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常宜
摘 要: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與情感體驗不足,通過以讀促寫的方式,利用豐富的閱讀讓其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體會生活、情感,經歷不同的人生,可提高其寫作水平。基于此,將分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以讀促寫應用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的應用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以讀促寫
寫作與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兩者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但是在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與閱讀教學并未很好連接,互動性較低。隨著新課改的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也隨之產生了變化,對于寫作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師應當對教學重難點、學情等進行深入了解,聯合閱讀與寫作,利用以讀促寫的模式,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整體寫作水平的提升[1]。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實施以讀促寫模式的重要性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效果甚微對眾多語文教師造成了困擾,主要是因為目前教學中將寫作與閱讀割裂。但是,寫作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兩部分。杜甫曾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課標中也指出,與閱讀的書籍相結合,掌握散文、詩歌、小說等寫作的一般規律,捕捉靈感,并利用自身喜愛的表達與文本方式進行創作,交流體會,試探地進行作品的改寫與續寫,養成讀書記筆記的良好習慣。可見,結合寫作與閱讀,達到“以讀促寫”,通過閱讀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可在閱讀中讓學生正確進行閱讀,感受啟發,獲得情感體驗后寫作,不僅讓寫作教學事半功倍,還能實現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完善教師的教學方式,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2]。
二、基于以讀促寫模式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優化措施
1.閱讀結合仿寫
積累與閱讀是小學語文重點強調的內容,學生邁入寫作殿堂,提高寫作能力離不開閱讀。教師應當在實施以讀促寫的過程中,結合閱讀與仿寫,引導學生在仿寫中感受課文情感,加強自身寫作意識。收錄在教材中的篇目文質兼美,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引導學生思想向善良美好的方向發展,可充分培養學生的思想與人文素養[3]。因此,教師應當以教材文章為基礎,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引導學生進行核心內容的把握,研究文章寫作技巧與手法,通過仿寫的措施,讓學生初步學會正確地運用各種詞匯、修辭手法等。
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文章,其中描寫了一場秋雨后,天空明朗,但地面還是保持潮濕狀態,在道路兩旁落下的法國梧桐金黃色的樹葉,像小巴掌一樣在水泥道上平展地粘著,為水泥道增加了幾分美感,作者更是將穿著棕色雨鞋的自己比作小鳥,快活地歌唱在葉叢間。這些詞匯與修辭手法的應用,令人仿佛能夠看到一名學生蹦蹦跳跳地走在落滿梧桐葉子的道路上,為水泥道增添了秋季的金黃的色彩。之后,教師可讓學生以此為例子,布置有關季節的仿寫任務,有的學生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天,雪花像一個個小精靈一樣飄落在樹梢上,屋頂上,將世界渲染成一片潔白。”有的學生寫:“我喜歡夏天,荷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矗立在荷塘中。”對于《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學生靈活運用,為寫作添加更多的色彩。可見,仿寫能夠深化以讀促寫,有助于學生感知課文的魅力,在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中,調動寫作興趣,為后續的寫作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2.掌握寫作立意
在一篇文章中立意是重點,新穎的立意能夠為文章增光添彩,使讀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而立意若是老生常談,則會讓讀者看過開頭便能推測結尾,對寫作質量造成一定的制約,讓人提不起興趣。所以,想要讓學生在寫作中擁有深刻的內涵,提高其寫作能力與水平,學生應當接觸數量眾多的經典美文,通過閱讀的方式自行感悟。
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小馬過河》閱讀中,壯實的老牛、蹦跳的小馬、小巧的松鼠滿足了學生認知與學習動物的興趣,主要講述小馬媽媽想要讓小馬馱半袋麥子到磨坊,半途遇到一條河,老牛說河水很淺,過河十分輕松,而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自己的小伙伴。不同的小動物都以自身經歷為前提告知小馬有關河水深淺的內容。而小馬媽媽告訴它,只有自己經歷后,才會真正知道河水的深淺。對于小馬而言,河水“不深不淺,剛剛好”,表明了做一個有思想、獨立的人的重要性,教師隨后可布置相關的練筆,學生上述立意掌握良好,有的學生以做手工為主題,寫道:“看到媽媽用紙十分簡單地做了一個花籃,我不以為然,認為如此簡單的花籃怎么可能不會,但是,當我上手自己做花籃后,才發現事情并沒有看到的那么簡單……經過努力,我也終于做完了一個花籃,盡管它又丑又松散,但我還是很開心。”這名學生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先前對做花籃這一手工的“輕視”,后來又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此種以故事表述的立意更加具有感染力。
3.拓展延伸,引入生活素材
課堂教學中拓展延伸知識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寫作是通過文字進行心聲的表達,與個體成長息息相關,所以,培養學生寫作能力不僅需要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應當引導學生在個人情感體驗及日常生活中提取出相應的寫作素材,為文章注入新的活力。教師則以學生學習情況及認知水平為基礎,教導學生如何在生活中提煉素材,范文輔助講解,為學生拓展思路,在此過程中以引導為主,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大自然的聲音》文章中,全文以“大自然有許多美妙的聲音”統領全文,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公園踏青、到社區做活動,并以“生活中的聲音”為主題,讓學生描述日常生活中獨一無二的體驗,教導學生使用“轟隆隆、靜悄悄”等詞匯,描述生活中獨一無二的聲音,有的學生描述:“生活中有許多稀奇古怪的聲音,我們通常說蟬鳴聲吵吵鬧鬧,一直響個不停,但不同種類的蟬的聲音也是不同的,有的發聲像高壓鍋噴氣一樣,初一聽嚇了我一跳,有的發出二胡一樣的聲音,同一只蟬也可以有不同的旋律與音調,音色十分豐富……”學生細致地觀察生活,自身體驗也不同,通過語句表達自身所見所聞、情感、展望等,進而可培養其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掌握在寫作中融入生活的方法,提高其寫作水平。
4.通過群文閱讀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群文閱讀是方興未艾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能促進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達到以讀促寫的目標。由于群文閱讀是把多篇文章按照一種邏輯關系有機地連接起來,能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欣賞不同風格的文章,體驗不同的寫作特點,促進學生自身寫作水平的提高,比傳統的作文寫作課中老師灌輸基本的寫作套路、模板、例子要自然有效得多。
在每一周的閱讀課上,我都精心設計群文閱讀材料,盡量多地組織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在群文閱讀活動中受益,發揮群文閱讀的價值,以確保學生以讀促寫的效果,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我把神話《哪吒鬧海》、歷史故事《大禹治水》,以及上古神話《女媧造人》《夸父逐日》、外國神話故事《天上偷來的火種》等有機組織成群文閱讀材料,讓學生在周五的活動課中進行集體閱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領悟中外神話故事的教育意義,體驗神話故事的教育魅力,弘揚正能量,了解神話故事的教育價值,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掌握神話故事的基本寫作手法。然后在適當的時機,通過讓學生對神話故事進行補充、續寫、改編的形式,放手讓學生練習寫作,把優秀的作品刊登在學校的刊物上,供全校學生共同閱讀欣賞,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動力。
古代神話故事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欲望,善于抓住身邊的寫作靈感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又如我在父親節到來的時候,組織了《地震中的父與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以及《秋天的懷念》這幾篇文章組織小學生進行群文閱讀,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品味文章要表達的思想和表達方式,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再聯系當前父親節的氣氛,很自然地組織了學生以“親情”為紐帶,寫出《我的爸》《我的媽媽》等弘揚家庭情感為主題的文章,并在班級中選擇優秀的文章出一期愛心專欄填報。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兩者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以讀促寫作為重要的寫作教學方式,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因此,本文主要從閱讀結合仿寫、掌握寫作立意、拓展延伸、引入生活素材這幾方面出發,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侯雪燕.以讀促寫,創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新形式[J].華夏教師,2019(14):31-32.
[2]林宜靜.以讀促寫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研究,2019(4):38-39.
[3]何鎮平.高中語文以讀促寫教學研究[J].華夏教師,2018(8):76-77.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