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欺凌現已被社會廣泛關注,引起了學界的熱烈討論。本文以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對校園欺凌者行為進行分析,認為“未知”“昏鏡”和“私利”是其主要特征。欺凌者行為產生的原因是私欲之樹盤結、天理之衡失調、本體之質丟失,學校德育者應從“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等方面對欺凌者進行教育。
關鍵詞:王陽明;校園欺凌;欺凌者
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它是第一個發布關于校園欺凌的治理文件。我國雖未頒布與校園欺凌直接相關的法律文件,但欺凌行為在法律層面屬于侵權性質,已構成犯罪行為[1]。然而,現行法律強調通過對校園欺凌者的懲罰來干預與預防校園欺凌。欺凌者為幼兒園、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屬于未成年人。而現行法律制度針對未成年人存在“要么一罰了之,要么一放了之”的弊端,難以實現提升被懲罰者道德品質的目標[1]。本文從王陽明心學思想角度對欺凌者的行為進行分析與引導。
一、校園欺凌者的特征描述
校園欺凌指在幼兒園、中小學階段,學生反復或長期遭受來自其他學生的負面行為,對其造成嚴重的心理或生理傷害。校園欺凌主要由欺凌者、受欺凌者和事件三部分組成。欺凌者對受欺凌者產生心理或生理的傷害,是校園欺凌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從王陽明心學思想視角分析欺凌者,認為“未知”“昏鏡”和“私利”是其主要特征。
(一)未知
欺凌者是未知者,是懵懵懂懂做事,缺乏思維省察的人[2]。欺凌者在開展欺凌行為前,未對自己即將展開的行為進行思考,沒有考慮到行為的道德性;在開展欺凌行為時,忽略了受欺凌者的感受,違背了交友過程中的信。在欺凌行為過程中,欺凌者追求通過欺凌而獲得心理上的快感,只知如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未知被欺凌者所遭受的傷害。知不足即為未知。細析欺凌行為,是其未知導致的誤行。知與行本本是一體:真知必然會行,未行則為未知。行必然是有知的領導,沒有知的行不是“行”。欺凌者雖然施展了動作,但是他缺少知,因此欺凌行為不屬于“行”的范疇。“知行合一”認為知行為一件事情,而非兩件。只有行而沒有知,則“行”走在“知”的前面,人便失去了靈魂。缺乏道德觀念的人必然道德失范。真正的知是以踐行的。欺凌者無法踐行的“知”是無法存養天理的。而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但如果不加以存養則難以保持其澄澈,故其被私欲纏繞。
(二)昏鏡
校園學生集體中,有小部分學生會衍變為欺凌者,這是由欺凌者“心境”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欺凌者對事情的思考與言行發生了偏差。引發欺凌事件的源頭常常是學生之間一些小失誤,本可以通過交流溝通來化解,但由于欺凌者的心境被蒙上了一層塵埃,欺凌者所看到的事件是被折射后的事件,與實際發生了較大的偏差:主觀上將小矛盾升級為大災難,過分強化了個人傷害;認為別人欺負了自己,自己也要反饋給他;通過欺凌,自己可以合理地獲取成就感等。建構道德如清潔衛生,把垃圾當作其原有的形態之一,該如何清掃潔凈呢?清潔衛生沒有統一的清潔工具,沒有統一的清潔標準,但大致方向為一致的。方向需要心明作指導,心明是窮盡事物的前提。心明者才可看清事物的本質。心不明則事物被主觀附加一些不屬于它的屬性,最終所看到的也只是被附加的事物,而非事物真正的本質。欺凌者的心境是昏暗的,事件被附加了主觀思維。故而欺凌行為是符合欺凌者的道德標準,但不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
(三)私利
欺凌者由于長期良知被私欲所遮蔽,其通過欺凌行為來傷害他人或試圖掩蓋自身的私欲。這屬于一種自私自利、刻意追求的行為。欺凌者在實施欺凌行為時,由于被嫉妒、憎恨遮蔽,被私欲所操控,通過傷害其他學生來滿足自我。這種行為與道德價值相背馳的。同時,欺凌者存在被私利控制的特殊性。欺凌者通過欺凌行為尋找到一個小團體,并融入其中,來掩蓋日益增長的私欲。然而,這只是無用功,與道德行為完全背道而馳,不能存養天理。“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所以,大多數人的良知會存有私欲,但是并不是所有不顯露良知者都是欺凌者。前后兩者的差異在于前者不會為了個人的私欲而盲目地傷害別人。欺凌者注重事件的得失,“知”中摻雜了私欲,且放在了“行”的前面。不但把“知行合一”一分為二,也把做事和存養天理相分開,忽略了本質而被利欲所控制,這是無法實現致良知的。
二、校園欺凌者的原因探析
事件是聯系校園欺凌者與受欺凌者的中介,而引發校園欺凌的主要原因是校園欺凌者原本心智上存在的不足。通過對校園欺凌者角色衍變進行歸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私欲之樹盤結、天理之衡失調、本體之質丟失。
(一)私欲之樹盤結
人的良知是與生俱來的,并且是晶瑩剔透的。因此,欺凌者并不是天生的欺凌者,是后天被惡氣沾染后衍化而成的。而欺凌者的欺凌行為是源于其良知被私欲之樹盤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之滋養得這個大根。四旁縱要種些嘉谷,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2]私欲之樹用樹根纏繞良知,阻礙了良知與外界的聯系。這也導致鏡面被塵埃遮蔽,無法看到真實的世界,從而產生道德扭曲后果。由于私欲之樹占地面積大,外在的道德觀念被其所吞并,只有少部分存留,長成嘉谷。但私欲之樹占據了人大部分的精神世界,霸占了大量道德觀念滋養的空間,阻礙了嘉谷的生長,道德真理難以養成,導致道德觀念被私欲之樹操控。矮小、零散的嘉谷是欺凌者僅存的道德觀念,難以形成道德行為,即為未知。因此,欺凌者的良知被私欲遮蔽,道德觀念無法養成,是故心境不明,追求私利,無法達到本體至善。而圣人沒有私欲阻礙,故而能“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2]。
(二)天理之衡失調
校園欺凌的界定是模糊的。影響因素包括行為的動機、受欺凌者的傷害程度等方面。實際上,朋友間的打鬧與校園欺凌只有一墻之隔,前者超過了他的度則會衍變為后者。而這個度是與天理的平衡有關。“天理亦有中和處,過即是私意。”[2]因此,王陽明指的私欲是指超過了“度”的情感。這個“度”是天理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圍。因此,王陽明所強調的去私欲并不指代人沒有情感。喜怒哀樂是屬于人性的部分。但當它們超越了人所控制的范圍,便會影響人們的情感,控制人的行為,使人們被自己的私利控制,陷入自我的牢籠,從而阻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不能與他人共享生活[3]。朋友之間難免會有打鬧與負面情緒,但當其超過了天理可中和的度時,原有的天理失衡,良知無法發揮作用,欺凌行為應運而生。“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2]天理是本性的源頭,而良知是新的本體,因此當私欲超過了天理的度時,天理便偏離了原來的平衡狀態:良知被私欲遮蔽,意念受到影響,意念的表現也不再為格物。意念的目的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受到影響后必然無法發揮功效[2]。
(三)本體之質丟失
張小華和項宗友認為中學生自身的被害傾向是使其成為校園欺凌被害者的原因之一[4],即中學生對同學的行為產生誤解,將其行為歸屬于欺凌行為。此時,真正的欺凌者是錯誤歸因的“受欺凌者”。欺凌者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不能用至善的良知來對待,而是對他人的行為進行猜測。社會的復雜多變,網絡媒體的肆意宣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難以保持著純粹美好的關系,人們更加會把自己的利放在交往的前面。但如果一直懷揣著懷疑的情緒來對待他人,那么良知必然會被私欲纏繞。在揣測別人言談舉止的時候,人會情不自禁地發生變化,失去本體的至善,而他自己是察覺不到的。每個人都具有天理,而之所以有人為善,有人為惡,是因為“惡人之心,失其本體”[2]。“失其本體”并不表示惡人沒有良知。即使惡人達到極致,其良知都是燦爛美好的。惡人之所以為惡,是因為良知被私欲所遮蔽,如同丟失本體一般,故無法實現仁、義、禮、智的外顯。
三、對校園欺凌者的教育引導
欺凌行為在法律層面屬于侵權性質,已構成犯罪行為。但由于欺凌者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并且我國法律制度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存在“要么一罰了之,要么一放了之”的弊端,難以實現提升其道德素養的目標[1]。趙志毅認為通過對中小學生存在的公民意識問題開展教育可有效提高其公民意識[5]。因此,通過教育手段來引導欺凌者來樹立其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踐行意識的方法是可行的。
(一)立志
欺凌者被私欲之樹盤結,私欲占據了良知的大部分面積,霸占了嘉谷生長的空間,喪失了道德準則。因此想要讓欺凌者的良知顯露,伐樹是首要步驟。而伐樹的關鍵在于清理的干凈程度。樹根是樹木的根本,如果樹根不清除干凈,則有卷土重來的危險。同時,若私欲之樹的樹根殘留盤繞良知,則嘉谷難以深種,根不深則難以枝繁葉茂。是故,德育者在引導欺凌者的過程中,首先將其原有的偏激的“道德準則”全盤否決。德育者可以通過與欺凌者的溝通,在言行中探析欺凌者是否有殘留的不道德觀念。立志的第二步是用心栽培灌溉。道德之樹生長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生根發芽,長樹干,開花,結果。一步也不可跳躍。樹種下后,沉浸于樹未來長成的模樣,反而阻礙了樹的成長。道德之樹的長成在于思考、實踐。一旦自己有了一些道德行為,便認為自己就是有道德的公民,這是錯誤的。只有不斷地踐行和省察自己的言行,通過道德實踐來鞏固道德觀念,從而建構道德品質,才能成為有道德的公民。因此,灌溉的關鍵在于持志。持志過程是艱苦的,不但需要防止私欲的騷擾,還要努力灌溉道德之樹。
(二)勤學
欺凌者已通過立志伐去私欲之樹,歸還嘉谷生長空間,還需要通過勤學幫助學生內化道德準則。在立志部分已經敘述了持志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而已有的學生評價標準更加側重于對學生學業上分數的要求。而分數將學生分為“學霸”和“學渣”兩類人。處于“學霸”類的欺凌者憑借優異的成績再次獲得教師、學生們的喜愛,而“學渣”類的欺凌者則相反。因此,選用一個適合所有欺凌者的新評價標準更加有利于欺凌者樹立新的道德準則的。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王陽明對學生的評價標準。這不但適用于所有的欺凌者,而且有利于促進欺凌者通過勤學建構道德準則。勤學貴在精讀,而非泛讀。欺凌者認真研讀書籍,領略書中的道德知識,勝過泛讀大量書籍。欺凌者只有真正內化道德法則,才能對事件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雖然物欲對良知的遮蔽是不可避免的,但通過勤學思辨,關注其優勢與潛能,提升其學習自信心,存養天理,幫助欺凌者從“欺凌者”轉化為“學生”,順利回歸校園生活,避免以暴制暴事件再次發生。勤學并不只是對欺凌者的要求,也是對所有學生的要求。良好的校園氛圍的樹立,有利于降低校園欺凌發生的概率[6]。學校應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德育者應努力構建積極的共享合作式的班風班貌。
(三)改過
欺凌者已達到“知”這一層面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改過來存養天理。改過的關鍵是省察。“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欺凌者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反省。反思包括其對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等關系處理的態度與言行,反思自己曾經的欺凌行為,以及現有的道德行為與道德觀念,反思自己曾經缺失的部分。改過是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德育者通過與欺凌者的溝通,探索欺凌者的心境,對欺凌者重新定義,樹立道德期望。道德期望指德育者希望欺凌者在一段時間內所能達到的預期效果。欺凌者在已有經歷和道德準則的基礎上,結合德育者的道德期望,推動自我的道德成長。道德期望的不斷重塑可以逐步引導欺凌者改過,存養天理,從而達到改過的目的。改過的目的是克制,克制指快而徹底地驅逐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欲。“快”指內心一旦萌發類似的想法必須立刻掃除。“徹底”是立志的前提。一旦發現自己再次出現私欲,一定會要立刻連根拔起。如果良知再次被私欲纏繞,已建構的道德準則會一瞬間崩塌。因此,欺凌者一旦產生欺凌的想法必須立刻徹底驅除。
(四)責善
責善可以掃除每日心境中的塵土。每一天,心境都有塵土堆積,因此每一天心境的衛生都需要得到關注,需要被打理。欺凌者在經歷立志、勤學和改過后,心境中固著的塵埃已被掃除,已具備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但是欺凌者想要徹底擺脫“欺凌者”的角色,還需要樹立道德信念。而責善正是樹立道德信念的關鍵。在立志、勤學和改過這三個階段中,他們都在幫助欺凌者糾正錯誤的道德觀念,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但是,道德觀念的維持還需要道德信念。“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校園欺凌發生在幼兒園、中小學階段,欺凌者與受欺凌者之間的原始聯系為同學。欺凌者交好友、會交友有利于鞏固其道德信念。責善是朋友相處之道,也是互相提升之道,扶持之道。欺凌者學會與朋友相處,正確的看待朋友的優點與缺點,學會取長補短,互相扶持。德育引導下的回歸學生的欺凌者是可以自覺的建構者[7]。與朋友發生矛盾時,不應該盲目的責怪他人,要學會進行自我反思;在看到同學們發生矛盾時,需要具備道德勇氣,主動去調節政治和權威同學。通過自己的反思、建構,學生學會鞏固自己的認知,提升自己的道德觀念,鞏固自己的道德信念。
參考文獻:
[1]顏湘穎,姚建龍.“寬容而不縱容”的校園欺凌治理機制研究——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法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1):10-14.
[2]王陽明.傳習錄[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10,27,14,42,13,14,36.
[3]石中英.孔子“仁”的思想及其當代教育意義[J].教育研究,2018,39(4):127-134.
[4]張小華,項宗友.浙江中學生校園欺凌的實證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以生活方式理論和日常活動理論為視角[J].晉陽學刊,2016,(5):101-105.
[5]趙志毅.學校公民教育問題與對策——杭州市中小學公民意識教育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6):31-36,54.
[6]劉艷麗,陸桂芝.校園欺凌行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適應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7(5):60-66,95.
[7]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31(6):3-8,29.
作者簡介:曹羽婷(1995—),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