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銀英
【內容摘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學校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舉措。利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話題式教學方式,把課程資源與生活資源有機融合,實現習得知識與形成價值觀的有效對接,在課堂上利用話題式教學搭建一個合作、對話的平臺,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的學科素養。本文以課堂為依托,結合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理論,引導學生挖掘、分解和深化真實生活資源,通過話題的啟發,把學科知識升華為核心價值。實現立德樹人的總任務。
【關鍵詞】課程改革? 話題式教學? 核心素養? 生活資源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落實在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現在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公共參與四個方面。從基礎教育這一層面上講,核心素養與學科的學習是緊密聯系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落實在每一節課中。話題式教學是能借助對話教學的理念,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進一步提高。為了更好地開展話題式教學,本文從教學資源的角度探索話題式教學中真實生活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的機制。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源于真實融于生活的話題式教學課堂。
學生的真實生活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本文研究的真實生活資源指狹義上學生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這些真實生活資源的現實性、親和性及多樣性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載體。在課堂上利用話題挖掘生活資源、分解生活資源、深化生活資源,增強課堂活力,使枯燥的道德倫理生活化、真實化,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熱情和學習的動力。
一、話題的確立基于生活資源的必要性
1.話題的確立基于生活資源是尊重學生人本價值的需要;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學派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把人本性的自我實現歸結為潛能的發揮。其在對人類的基本需要進行研究和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人的需要是一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序列。人本主義指導下的教學不僅關注學生認知的發展,更關注學生情感、興趣、動機的發展。課堂話題必須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及個性差異,才可開發學生的潛能、激起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課堂上話題的確立,必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因大道理成為空洞的理論說教、產生抵觸情緒,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學習天賦的解放,實現學習目的。
2.話題的確立基于生活資源是新教材理念的需要;道德與法治教材新特點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大教學的關聯力度、拓寬教學渠道以及注重過程引領,在關注生活環境差異的基礎上,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提高學習整合力,培養學科素養。其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新教材、新體系、新理念、新思路、新挑戰。每一個學生,有著不同的血親關系、成長環境,但他們成長的時代特質與精神風貌及終身學習能力等要求是統一的。運用生活資源確立話題,主動積極地引導學生關注課本之外的人和事,拓寬教學渠道。正如明朝顧憲成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說的那樣。如果說教材的內容是話題的理論依據,那么課堂之外發生的一切則是話題的實踐之源。學生對家庭、學校、國家、社會的認知度,認同感決定了其參與家庭、學校、國家、社會生活的融洽度、他們親社會的實現度。話題確立以學生個體生活經驗為起點,可以更好地探尋學習的內在機制與可行路徑,不斷積累和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話題中引導學生從正向、逆向、縱向、橫向等角度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培養其思維的變通性。體現學科基本素養中提出,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積累基本經驗、培養基本品質、反應生活態度,生成基本的學科素養的要求。
3.話題的確立基于生活資源是實現立德樹人任務的需要。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可以分為立德和樹人兩個層面,強調立德為先,首先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其懂得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這是樹人的根基。樹人是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合格建設者,“立德”強調的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樹人”強調的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全面性,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才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德之習得、德之形成、德之澄清、德之踐行都在于生活。沒有生活實踐的立德樹人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話題的確立必須充分挖掘、分解、深化生活資源,在生活中立德樹人,實現根本任務。
二、話題的確立基于生活資源的課堂教學策略
1.挖掘生活資源,導入核心素養
這是源于真實融于生活的話題式教學的第一步,課堂上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非教師把話題演繹得多么精彩、多么有條理。話題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的種種經歷,能激發其潛能,推動其積極參與思考,提高課堂效率,為核心素養的習得奠定了基礎。如,在講授“增強生命的韌性”一課時的課前探究中,布置學生撰寫“我的初中生活”并在課堂上分享。這樣人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用親身經歷引起對知識認知渴求和共鳴,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在自我分析探究中尋找日常生活中有溫度的故事。課堂上,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激發了其探究的熱情。
2.分解生活資源,培養核心素養
在源于真實融于生活的話題式教學中,由于個性差異,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生活資源的理解有不同反應。教師應認真分析拋出的話題,能否把生成性問題轉化為學生深入理解生活資源的切入口,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學生發現德之、提出德之、解決問題,在自己的生活中分析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整合力,知識由課內轉向課外,拓展其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促進知識的內化。學生在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識的同時培養核心素養。
3.深化生活資源,形成核心素養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能關注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切身體會。因此恰當的深化生活資源,在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與歸納力的同時,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由模糊走向清晰、由個體走向整體、由片面走向全面、由淺顯走向深刻。如在講授“增強生命的韌性”話題式教學的小結中,播放視頻《習近平廣東行》,讓學生思考,廣東改革40年的歷程中的感悟?引導其分析廣東在戰勝挫折中不斷發展,把“生活處處有挫折”這一教學目標從個人層面推向社會層面,深化了對挫折的認識。點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一觀點,拓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知識內化的同時達到情感的升華,在培養探究精神的中,從關注個體走向關注社會,使課堂站位有高度、思維有深度,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鮮明的社會性、生活性,教師在話題式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分解生活資源、深化生活資源,使學生的參與過程和生活體驗成為話題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學科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朱小蔓. 新教材解讀[J]. 中國教育學刊,2018(4).
[2] 楊一鳴、王磊. 新教材理念[J]. 中國教育學刊,2018(4).
[3] 心理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 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第3版)[M]. 重慶出版社,2018.
[5] 劉娜、楊士泰. 立德樹人理念的歷史淵源與內涵[J]. 教育評論,2014(5).
[6] 教育學[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陶嬋嬋. 中職德育課話題式教學的設計與實施[J]. 教育觀察,2019(1).
【本文是2019XKT58“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單元話題式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結題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第六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