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升
摘 要:我國教育事業近幾年不斷發展,《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運用各種資源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其中鄉土資源具有直觀和易獲得的特點,小學美術教師將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完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鉆研興趣。首先介紹了鄉土資源的概念和分類,其次敘述了鄉土資源對小學美術課堂的重要意義,最后通過分析現階段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現狀進而提出鄉土資源融入課堂教學的策略,有利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方式的完善。
關鍵詞:鄉土資源;小學美術;智慧課堂
在目前的教育領域中,對于學生的文化教育強調主流文化與本土文化兼具。鄉土資源具有極強的傳統文化色彩,將其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使學生能夠很好地繼承傳統文化。同時鄉土資源與生活息息相關,有助于學生開展美術實踐活動,感知藝術的魅力,提升審美水平。隨著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人們逐漸認識到鄉土資源對教學的重要性,如果能夠科學合理地挖掘利用,將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快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必須善于發現鄉土環境中可利用的資源并運用于教學內容,改變教學形式,帶領學生深入實踐,增強美術學習效果。
一、鄉土資源的概念和分類
1.鄉土資源的概念
鄉土是指人們出生長大的故鄉,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生長環境、生活經驗以及鄉土意識。生長環境即是人們生存的空間區域;生活經驗即是人們在日積月累的成長過程中總結的規律;鄉土意識即是人們對于故鄉的熱愛之情。鄉土資源就是大眾生長環境的本土習慣、人文景觀、歷史遺跡、民間特色和語言文化等,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遷,對學生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2.鄉土資源的分類
鄉土資源有豐富多彩的內涵,下面通過介紹人文資源、物質資源以及誕生資源來展現幾種鄉土資源外在表現形式。
第一,人文資源。這主要是指特定時間段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事跡以及民間工藝。其中包括剪紙、刺繡、木版畫、人物傳記和重大歷史事件等。
第二,物質資源。這主要是指鄉土環境中的自然物質材料。包括院落景觀、山水景觀以及花草農作物等自然生長的資源。
第三,誕生資源。這主要是指隨著人們開始利用某種資源,進而衍生出來的具有某種意義的資源。其中祠堂、廟宇、生活用具等都是富有教育意義以及生活形態的體現形式。
二、拓展鄉土資源對于小學美術課堂的重要意義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關鍵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及做人的品格,為將來融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教育與生活不能割裂開來。美術課堂中運用鄉土資源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經驗中快速融入氛圍,增強學習興趣,體驗美術的獨特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拓展鄉土資源并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開拓思維,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獨特的藝術欣賞能力,同時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小學美術教學中鄉土資源運用現狀
費孝通認為從社會基層上看,中國具有濃厚的鄉土性。國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的決定》中也提出新課程體系必須由國家、地方和學校三方聯動,共同助力教學改革。鄉土資源為小學美術課程提供了實現教學目標的途徑。但是,部分學校仍然忽視鄉土資源的開發,導致教師利用鄉土資源授課的意識不強,甚至有些學校對美術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配備相應的師資力量或是美術教師缺乏專業素養,這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隨著我國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故鄉熱”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鄉土資源的重要性。同時我國逐漸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小學美術課程的地位得到提升。將鄉土資源與小學美術課堂相結合,極大地實現了傳承中國文化和提高審美素養的目的,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
四、鄉土資源融入美術智慧課堂的實踐
1.從大自然中找尋靈感
許多人的家鄉都有壯麗秀美的自然景色,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并用畫筆描繪出來。這樣的寫生活動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多樣的教學方式,而且使學生在大自然中加深對故鄉的自豪感。例如,教師在進行《自然現象》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回歸自然。通過觀察自然環境中的花草樹木以及房屋建筑等景色進行寫生,將自己腦中的美景用畫筆展現出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稻田中觀察稻谷的生長情況,此時正值秋天,是稻谷收獲的季節,許多農民正在田里勞作,成群的小鳥在上空盤旋。學生在稻田里不僅可以嬉戲、猜謎語,盡情體驗美術的樂趣,還可以感受大豐收的喜悅之情。教師此時可以提問學生“藝術源于生活,只有善于從生活中觀察,才能不斷獲得創作靈感,得到美的體驗,你們心目中的美是什么?”隨后學生紛紛發表自己對美的看法,并用畫筆將腦海中的畫面記錄下來。學生在實踐環境中不斷感知藝術的魅力,學會調動自己的感官發現美術素材,激發了創作興趣,增強了創作熱情,有利于學生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形成自我獨特的藝術風格。
2.從民族服飾中學習造型理念
造型藝術在美術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許多小學生對造型理念沒有深刻認識。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我國傳統民族服飾的造型,使學生從中獲得靈感。學生通過仔細研究發現,民族服裝往往體現強烈的地方特色,其用料和制作工藝等都與當地的環境資源有關。學生據此可以在自己的繪畫人物造型中加入當地特色,創作出更加獨特的作品。例如,教師在教學生捏小泥人時,首先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一些民族服裝,讓學生從中學習,增強自身創造力。這時有的學生就會認為漢族服裝相比少數民族來說缺乏特點,沒什么新意。隨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其實許多漢族服裝也很有特點,如旗袍不僅造型獨特,而且上面的刺繡精妙絕倫,體現縫制者的高超技術,同時可以展示一些旗袍的圖片。在教師進行講解后,學生開始構想泥人造型,綜合各種民族服飾的優缺點創作出自己獨特的作品,從而提升造型能力。
3.從民俗節日中增強實踐能力
不同地區都存在特有的民俗節日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將這些活動作為取之不盡的藝術創作源泉。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余深入群眾了解當地民俗活動,然后整理有利于開展教學內容的活動,組織學生參加,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拓展創作思維。例如,在進行《套色紙版畫》的學習時,教師不僅要講解相關制作技術,還要使其和鄉土資源完美結合,帶領學生參與民俗活動,融入歡樂的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創作紙版畫。有的學生對于廟會較感興趣,“三月三”是傳統廟會節日,教師可以在這一天組織學生到寺廟中感受節日氛圍。在活動正式開始前,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簡單講述一下這個節日的由來。該節日的由來是漢朝皇帝劉秀在王莽起兵造反后開始逃亡,當時逃到蔡家莊附近后被一戶農家所救,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劉秀來到此地就建了金龍王廟,從此人們每年在三月三這天舉行重大的廟會,經過不斷流傳,就有了現在的“三月三”慶祝活動。之后,教師開始帶領學生逛廟會,感受傳統民俗節慶,學生隨即將自己的所見所想體現在紙版畫上。通過地方特色濃郁的民俗節慶活動,學生增強了對鄉土文化的親切感,提升了藝術領悟能力。
4.從鄉土資源中創新作品
小學美術教學不應是單一刻板的,教師要豐富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探究活動,增強創新能力,讓學生在作品中展現更多的鄉土資源,提高獨特性。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當地生活中的創作素材。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與生活相聯系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例如,學生在進行“茶趣”的創作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提前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將自己收集的內容與同學分享,拓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充分體現在“茶趣”的作品上。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大膽創新,將鄉土資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極強的地域特征。
鄉土資源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必須發揚傳承,其中美術作品是鄉土文化載體。小學美術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繪畫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提高審美水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教師對其不能統一看待,必須針對不同學生特點采取特定教學手段。新課程標準規定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必須結合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美術教育不能只是讓學生對照教材練習,而是應該結合鄉土資源,充分發掘地方特色,增強教學趣味性,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提高美術學習的興趣,逐漸養成完善的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于淼,陳海霞.拓展鄉土資源,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9(33):40-41.
[2]楊中琴.鄉土資源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9):98.
[3]付華.鄉土資源在鄉村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213-21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