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玉船
【摘要】基于網絡空間下智慧課堂的構建是當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教師應加以完善,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文章立足網絡學習空間,分析了數學智慧課堂構建中存在的問題,重點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希望為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一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網絡學習空間;小學數學;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0-0089-02
新課改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多種教學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在對傳統理念進行改造的時候,也應當優化當下的教學模式。因此,數學教師要基于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智慧課堂”的個性化、智能化等特點考慮在內,做好多方面的協調工作,培養學生的智慧能力,真正達到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網絡學習空間下數學智慧課堂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師生互動感不強。有些數學教師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并未做實質性的創新,往往只是上傳了文檔,簡單而言,只是將數學教材上的抄寫照搬到電腦上,本質上未做任何改變。
二是資源利用率低。就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情況而言,還存在著過于明顯的形式主義,主要體現在數學知識和網絡平臺的銜接不夠緊密。當教學工具無法發揮出自身輔助優勢的時候,就會導致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智慧型課堂更是無從談起。
三是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智慧課堂的構建中,應該擁有完善的評價機制,當教師上傳一些基礎的概念知識時,也要主動向其中添加一些數學題,詳細記錄學生在網絡平臺上的學習情況。但從最終的應用效果來看,教師并未采納學生的建議,也沒有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
二、網絡學習空間下數學智慧課堂教學策略
一是創設教學情境,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各個學校應該積極推動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將各種資源都總結在一起,發揮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優勢。數學智慧課程的構建,需要教師有明確的目標——培養“智慧型”的學生,將數學知識內化成為一種“能力”,而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去分析和看待事物的發展與變化。以“100以內數的認知”為例,如若是利用傳統的方法來詮釋數學規律,學生需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分析。但是在智慧課堂下,教師首先是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掌握100以內的數字,理解數是幾個一、幾個十所構成的,掌握數數的基本技巧。為了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采用游戲的形式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活動過程中布置一些小任務,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需要注意的是,基于網絡學習的環境下,智慧型課堂的構建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白數學的規律性。
二是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數學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來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分析知識,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三角形”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設計教學步驟,引導學生根據觀察→操作→交流,去感知和經歷數學探索的過程,加深對三角形的整體認知。課前,教師結合原有的智慧課堂創設“三翻兩端”的教學模式,通過微課十測試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前就能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來完成任務,學生利用手機、電腦登錄學習平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及時將自己的困惑反饋給數學教師。課堂上,教師采用直播的形式解決學生的疑問,直播中的教學要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共性問題上,教師也可以利用愛學平臺的推送功能,采用提前錄制的形式上傳視頻,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某些個性問題。課后,在解決了學生的關鍵性問題后,教師要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標,既可以利用答題卡的形式,也可以選擇課后在線組卷的形式,利用平臺的批閱功能,總結出疫情下智慧課堂下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是創新教學方案,完善評價機制。網絡學習環境下,大數據能真實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也要為學生創設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這樣構建的智慧課堂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在線式的評價為例,師生在網絡教室中共享教學資源,確保每位學生都擁有一臺電腦,利用電腦去訪問教師提前準備好的課件。交互式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自由表達觀點,或在線提問,教師及時瀏覽學生的解題情況和學習進度,保證教學方案的層次性和準確性。在雙向的互動下,網絡式的評價將兩者的發展屬性都結合在一起,兼顧到智慧課堂中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另外,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注明那些具備導向性的評價機制,這是對互聯網教學的一種完善,讓學生在感官上獲得數學信息可以轉化成為一種精神力量,真正達到理性同感性的雙重結合。最后,智慧課堂的構建中,教師考慮的是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明確每位同學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三、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行“智慧課堂”,這是教學改革的一部分,也是“互聯網+”教育的必然趨勢,數學教師就應該充分意識到網絡學習空間的重要性,將網絡資源合理融入數學課堂中,保證教學內容的清晰、完整。同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要總結教學經驗,在思考和探索中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鄺冬霞.班班通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智慧互動課堂教學模式[J].赤子,2018(30).
(責編 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