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譯是日語學科中最為重要基礎課程,它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日語表達常常因中日文化的巨大差異錯誤頻出。因此在日語口譯教學中,應當引入跨文化這種思維方式與教學模式。先應了解跨文化環境下中日環境帶來語言差異,包含有日常語言表達習慣帶來的差異、不同生活習俗帶來差異,思維方式不同。接下來分析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口譯教學現狀,如當前有關中日文化背景知識相對缺乏,課堂教學實踐有限。針對以上情況可以讓學生認知體悟語境,巧用非語言文化交際,改進教學方式,提開教師觀念,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日語口譯;教學藝術
新時期以來日語口譯教學引起我國國內日語學者注意,同時越來越多的學者逐漸意識到“文化交際”與“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詞語引發日語口譯教學新風暴。從當前國內日語口譯教學課程設計來看,教學大綱只是流連于語言、語法、詞匯等層面,雖然課程中開設相關的日本文化等課程,但是在學生口語表達中還是會因中日文化巨大差異存在表達誤區。
一、跨文化環境下中日語言環境帶來差異
(一)跨文化語言內涵
跨文化內涵大致有兩個含義一是跨文化的定義,另一個就是交流。語言就是用來交際的,跨文化交際就是借助語言使用,同時了解語言背后文化含義與使用規則,讓這門語言變得有簡單與容易。語言和符號是當代社會傳播媒介,借助對話的形式讓人與人之間達成一致理解。人與人之間溝通,交往與交流都是展現作為主體之間關系。人的心情都是需要用語言交談并理解。作為主體的人想在交際實現互相理解,就需要根據人的現實情況來選擇語言,尤其是跨文化交際是針對如日語這樣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讓生長在不同環境下人們在實際語言交流中從而有效應對各種問題。
(二)跨文化環境下中日環境帶來語言差異
1.日常語言表達習慣帶來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既有相似也有不同,這和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宗教信仰,人類自身經歷等多方面因素。從而讓不同民族在日常日語表達產生多種特定意義。比如漢語中揮金如土,日語口語表達為湯を飲んでみたいな”(喝了熱水似的);還有漢語中腳上長得雞眼,日本說長了“魚の眼”。還有因文化巨大不同產生語言上的差異,漢語中“狗”口語表達是類似于“畜生”一種,產生如“狗仗人勢”等貶義詞;反關日語中狗是用“犬”表達,“犬”在日語表達是朋友與寵物,深層次含義為“精通人性,善解人意”。
2.不同生活習俗帶來差異
中日語言環境中有著諸多不同,尤其是語言廣度與深度上展現語言使用范圍。如漢族在親屬稱呼上分的較為詳細,有叔叔、姑媽、舅舅、嬸嬸。在日語中父親同輩親屬用おじさん”來表示,母親同輩親屬用“おばさん”來表示,無法分辨出親屬之間血緣關系。這正是因日本與中國是由不同社會制度與生活習俗從而造成語言表達上不同。
3.思維方式不同
中日兩國存在巨大文化差異,導致兩個民族思維方式不同,從而造成語言形式多樣化。因此在進行中日語言轉換是,需要按照對方國家表達習慣,進行相應整合,切勿盲目直譯。日本人待人接物都是畢恭畢敬,在表達思想感情時暖昧婉轉,一般情況下不會使用直接拒絕方式,而是一種較為委婉拒絕方式。通常會使用ごめん、予定があるから別の日によろしく。
二、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口譯教學現狀分析
首先是當前有關中日文化背景知識相對缺乏。根據當前教學窺探,由于對相關語言文化背景缺失,造成語言翻譯之間造成巨大不對等,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在進行日語口譯時,首先要確定日本人在語言表達上常常采取第一人稱表達,有時謂語會省略。如下面這段對話:
田中:午後大和商事に回りたいのですが、(下午我想去一下大和商社)
課長:どうぞ、行ってらっしゃい。(去吧)
而中文表達上通常謂語不會省略,常常會用一種肯定語氣。而日本人會省略謂語采取一種暖昧委婉表達方式,這也是民族文化巨大背景差異所導致。
其次學生交流日語環境主要是在課堂上交流的時間有限,主要是靠教師介紹,學生認真聽取。這種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自然認識不清跨文化交際對口譯的重要性。
最后是當代學生自學能力較差。日語不同于英語,人口很簡單,但隨著時間推進,學生自制力差,僅僅是課堂上依靠教師教學很難真正學到日本文化,跨文化下開展口譯教學可謂是舉步維艱。
三、跨文化交際下提升日語口譯教學策略
(一)認知體悟語境
語境是決定一個句子與段落表達重要因素,在進行口譯教學時要注重語境的選擇。不能照搬書本或者詞典,注意一些詞語在不同語境中轉換與演變,可以說語境是構成口譯的基礎。比如在日常交往中接受語與敬語的使用。在日本文化中接受語言會省略主語。以“この取引先は私に任せてください”(這個客戶請交給我吧),中對“に任せてく”可翻譯成請交給我吧。為了明確漢語表達內容,在口譯時我們按照中國人表達習慣與內容明確,從新設置了主語。
(二)巧用非語言文化交際
日本人雖然在歷史發展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但是在日常交際講話委婉含蓄,態度十分謙和,非語言符號內容更能體現表達出內容。首先學會察言觀色是口譯中必須掌握一門技能。日本人面部表情較為難懂,在日常交際場合只有微笑與表達佩服的表情。有時候表達悲傷都是采用微笑或者面無表情來掩飾自我情緒。因此在進行口譯過程,要恰到好處理解對方微笑。接下來是眼神的交流,許多信息可以借助眼神交流來傳遞出來,比如“目が屆く”“目もくれない”等。當日本人面對面交談時,一般都互相低頭,這種行為表達他們不感興趣,認真聽對方講話就是就會頻頻點頭,會說“はい”“そう”。
(三)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師觀念,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
首先培養日語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才能提升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課堂上開展跨文化交際教學。教師除開日常教學之外,還要多參加學術交流,文化講座與文化培訓,提升自我的文化修養與綜合素質。在經濟條件允許范圍內為教師創造出國交流條件,讓教師多多領會跨文化交際重要性,提升跨文化的敏感度。
其次,在傳統課堂教學中不太重視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在應試教育和灌輸式為中心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日常對語言文化知識積累與交際方面新方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可以模擬日本現實生活交往對話,包括餐飲對話、商務對話。比如日式餐廳點餐時應是如何點餐,侍者應該如何回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鼓勵學生去多多閱讀日語報刊與文學作品,一些日本傳統文學中涵蓋大量文化信息。另外教師在課后布置與日本人際社會、風俗活動等方面相關作業。
最后,教師注重口譯中文化詞匯的運用。詞匯是生活真實反映與表達,更是口譯中不可或缺部分。從詞匯分布上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特征,日本發展是漁業,因此其文化中就有大量關于海文化與捕魚相關詞語,這一點就有很明顯反映。還有就有大量‘舊制漢語”,如立腹、案外、存外、德心、承知、辛抱等這樣的詞語,客觀反映日本文化詞語。比如這些漢制日語中大多數都是人際交往有關,換而言之都是在口譯中表達一種動詞性語言,日語反之是名詞性語言。
參考文獻
[1]趙冬玲.跨文化交際中日語翻譯教學[J].內江科技,2011(11).
[2]王書瑋.跨文化元素在商務口語口譯中的解讀與重構[J].2017(02).
[3]薄紅昕,李惠.跨文化交際語義傳遞對口語翻譯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6(04).
作者簡介
牟激揚,畢業于日本立正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碩士研究生,博士后期課程修,現就職于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主要從事日語醫療翻譯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