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單篇精讀略讀結合,單元組合疊進拓展閱讀”的遞進方式進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將所有相關閱讀資料與課內文本有機整合,合理、有效地開發和運用課程資源。教師需要在關注情境創設和真實學情的基礎上,從把握文本整體的角度上,精心設計一、兩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的思考向縱深發展,更好地整合和深化文本主題,引導學生閱讀量和質的同步提升,讓閱讀成為學生主動選擇的結果。同時適度鏈接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感情世界與古詩詞的文體特征和表達風格的切合面,在課堂上做到能讓學生充分交流,形成良好的群文閱讀的氛圍。
關鍵詞:思鄉組詩;疊進品析閱讀;群文閱讀
在古代,有的詩人,長期客居在外,滯留他鄉,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或游歷名山大川,或探親訪友,因上述種種原因,長久寄居他鄉。在這些游客浪子的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他們的筆下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思鄉詩。如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中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尷尬無奈,也有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迫切和“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凄涼。這些都是客居他鄉的游子思念家鄉親人凄涼孤寂的心境的真實表達。而“懷歸”就是解讀此類詩歌文本的金鑰匙。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張籍、《長相思》納蘭性德)就是一組著名的思鄉詩。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閱讀和鑒賞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單元整體設計和群文閱讀的教學理念,從把握文本整體的角度上,精心設計一、兩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的思考向縱深發展,以“單篇精讀略讀結合,單元組合疊進拓展閱讀”的遞進方式進行疊進式品析閱讀教學設計。
一、 圍繞核心問題,疊加同樣情感基調的三首詩詞整體入課,初讀初品
本課可以圍繞核心問題——作者寫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發怎樣的“心中情”,以此為據,在整體入課時可以這樣疊加設計。
1. 導入:請大家讀讀這首詩,說說你讀出了什么?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2. 師:生交流(讀出了思鄉之情)對!這首詩是想象家中的親人在思念談論自己,而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人。請打開書,讓我們讀讀這一組思鄉的古詩詞,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懷著一顆怎樣的赤子之心,懷念故鄉的吧!
3. 輕聲讀讀三首詩詞,想一想:分別是什么勾起作者的鄉愁呢?請畫出有關的詞語。
4. 匯報交流:春風 明月 秋風 風雪 千帳燈
5. 借助這些景物表達思念之情是這三首詩詞的共同特點,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詩。請大家自己輕聲朗讀一遍。
二、 抓關鍵句,品關鍵字詞,疊加補充同題詩詞,再悟作者表達的情感手法
比如在《泊船瓜洲》一詩中引導學生感悟“綠”字之妙這個教學環節,就是在抓住關鍵句和關鍵字詞的基礎上,進行疊加其他“綠”字名句輔助品析詩意,疊加寫作背景品析詩中名句乃至全詩的教學設計。
引導感悟“綠”字之妙:
1. 疊進閱讀相關詩句
據說詩句中的這個“綠”字,王安石是從這些詩句中得到了啟示,請看:
“東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
——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晴聽新鶯百囀歌》
“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丘為《題農父廬舍》
“綠昏晴氣春風岸,紅漾輕輪野水天。”
——溫庭筠《敬答李先生》
“主人山門綠,小隱湖中花。”
——常建《閑齋臥雨行藥至山管稍次湖庭》
2. 請自己先讀一讀詩句,再聽老師讀一讀,看看哪里讀得不一樣?
3. 教師范讀,重讀所有的“綠”字幫助學生領悟。
4. 你有什么感悟?生自由交流
5. 師補充寫作背景,感受詩意。
春風不單單是今年吹綠了“江南岸”,而是年復一年,不止一次地“綠”遍千山萬水,就連整個江南都被染出了靈氣,卻終究難以染綠游子此時的思鄉情結。詩人滿目新綠,想起春風已經不止一次吹綠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不覺寄情于明月:皎潔的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陪伴著我回歸故里呢?請大家帶著這樣的感受再來讀讀詩句。
6.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疊加體會詩情。
這首詩據說是王安石辭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進京。沿途路過瓜洲時所寫,船停泊瓜洲小憩,王安石立在船頭遠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著一條長江,鐘山也只是相隔著幾座大山,春風已經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此刻他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變法運動,雖然他深信自己一定會使變法成功,怎奈朝廷內部斗爭尖銳,自覺前途迷惘,不由又觸動了對家鄉的情思。此刻他多么希望早日辭官歸家呀!面對此情此景,他低聲吟出了這首《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三、 抓住意象,構建圖景,疊加意象,層層感悟寓情于景的表達
王國維《人間詞話》言“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文人墨客眼中不同的心境,眼前的景物便有不同的面貌。望月則思鄉、折柳則送別……可以說在古詩詞中,許多景象早已約定成俗有了各自的意境。而思鄉詩中常見的意象就有:月亮、秋風、秋霜、衰草,都可以引發旅居的游子孤獨、凄涼、惆悵之情。
從古人悲秋的情緒來源說,士人悲秋,多是因為仕途不順、生活困苦,對于這兩點,張籍如此,其他詩人亦是同樣。所以在張籍的《秋思》一詩的疊進拓展閱讀中,可以引入同題的(唐)劉禹錫的詩《秋風引》和(元)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
因此《秋思》一詩中后面的疊加閱讀拓展設計是這樣的:
秋風中的鄉愁最斷人腸,這首《秋風引》和《天凈沙·秋思》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思鄉佳作,我們一起來讀讀秋風中的思鄉吧——
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四、 關注詩詞表達手法,疊加拓展閱讀相關詩詞,加深體悟
思鄉與別離,是每一個離家在外的游子不變的情結,而如何表達這人人心中都有、卻因時因地有所不同的思鄉和離別之情。思鄉詩在感情的抒發上常用的表達手法是: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除此之外還有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法:第一,以樂景襯哀情,就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第二,側面落筆。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凄涼。比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驛館里,燈前是孤零零地抱膝枯坐的白居易,而地下還有他同樣是抱膝枯坐的影子在無言相伴,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思親想家,而倍感孤獨呢?雖然他的身影可能一動也沒有動,但他的思緒卻早已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回了家鄉。白居易這首詩就可以成為疊加補充閱讀的又一首佳作。
而白居易同樣以《長相思》為詞牌名的“汴水流,泗水流,”和李白的《長相思》“長相思,在長安。”自然也因為同題同題材在入選篇目之列。圍繞“讀讀詩句再想一想:這兩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調與納蘭詞有何不同?”選入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長相思》和李白的《長相思》進行疊進閱讀設計。
通過以上教學實踐和設計,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第一,以“單篇精讀略讀結合,單元組合疊進拓展閱讀”的遞進方式進行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將所有相關閱讀資料與課內文本有機整合,合理、有效地開發和運用課程資源。
《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設計就是圍繞“思鄉”這一主題,進行創設意境中的精讀和略讀相結合的疊進式群文閱讀設計,優勢可以在整合所選文本內容、活動內容、練習內容更注重層次和閱讀梯度,換句話說,就是基于同一主題下的梯度性的群文閱讀。
第二,關注學生對同類古詩詞的多元理解,使學生對文本有新鮮感,引導學生在回顧課內文本閱讀的基礎上,有梯度地合理拓展、延伸到課外同類古詩詞的閱讀。《古詩詞三首》一課既有詩也有詞,所以補充閱讀的篇目也應該有這兩類體裁上的分類拓展;同時還要有思鄉表達的情感上的統一基調,這也是選擇閱讀補充篇目的標準之一。
這樣整體把握、合理編排、難易適度的群文閱讀材料設計,會使學生開闊古詩詞閱讀的視野、積聚相關知識,逐漸提升同類古詩詞閱讀的能力。
第三,教師需要在關注情境創設和真實學情的基礎上,從把握文本整體的角度上,精心設計一、兩個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的思考向縱深發展,更好整合和深化文本主題,引導學生閱讀量和質的同步提升,讓閱讀成為學生主動選擇的結果。
第四,適度鏈接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感情世界與古詩詞的文體特征和表達風格的切合面,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交流,形成良好的群文閱讀的氛圍。學生有了課內閱讀文本所扎下的根,又有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生發出的枝和葉,古詩文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基礎,這樣疊進式的賞析閱讀才有了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蔣軍晶.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李鴻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新疆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