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了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呼吁廣大教師有效創設情境,優化傳統教學,提升數學教學質量。文章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原則為依據,詳細介紹有效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原則;策略
情境教學是指在實施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為了優化傳統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立足教學所需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發展規律,利用多樣的手段,如圖像展示、語言引導等,創設形象生動的場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驅動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從情境教學的內涵可以看出,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符合小學生的發展需求,且可以降低數學學習難度,輔助學生有效學習數學。基于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遵循以下原則,采取多樣的策略創設教學情境。
一、 小學數學創設情境的原則
(一)服務數學知識的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無論應用何種教學方法,其都是為實施數學教學活動提供服務的,便于學生在體驗教學的過程中,取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遵循服務數學知識的原則,將數學知識講授作為創設情境的切入點,幫助學生通過體驗情境,自然而然地獲取數學知識,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二)符合學生認知的原則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學生都是參與主體,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如此才能保障所建構的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才會為學生走進課堂提供機會。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會為學生創設情境。根據教學內容,或者從生活中尋找情境素材,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述故事,創設游戲等;或者從教材中尋找情境素材,向學生提出問題。無論哪一種情境的創設,情境素材的選擇,如果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會使學生面對數學知識無所適從;如果遠遠低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將使學生失去探究興趣,如此致使情境教學低效甚至無效。所以,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不管教師創設什么樣的教學情境,所選擇的情境素材都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為依據的。簡單地說,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最近發展區內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遵循真實性的原則
有效的教學情境是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且能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進行應用的。生活是數學的來源和歸途。所以,教師在創設數學情境的時候,要回歸生活,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真實的素材。如果情境素材不真實,將難以引發學生的注意力,甚至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加重學生的數學學習負擔,不利于學生建構原有知識與新知的聯系,影響數學教學的有效實施。如果情境素材真實,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熟悉感,并自主地調動已有的生活經歷,對情境中的數學現象展開分析、探究,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同時,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今后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小學數學創設情境的策略
立足以上提及的原則,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我一般采取如下策略創設教學情境。
(一)貼近學生創設教學情境
基于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我在實施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以學生為基礎,圍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實際生活經歷,搜集情境素材,創設教學情境,具體做法如下。
1. 挖掘教材,搜集素材
新的教材觀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用教材教。在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指導下,教材編寫人員在編寫教材的時候,選取了諸多的與學生生活一致的內容,如此為我們搜集素材,創設教學情境提供了便利。以“認識人民幣”為例,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生早已接觸到了人民幣,建立了對人民幣的感性認知。教材中,立足學生的生活經歷,展現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的圖片,借此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驅動學生探究人民幣。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立足教材現成的內容,采取實物展示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了不同時期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使學生在視覺作用下,建立對人民幣的整體認知,為深入探究人民幣的兌換打下堅實的基礎。
2. 立足學生,創設情境
小學生抽象思維不發達,且數學認知能力不足,面對大量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往往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排斥。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目的之一是實現趣味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興趣是學生接觸、學習新事物的積極的情感傾向,是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的動力。因此,我在建構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選擇素材,創設教學情境。
低年級的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動畫形象對他們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在創設情境的時候,我一般會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卡通形象創設故事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實施“20以內的進位減法”該內容教學的時候,我就利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形象,為學生創設了購物場景,引導學生計算購買水果的數量。如此情境的創設,不僅點燃了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還使學生通過體驗情境獲取了數學知識,一舉兩得。
(二)貼近生活創設情境
立足傳統教學的不足,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指導廣大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建立學科與生活的聯系,采取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歸生活,體驗生活,使學生通過生活探究知識,建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并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應用,提升學習能力。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樹立生活教育意識,除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之外,還要創設生活活動,驅動學生體驗。基于此,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為學生創設體驗情境。
以“圖形的運動(二)”為例,該節課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掌握軸對稱圖形。在現實生活體驗過程中,學生隨處可以看到軸對稱圖形,早已建立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知。對此,在組織活動之前,我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自主地搜集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體驗生活,學生搜集到了諸多的軸對稱圖形,如五角星、等邊三角形、紅十字、雙喜字等。在課堂教學之初,我鼓勵學生將課前搜集到的圖形以繪畫或實物的方式展現出來。學生自主展現生活現象,其實就是在創設生活情境。在學生展示了生活現象之后,我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形式,觀察、分析這些現象,看看有什么發現。通過合作交流,大部分學生發現,對折這些圖形,會獲得完全重合的兩部分。如此體驗生活情境,不僅使學生獲取了大量的軸對稱圖形,實現了視野的開拓,還使學生通過分析現象、總結規律,建立了對軸對稱圖形的感性認知。把握教學進度,我接著創設體驗情境。具體地,我先要求學生按照我展示的圖片,畫出圖片形狀的另外一部分,幫助學生切身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在學生建立了對軸對稱圖形的深刻認知之后,我設計了如此生活活動:發揮想象力,自主地剪切軸對稱圖形,將其作為窗花貼到我們教室的窗戶上。如此教學的實施,不僅以情境為橋梁,將學生帶入到了生活中,使學生通過體驗生活獲取了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還使學生自主地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今后體驗生活,解決生活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三)教師引導數學情境
在創設數學教學之前,首先要考慮清楚,所創設的情境目的所在,以及在情境中可以設置怎樣的沖突引發學生的探究。因為,學生只有產生了認知沖突,才會有探究欲望,才可以自主地投身到數學探究活動之中,對數學知識進行分析。而單單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是不夠的,如果教師在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之后,無所作為,將導致學生受到探究阻礙,難以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所以,在創設情境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利用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還要對學生在體驗情境過程中產生的認知沖突進行引導,為學生指出正確的思考、探究方向,如此才能真正地使學生走進情境中,有效地探究數學知識。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在傳統的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將事物看做是單位一,接著將這個事物平均分為幾份,從中拿出幾份,拿出的幾份需要用分數進行表示。在如此教學活動體驗參與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對分數產生刻板的印象,認為單位一就是一個事物,當單位一不再是一個事物的時候,將錯誤地認為,分母隨著事物數量的變化為變化,即有幾個事物,分母就是幾。這種問題的存在其實就是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對此,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想使學生準確地認知分數,教師需要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理解分數。具體地,我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了分小棒的情境,引導學生從40根小棒中,分別拿出5根、10根、20根等,探究拿出的小棒是整體的幾分之幾。體驗如此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取親身經歷分數的過程,加深對分數的認知,還可以避免出現認知沖突,建構正確認知,提升學習效果。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我繼續創設了分蛋糕,涂顏色等情境,使學生體驗情境,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應用,增強數學認知,發展數學應用能力。
總之,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在課程標準要求的指導下,立足該學科的特點,遵循服務數學知識原則、符合學生認知原則、素材真實性原則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發展實際情況,挖掘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回歸生活,搜集生活化的數學素材,創設真實的,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借此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并指導學生走進情境,自主地體驗生活,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同時靈活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升數學學習質量,順其自然地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燕.讓數學思維在有效的情境中生發: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策略探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8(33):12-14.
[2]陳高軍.創造體驗情境,促進課堂實效:基于情境教學法之上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150-151.
[3]房燕.試論小學數學情景教學的應用現狀、問題與構建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8(9):107,121.
[4]張貴萍.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151.
作者簡介:
張羽,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同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