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亮
摘 要: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讓小學數學課程能夠有效地進行優化和探索。教師必須首先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以及理解能力是存在差異的這一事實。如果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所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單一的,那么總會有部分學生沒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將分層教學有效運用到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分層教學;實施探索
作為最近幾年才興起的新的教學概念,分層教學讓教師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能力和總體知識水平以及他們的學習傾向,將他們有效地分割成一些水平相近的學習群體,然后針對他們的差異在教育上進行區別對待,由于這些群體受到了教師的分層策略以及相互作用,因此他們能夠在自身條件上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升,而小學生所具有的個體差異性以及數學學科本身的特性,也讓小學數學的分層教學實施能夠走向成功。
一、小學數學分層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模式
1.班級內部目標分層
這種分層教學模式是通過對小學生分層,同時在分層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小學生設定相應的目標,最后再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的考核以及評價。這一分層教學方式很好地彰顯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也是當前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比較常見的分層教學模式。
2.間接分層
這種分層方式就是在結合小學數學教師對全班的學生進行數學學習能力觀察和分析的結果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數學掌握能力水平以及他們的個性愛好等特征來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同時鼓勵、要求每個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促進數學學習,尤其是各個小組之間的人際互動,這一分層方式巧妙地將學生之間的差異與合作意識進行利用,可以形成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小型集體。
3.個別化教學
該類教學方式主要出現在網絡基礎設施較好的小學中,它的主要流程是:首先按照一定的類型指標將全班的學生分成幾個層次。接下來再通過網絡資料分析,對每個層次的學生設定適合他們的數學教學內容目標、作業以及考試內容等,每當某一層次中的學生達到了其中一個目標,他們就會自動進入到下一個比較高的層次學習中[1]。
二、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學生的分層
在學生分層方面,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喜歡將學生分成以下三個層次,也就是A、B、C三個層次。A層次指的是基礎數學知識牢固且學習能力較強,而且有較好的學習主動性,總體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B層次針對的是在數學基礎和接受方面能力較一般,而學習又有一定主動性的學生,屬于中游水平的學生。C層次面對的是基礎能力較差、學習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學習主動性,總體數學成績也較差的學生。但嚴格來說,這種方面的分層只是一種表面性的指導,它實質上是一個對學生進行動態管理的過程,教師在進行分層的時候要看到每個層次中的每個學生身上的發展能力以及動態變化,根據學生的長期表現來對層次進行不斷調整,這樣能夠更有效地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2.授課的分層
在授課分層方面很明顯,教師應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講述不同的授課內容。比如在教授學生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材內容“三角形”的時候,教師要針對三種層次的學生教授不同的內容。例如,對A層次的學生主要是少講授,多練習,要用最簡練的語言為他們講授三角形的特性、形狀以及面積和邊長的計算方法,然后讓這一部分學生多加練習,讓他們能夠在不斷地練習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于B層次的學生,要做到練習和教授兩手抓。要在能夠為這些學生講解好三角形基礎知識的同時,配以一定的練習題,使他們能夠向A層次的學生靠攏。對于C層次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注意的是多講少練,注重讓這一部分的學生首先能夠徹底理解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然后再讓他們從簡單的教材上面的課后習題開始練習,盡可能讓他們向B層次的學生靠攏[2]。只有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之間才能夠互相趨于相同,最后都能夠取得優異的成績和強大的學習能力。
3.練習的分層
練習過程中的分層是要配合教師對于授課內容的分層來進行的。對于層次最高的學生來說,針對他們的練習主要是各種程度的思維變式練習;對中等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練習以難度中等的題目為主,但是也要適當涉及幾道難度較高的題目;最后,對于最低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練習主要以基礎練習為主,但是量不能太大,因為要配合最低層次的教學,要讓這些學生首先理解相關的知識和概念,然后再進行較為簡單的練習,等簡單練習和基礎知識能夠被他們徹底掌握之后,再逐漸加大他們的練習量。
筆者認為,分層練習是所有教學方法里面最人性化的教學方式,因為這種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這一教學思想。總之,教師只有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分層教學法,才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的掌握程度得到有效增加。
參考文獻:
[1]楊建春.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分層教學的實踐探索[J]. 好家長,2019,67(15):111.
[2]楊進龍.探究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嘗試[J].小學生(下旬刊),2017,12(12):4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