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傳統的以灌輸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早已無法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甚至影響著學生的有效發展。立足于此,新課標中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嘗試應用探究式教學,驅動學生積極探究。文章從創設情境、呈現問題、探究活動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探究式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探究式教學;應用策略
信息技術是一門具有綜合實踐性的學科,教學的實施強調學生的實踐。立足該學科特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實施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處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驅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經歷質疑、調查、探究活動,使學生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此要求為信息技術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指出了方向,即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由此,我在組織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應用了探究式教學。所謂的探究式教學是指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探究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地搜集現象,分析現象,由淺入深地探尋事物本質,發展事物規律,從而建構出事物的內在聯系,獲取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學習成果內化為自身認知和能力的教學模式。根據該模式的特點,我在組織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一般應用如下策略引導學生探究。
一、 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是指在實施探究式教學之初,教師立足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創設符合教學所需的特殊場景,使學生在場景的輔助下,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在此情感的驅動下,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究、建構知識的教學方式。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明確,創設教學情境是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的保障。因為創設情境是為信息技術教學服務的,是為學生探究信息技術知識服務的。所以,我在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一般遵循生活原則,趣味性原則和探究性原則,保證所創設出的情境,能以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為基礎,且學生能對情境中的信息技術現象產生興趣。
以“生活中的數據處理”為例,在現實生活體驗過程中,學生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數據。比如,在參與學習的時候,學生會遇到考試成績數據。一個班級人數眾多,且期末考試的科目較多,如何有效處理這些數據,從中獲取關鍵信息,這是值得學生們思考的。基于此,我在組織導入活動的時候,將上學期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打亂地展現給學生們。繁雜的數據一呈現,就使得學生們眼花繚亂的,不知道如何是好。針對這種情況,我簡單地對學生們進行引導:從這些數據中找出各學科的最高成績,最低成績,是比較困難的,那么,我們要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準確地獲取信息呢?通過體驗問題情境,學生們不僅對這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建立了初步認知,還自主地聯系已有經驗,探尋處理數據的方法,為有效地探究新知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明確問題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疑問是思想的起點。探究式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在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離不開問題,且是在以問題為核心。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為學生們簡單地創設了問題情境,情境現象和簡單的問題,很容易使學生們產生疑惑或認知沖突。疑惑和認知沖突的產生是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狀態的證明。要想使學生們進一步地對所學進行探究,教師要立足學生們的學習狀態,聯系新知內容,提出一個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借助問題為學生們指出探究方向,同時也為學生設定詳細的探究任務,驅動學生們實現探究學習。實現如此教學,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做到如下幾點:第一,設計的問題要直指探究任務;第二,設計的問題要體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第三,設計的問題要具備可操作性,即學生可以動手操作計算機探尋到問題答案。
以“設置幻燈片效果”為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們直接這展現了本地旅游宣傳的兩個幻燈片。這兩個幻燈片,一個設置了切換效果,一個沒有設置。在學生們觀看的過程中,我提出問題:這兩個幻燈片有哪些不同之處,產生的效果如何呢?在已有知識儲備的輔助下,學生們會自主地對比兩個幻燈片,初步感知幻燈片的切換效果。以此為基礎,我繼續提問:幻燈片中的動畫效果是如何做出來的呢?緊接著,展現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同時展現探究任務:我市打算大力開發旅游業,為了更好地展現我市的旅游資源,你們可以利用素材庫中提供的是圖片做一個電子相冊嗎?可以根據這個電子相冊對我市的旅游資源進行介紹嗎?通過提問,學生們可以自主地走進信息技術課堂,同時初步地認知新知。展現學習任務,進一步地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使學生帶著情境中的現象,對任務展開探究,便于提升探究效率。
三、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是探究式教學實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也是探究式教學的重頭戲。創設情境和展現任務的,都是為開展探究活動做鋪墊的。探究活動的開展,是在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們,也是在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為初中生的信息技術探究能力不足,且信息技術知識儲備有限,面對探究任務,進行探究的時候,會遇到諸多的問題。而信息技術教學時間有限。所以,我一般會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們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我還立足薩奇曼的探究理論,為學生們指出探究方向。在小組合作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們先分析老師呈現的探究任務,理清這些探究任務包括哪些內容,進而結合教材內容,探尋解決任務的方法,并在電腦上動手操作,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下,結合任務經驗,獲取信息技術知識。
仍以“設置幻燈片效果”為例,在提出探究任務之后,我鼓勵學生們回歸小組,合作分析此次需要完成的任務有哪些。在合作分析任務的時候,學生們會自主地回憶創設的情境,從兩幅幻燈片匯總探尋到思路。在巡視課堂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小組可以獲取如此任務:第一,如何在插入新的幻燈片;第二,如何對之前學過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整合;第三,如何設置幻燈片效果。對于那些沒有分析出任務的小組,我會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掃清合作障礙。學生們分析出的任務,與本節課的基礎內容密切聯系,所以,接下來,我要求學生們根據分析的任務,閱讀教材,從教材中挖掘出任務答案。立足信息技術學科實踐性的特點,我指導學生們邊閱讀教材,邊總結方法,邊上機操作,從而驗證方法,增強理解。通過體驗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們不僅可以實現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還可以在明確的學習任務指導下,有效探尋到新知內容,建構對新知的理解,掌握操作方法,為接下來,共享學習成果,增強學習效果做好準備。
四、 展示成果
展示成果,其實就是在引導學生們將參與探究活動所總結的知識、方法展現出來。而且,展示成果不單單是要檢測學生們的合作探究學習情況,還要使教師對學生們的探究學習建立一個清晰的認知,把握學生們的探究學習情況,同時為學生們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使學生們在自我表達和自主操作的過程中,建立對所學的深刻理解,獲取學習樂趣,提升自信心,為今后自主探究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信息技術探究活動是以小組為形式來開展的,所以,在進行成果展示的時候,我也以小組為形式,從小組中隨意地選擇一名學生進行展示。立足學生們的個性差異,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活動,我設置了異質小組。根據分組情況,在展示成果的時候,我一般選擇學困生進行展示,小組中的中等生和學優生,指點學困生操作。
以“一目了然的統計表格”為例,在組織成果展示活動的時候,我先要求各個小組提交本組的制作成果。接著,我將這些成果展現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們觀察、對比,并隨機地選擇幾個作品,要求小組進行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學困生操作計算機,中等生進行操作講解,如此邊操作邊講解的方式,使得其他小組成員可以清晰地認知操作過程和操作方法,同時也可以及時地發現操作問題。在這個小組展示之后,其他小組可以提出本組不同的方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展示小組的學優生要就此進行解釋。在這樣的合作展示中,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其中,便于加深對所學的理解,而且,在集體互動中,學生們對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探究更加深入,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力。
五、 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從其字面上可以看出是由總結和評價兩部分組成的,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實踐方法。其中,總結是指教師在學生們展現學習成果之后,繼續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總結這節課學習到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方法。評價,則是教師針對學生們的總結情況和整堂課的參與情況,進行學習評價。
因為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且操作步驟較為復雜。學生在體驗探究活動和成果展示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建立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初步認知,立足他們的學習情況,組織總結知識情況,可以驅動學生們將分散的知識點建構為知識結構,從整體上認知所學,有效地掌握操作技巧,提升信息技術課堂學習效果。一般情況下,在學生們總結所學的過程中,我會要求他們合作繪制課框架圖,將操作方法和流程直觀地展現出來。
教學評價是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的,不僅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還要評價教師的教學情況。因此,我在組織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會利用生生互評的方式,驅動學生們各自點評各組的探究情況。利用師生評價的方式,對課堂上創設的情境、設計的任務等進行評價,從而發現教學不足,及時彌補。
總而言之,在實施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改要求和課標內容,有效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為學生們創設情境,提出任務,驅動學生們走進積極的探究狀態,同時要求學生合作探究,展現成果,使學生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到有價值的信息技術和操作方法,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潛移默化地提高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昌保.探究式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2):134.
[2]蔣志鋒.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1):111-112.
[3]葉祖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探討[J].教育觀察,2018,7(2):132+134.
[4]徐明芳.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淺議[J].學周刊,2018(20):37-38.
作者簡介:張啟強,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