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淼
【摘 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以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診的112例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根據就診順序分為兩組,各56例,對照組接受常規教育,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健康教育前后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及干預后的健康行為。結果:健康教育后兩組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健康教育前均明顯提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健康行為較對照組更高(P<0.05)。結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及健康行為,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意義。
【關鍵詞】 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疾病知識知曉率;健康行為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使得慢性病的發生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2015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我國2012年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2%,糖尿病患病率為9.7%,目前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1]。慢性病起病隱匿,病程長,病因復雜多樣,患者一旦確診多需終生用藥以控制病情進展,但大多患者常因飽受疾病折磨,加之對疾病的認識不足使得治療依從性及健康行為較低,使得預后效果常難以滿足臨床預期,因此在治療期間配合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預尤為重要[2]。本研究以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診的112例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診的112例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慢性病相關的診斷標準。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齡42~78歲,平均(59.23±3.47)歲;病程2~18年,平均(10.14±2.86)年;疾病類型:高血壓30例,冠心病29例,糖尿病53例。將患者根據就診順序分為兩組,各56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教育,包括院內健康教育宣傳欄、海報,提供健康教育處方、發放手冊、折頁等健康傳播材料等方式,為患者提供明確的、易于理解和適宜的有關疾病重要影響因素信息,并提供改進或保健建議。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健康宣教,具體為:1)建立健康教育檔案:針對不同病種建立患者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病情資料,開展患者健康評估,為患者提供改進健康、促進疾病康復的個性化建議。2)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內容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臨床表現、誘發因素、危險因素、防治知識、用藥知識、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相關注意事項、疾病預后及轉歸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度,同時向患者講解自身情緒因素對疾病的印象,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醫生完成治療,并指導患者根據自身狀況調整飲食及運動,養好的生活行為習慣。3)加強隨訪: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病程及知識需求程度選擇隨訪方式,將患者進行分層,優先安排病程長、生活習慣不規律的患者,以電話或微信等網絡平臺的形式解決患者遇到的問題,通過一對一指導完成病情監測、飲食、用藥、運動等方面的干預,培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而保證治療效果。4)社區健康教育:通過各黨支部分工會和科室等多渠道組織開展面向社區的健康講座、健康咨詢、義診、健康生活方式倡導等健康活動。
1.3 觀察指標
采用疾病知識調查表從正常血壓及血糖值、正常BMI范圍、疾病危險因素、疾病相關并發癥、WHO推薦鹽及食用油的攝入量等方面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從控制鹽、糖、脂類攝入量、堅持運動鍛煉、定期監測臨床指標(血壓、血糖、血脂)及總體健康行為形成率方面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健康行為。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檢驗采用SPSS 19.0軟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
健康教育后兩組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健康教育前均明顯提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患者干預后的健康行為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健康行為較對照組更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發生、發展與患者自身的生活行為方式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通過提高患者自控行為可有效減少或避免此類疾病的危險因素,提高預后質量[3]。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及行為干預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選擇多種途徑滿足患者的知識需求,以減輕或徹底消除影響健康的負面因素、達到有效防治疾病、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為目的,使患者從自身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提高自我健康行為,從而保證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質量[4-5]。本研究結果表明,健康教育后兩組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健康教育前均明顯提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健康行為較對照組更高(P<0.05)。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及健康行為,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文雅,徐菊玲,馮文明,等.賦能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進展[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9,05(07):220-223.
[2] 高偉飛,李俊偉,李琰華.制訂慢性病全科臨床路徑的可行性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7,15(05):541-543.
[3] 劉妍.個體化健康教育對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病情控制的影響[J].中國衛生工程學,2018,17(03):364-365.
[4] 盧莉.慢性病管理中健康教育的應用現狀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47):173,179.
[5] 唐春茹.分析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效果[J].智慧健康,2017,03(2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