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偉
摘 要:初中和高中階段,各學科皆是側重培養學生掌握符合自身的科學學習方法,促使學生獨立思考,正確判斷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然而這是一個梯級逐步提升的過程,高中教學階段需借助初中的基礎,準確銜接后再次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素養。當下,核心素養理念正指引著中小學各學科教學高質高效發展,高中歷史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需以學科核心素養理念為引領,從歷史知識和學生學習方法兩方面銜接入手,有機推動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促使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各個方面逐步提升。
關鍵詞:歷史教學;初高中;銜接;知識;學習方法;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培養已成為當下中小學教學的著力點,其主旨是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思想、方法,形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優秀品格。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初中至高中對學生的培養是一個接續不斷的過程,這五個方面素養深度融合于初高中歷史課程中。若將初高中作為中學的不同階段進行人為地分割,會使中學歷史教學出現斷層現象。因此,初高中歷史教育應該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承擔起銜接的任務。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以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為牽引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銜接,是一線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深研的課題。
1 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面臨的問題
高中歷史知識較初中豐富、深奧。同時,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目標要求也有大幅提升,需要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以適應高中復雜且具有難度的學習任務要求。從歷史知識和學習方法兩方面入手,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教師需把握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差異。歷史課本的編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了解初高中歷史教材差異最直接的方式是比較課程標準的不同。以“新航路開辟”這一課為例,初中著重要求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史實與初步理解其影響。高中歷史是在初中歷史基礎上的螺旋式上升,高中歷史知識的深度、廣度與初中相比有質的跨越。教學目標中,初中采用的是“知道、了解、通過……初步理解……”等詞匯,高中主要采用“理解、比較、分析、評價”等行為動詞,對學生的能力、思維品質有了較高要求,這導致部分學生不適應高中歷史學習。同時,要明確初高中歷史課程地位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歷史在中考和高考中對學生的發展影響是不同的,這影響著初高中學校、教師和學生對這門課的重視程度。學生在初中并未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多是以死記硬背為主,到了高中進行分析、解讀、綜合運用史料和史學思想,學生的機械式學習使得他們感到學習歷史真是好比走蜀道。
2 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的建議策略
2.1 找準歷史知識銜接
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各方面的培養較為寬松,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圍繞教材內容。做好初高中歷史知識銜接,主要是從高一歷史知識內容進行銜接。教師要分析初中歷史教材與高中歷史教材中所收錄的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以《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目的來確定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目的,以便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來展開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教材是以模塊化的專題方式來呈現各個歷史知識的,例如“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便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各個單元以探究主題板塊、閱讀資料等來全面介紹了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史實,這部分內容要比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更深、更全。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喚起高中生的知識回憶,以便讓高一學生了解初高中歷史知識的不同,同時減輕高一學生的畏難學習心理。比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中,高一年級的學習重點應是讓學生全面了解分封制與宗法制,歸納二者的性質、作用與關系等。在初中階段,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并不屬于教學重點,學生只簡單了解了宗法制、分封制是什么,形成這兩種政治制度的背景,以及分封制的分封對象、受封者的義務等基礎知識。另外,學生經過初中歷史學習,再加上他們觀看過多部古代題材的影視作品,所以他們已經對當時的王位世襲制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師可直接借此來展開高中歷史教學。在本課教學中,筆者以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介紹作為課堂導入,以播放歷史紀錄片中介紹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視頻資料來喚起學生的知識回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從分析夏朝的王位世襲制來引出當時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以便使學生在自己原有認知水平基礎上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2.2 指導學習方法銜接
核心素養理念引領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側重學生興趣的培養,知識數量較少,理解難度較低,所以學生以機械記憶的方式為主。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有一部分學生依然養成了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所以即便升入高一年級,他們也保留著這種被動學習的習慣。但是,高中歷史課程學習任務之重、難度之大使得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已經不再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要在高中階段引導學生做好學法轉換,使學生逐步形成以探究、合作、自學等方式來獲取歷史知識與能力的習慣,以便為使學生適應越來越緊張的學習節奏做足準備。要想讓高中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應該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特征來引導他們從事難度適中的歷史探究。例如,在“‘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歷史素材閱讀與研討”一課中,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鼓勵他們閱讀教材中的歷史材料,以有效的歷史閱讀助力學生總結出西歐封建國家的政治特點,歸納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線索,分析西歐封建社會長期處于割裂狀態的原因,學生還可結合我國的封建政治制度進行對比分析,歸納西歐與我國封建政治制度的異同點。之所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促進學生揚長避短,讓他們在交流、辯論與探討中獲得更全面的認知,進而保證探究活動是有效的。合作互動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勾畫、圈點與概括,每個學生都可在組內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結合他人的想法,就本組組員不同的見解進行二次閱讀與全員討論,辨析每個組員的思維成果,從而鍛煉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核心素養。
總之,初高中歷史知識體系和學習方法的銜接,教師需側重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層面進行,在高中一年級即著力進行狠抓,結合高中歷史教學的特點與高中生的學習特點來設計與組織歷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助力學生迎接高中更為復雜難學的歷史知識學習。
參考文獻
[1]史志紅.論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家長,2020(02).
[2]張敏霞.多元構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橋梁[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0).
[3]褚健.淺析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