算教師即便在課堂上已經為學生講解清楚了,同樣需要學生在課下進行鞏固復習。而布置課后作業就變得頗為關鍵,以往的課后作業往往將課后作業的重點放在了作業的量上,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學生不僅無法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造成了時間浪費。但是教師可以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課后作業分為練習作業、實踐作業兩個部分,并且在每個部分設置難易不同的作業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進項選擇,即保障了課后作業的學習效果,又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而言之,巧用分層教學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對教師有一定的挑戰,但是對教師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教師在開展分層教學期間,需要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考量,爭取能夠與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分層教學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以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俞佳慧.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分層依據初探創[J].才智,2019(02):182-183.
[2]鄒雅紅.小學數學課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6):124.
[3]楊兆霞.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J].學周刊,2019(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