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賢彬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地開展了網課教學。由于教學方式的改變,小學科學網課的開展遇到了挑戰。為了保證小學科學網課教學質量,科學任課教師需要做到:依托家校互聯,整合小學科學網課多方位資源;增強師生互動,探索小學科學網課最優化學習;利用同伴互助,建立小學科學網課學習共同體。小學科學網課的順利開展不僅需要優秀的網課教師還需要認真負責的科學任課教師。
關鍵詞:小學科學;網課;科學任課教師
由于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學校不得不延期開學。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和“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積極整合資源開展了各學科的網課教學。網課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專業的學習平臺,里面包含了名師團隊錄制的各年級各學科教學資源。在以往的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樂于小組合作、同伴交往、動手實驗,由于線上學習的局限性使小學科學網課的開展遇到了挑戰。而且小學生自控力普遍不高,一周五大,一天四節課的容量,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有效性都有所下降。為了更好地保證小學科學網課教學質量,我們科學任課教師應該不遺余力地配合網課的順利開展。
一、依托家校互聯,整合小學科學網課多方位資源
教育的三個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缺少任何一個環節教育將無從談起。嚴峻的疫情現狀下各地相繼封城,學生無法獲得紙質書本和輔導書,準備活動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困難,各大網站和教育部門為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有計劃地針對性地開發了網課并傳遞了電子教學資料。在這次疫情下“停課不停學”,需要家庭和學校、家長和任課老師及時地信息互通互聯,有效整合多方位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有效地網絡學習。在以往的學習中有很多學生學習并不自學主動,需要教師不斷督促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而這次網課學習的現狀使其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學生長時間面對電腦、手機、電視容易疲憊或走神,如何更好地監督學生學習成了家長的難題。這時,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建立科學學習微信群或釘釘直播等手段與家長溝通交流及時傳遞相關資料和信息并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二、增強師生互動,探索小學科學網課最優化學習
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師生間時時信息交流互動,不斷調控教學過程。目前,大多數網絡直播學習使教學過程成了單一地教師向學生的傳遞信息的過程,缺乏學生的信息反饋。因此,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處理和反饋學習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關注學生學習動向、調控學生學習狀況、解答學生問題等都需要在任課老師和學生互動的“第二課堂”中有序進行。“第二課堂”需要在網課前從課前準備、環境要求等方面給學生提供指導,網課中在學生有效聽課、生成性問題的解答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幫助,網課后在知識梳理、作業和筆記檢查、問題答疑等方面進行督促學生。考慮到學生長時間網課學習眼睛容易疲勞,很多措施在運用時,盡量調動其他感官,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果。
三、利用同伴互助,建立小學科學網課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伙伴共同構成的團體,在學習過程中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學習共同體也常被稱為“第三種形態的課堂社會”。常規課堂教學中不僅有師生互動,還有同伴互動互助《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倡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強調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有效的科學學習活動還應加強學生同伴間的交流與合作,在這次疫情背景下的網課學習應妥善發揮學生間合作,提高網課學習效率,彌補時間和空間上的不足。在學生分組安排時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分別建立微信群。在各自群中,組長每日監督是否全員上線聽課,確保聽課率100%。組長由成員每天輪流擔任,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每周固定時間舉行一次共同體小組討論活動,針對本周課堂的疑點、重點進行交流。規定每次每人輪流發言。由于小組內各成員學習水平有差異,因此,教師提供的問題清單只涉及課堂上的基礎知識點。拓展部分可根據學生情況另組織同質小組參與。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學生不再是單純地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信息加工、處理的主體,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探究者。該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豐富了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煥發了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機與活力。網課教學是疫情期間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模式,雖然目前網課教學模式尚不成熟,但與傳統教學相比較,網課教學也有著信息容量大、增強學生感性認識等顯著特征。小學科學網課的順利開展不僅需要優秀的網課教師還需要認真負責的科學任課教師。
參考文獻
[1]劉恩山,胡衛平,郝京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