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方
【摘 要】 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強調學生學習方法、數學素養的培養。數感是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全面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前提下的數學能力,對提升學生數學成績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探索學生數感培養策略,為數學教學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學生數感 ?培養策略
引言:數感是一項比較抽象的定義,是強調對數學學科的理解和認知,其運用價值體現在數學學習的各方面。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過度強調學生理論成績、做題能力,忽視了學生數感培養,不僅阻礙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還影響了數學教學效果。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正視小學數學教學,如何有效培養學生數感,成為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關鍵。
一、落實數學理論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作為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的前提,只有充分理解數學概念內容,才能為后期的實踐應用學習奠定基礎,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在傳統模式下,數學概念教學只是一筆帶過,沒有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分析,導致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不全面,造成了一些概念要點遺漏和理解錯誤,嚴重影響了學生數學基礎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數學概念教學工作,明確數學概念中的要點、注意點,讓學生可以牢記概念內容,強化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例如,“有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是三角形的概念。在學習三角形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籠統地解釋概念含義,然后利用三角形模型,為學生分析三角形的特征,引導學生探討為什么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就是三角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概念內容的理解,為復雜運算和抽象思考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利于提升學生數感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清晰理解每一個數學概念,在實踐應用中也更加輕松自如,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數學基礎,又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二、借助興趣教學培養學生數感
在小學階段,“興趣”對學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將數學教學趣味化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索數學知識,挖掘數學的價值和內涵,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幾何圖形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構建問題情境課堂,利用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探討和互動。為了探索三角形內角度數的關系,教師可以先抽取兩名學生,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任意兩個三角形,并分別測量出三角形中兩個角的度數,然后教師在不借助角度測量儀器的前提下,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教師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呢,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問題的探索欲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思考問題、探索問題,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體會數學知識結構,進而促進學生數感的積極發展。相比直接講解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而言,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加有趣,學生也能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強化學生的數感。例如,在學習數學計算時,可以將教學內容融入實踐活動中,反復訓練學生心算能力、口算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切入計算角度,更加快捷高效地完成計算。例如,在計算99×99的習題時,由于兩位乘數比較復雜,學生計算起來比較困難。此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轉變思路,將99×99轉變為99×(100-1),這樣的計算式就更加簡單,可以提升計算效率和質量。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既掌握了高效的計算方法,又了解到數學知識的靈活性,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數感。
三、結合生活化內容培養學生數感
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難以理解一些復雜的數學知識,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質量。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嘗試引入生活化內容,利用學生常見的事物、情境詮釋數學知識,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時間、長度、重量等等,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悟,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進行精煉。例如,在學習“觀察物體”時,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物體的三視圖。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物體變化,教師可以借助“影子”的生活事物,為學生展示“影子”一天的變化,讓學生了解早上、正午以及下午等三個時間點“影子”的區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生活體驗,體會具體化、形象化的數學知識,又可以增添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對“物體變化”的理解,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還可以強化學生數感,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數感能力培養非常必要,對提升學生數學素養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分析當前數學教學現狀,從落實數學概念教學、優化趣味數學教學以及結合生活化內容等方面,制定了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數感培養方法,不僅優化了數學課堂,強化了學生數學素養,還推動了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文詠.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科學中國人,2015,0(6X).
[2] 范金進.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求知導刊,201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