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針對傳統的教授法,他指出:“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應當怎樣學,怎樣學就應當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認為“教學做合一”,實質就是要根據生活的需要,通過實踐去教學,從而使兒童獲得生活實踐所需要的真正的知識和創造力,成為“真人”。文章基于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解析陶行知先生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的教育觀、即:以做激趣、以做探索感悟、以做拓展提升,從而激活課堂氛圍,打造高效課堂,有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等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做數學;激趣;感悟;實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數學知識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主動參與特定數學活動,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征和其他對象的區別和聯系。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經歷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新課標所提出的這種“活動化、實踐化”的理念,其實正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不謀而合,都突出了學習知識中實踐的過程,即“做”的過程。那如何將“做”的方法走進小學數學課堂,有效發揮“做”的價值呢?下面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 “做”中激發學習興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喚起興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也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那怎樣才能在“做”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位王姓小朋友,爺爺想教孫子看圖說話,于是他把孫子按在小板凳上,然后手持一疊圖片,抽出一張就問孫子“這是什么?”過了一會兒,孫子不愿再學,想離開小板凳,爺爺把他按住,說盡好話,仍沒有用,孫子逃掉了。爺爺很不高興,暗自想,自己好歹也是國內某領域的知名專家,怎么就無法教自己的孫子?幾天后孩子來到外公家,這些卡片就隨身攜帶,外公也教孩子這些卡片,但他的教法是先把所有的卡片撒到地板上,然后對孩子說:“外公的老花鏡不見了,我們一起來找吧!”外孫興奮地趴在地上找,一會兒手拿“眼鏡”的圖片高興地說:“外公的眼鏡找到了”。隨后孩子得到了外公的表揚。
上述案例中折射出的問題無疑是怎樣激發孩子的興趣才是有效的。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一定是個有課程意識的教師,也一定會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有效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學生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
以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一課為例。我是這樣導入的:請8個學生上臺做抱團游戲。游戲規則:根據教師報出的數字,相應數量的學生抱在一起;其余的學生做裁判,齊喊“抱—抱—抱成團”。
第一輪:教師報“2”。正好抱成4組,過關。
第二輪:教師報“4”。正好抱成2組,過關。
第三輪:教師報“3”。抱了2組,還剩2人。
這時候教師進行小結:這個游戲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好”,還有一種是“有余”。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數學中的“正好”和“有余”。
學生都喜歡玩游戲,這樣可以提高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在游戲中、在“做”中直觀理解“正好”和“有余”,寓教于樂。同時也會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通過“做”達到喚起“興味”并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情的目的。
二、 “做”中探索、感悟、發現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因此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被動接受,因為做了才能真正體會和理解。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做,從中理解發現。
繼續以《有余數的除法》一課為例。課前我給每位學生準備了若干根小棒,有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等等。在導入抱團游戲之后,我繼續延用小棒玩“抱成團”的游戲。
活動要求:
(1)抱成團的小棒擺出一個正方形;
(2)用算式表示擺的過程。
游戲開始:“抱—抱—抱成團”,4。教師巡視關注學生的擺法,并把學生的不同擺法進行展示,引發思考,進一步感受“正好”和“有余”。
接下來,對于“有余”的情況進行分析,讓學生繼續抱團小棒,通過觀察和對比,質疑:為什么余數總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數?在“做”中發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除數一定比余數大。
抱團游戲繼續延伸,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保持。組織學生經歷把“學生抱成團”轉化成“小棒抱成團”的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正好”和“有余”,在“做”中探索、感悟、發現除數和余數的關系,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切實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 “做”中鞏固深化,提高能力
陶行知主張教與學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強調教學與實踐的聯系,學與用的一致。所以他提倡“行動的教育”“手腦并用”。數學知識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小學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師可以結合實際加以選擇,鞏固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以二年級下冊《認識東、南、西、北》為例。認識方向是蘇教版教材小學二年級上冊的教學難點,在生活中辨認東南西北的方向更是難中之難。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方位認識缺乏生活基礎。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怎樣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彌補這一不足呢?
在教學中,我嘗試引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唱跳操,力求改善學生對方向認識的先天不足,提高教學效率。唱跳操,顧名思義,就是用一邊跳動作一邊把答案說唱出來。
案例描述:
師:我們知道每天太陽從什么方向升起?
生1:東面
師:現在面向東面站立。
(學生全體面向東面站立)
師:你前面是什么方向?
生2:東
師:后面呢?
生3:西
師:左邊呢?
生4:北
師:右邊呢?
生5:南
師:下面大家跟著老師邊指邊說方向。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
(生說到什么方向就伸長手臂指到什么方向。說方向時帶著說唱的方式: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
師:現在大家面朝東面站立。你能說說教室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嗎?
生1:教室的東面有黑板。
生2:教室的西面有板報。
生3:教室的南面有儲物柜。
生4:教室的北面有窗戶。
師:說得很好。現在每個人面朝東面,一邊指著一邊說說教室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學生全體起立,手指東面,用說唱的方式一邊指一邊說)
師:如果我們面朝南,那么你的前方是什么方向?后面是什么方向?左面和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請你們面朝南面,說一說。
生1:我的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東,右面是西。
師:現在說的方向和剛才面朝東時說的不一樣了?為什么前后左右方向變了?
生2:因為我們站的方向變了。
生3:我們面朝的方向也不一樣,原來朝東,現在朝南。
師:看來面朝的方向不一樣,那你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就會變。但是東面這個方向變了嗎?
師:剛才我們面朝東面站立,指一指東面。
(學生一齊伸手指向東面)
師:再朝南面站立,再指一指東面。
(學生繼續伸手指向東面)
師:東面變了嗎?
生:沒有
師:無論我們面朝什么方位站立,東面永遠都是這個方向,不會變。
……
在認識方向這個能力上,孩子們普遍能力很強。我運用“唱跳操”的方法,使學生身臨其境,把自己代入到問題中,然后通過看、比、指、唱,找出答案。
在上面的案例描述中,對于唱跳操的作用,一是幫助學生建立概念,面朝太陽升起的地方站立,指一指東南西北,并唱出來,幫助學生第一次確定生活中的東南西北;二是物位對應,面朝東面,指一指,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既幫助學生利用教室里各方位的標志性物體記憶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也是對方位知識的運用強化;三是理解內化,通過指一指,唱一唱,讓學生理解站的方向不一樣,前后左右相對的方位是會變的,但是東南西北的方向是不會變的;四是體會方向之間的聯系,通過唱跳操,讓學生體會東南西北之間的相對關系。
通過唱跳操的方式來認識方向,很好地體現了在“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突出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決定了他們必然會愛上唱跳操這樣的教學方式。通過這樣一邊跳一邊又有韻律地說,既直觀形象,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加深了學生對方位的認識與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動靜結合,幫助記憶,鞏固知識。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既是他對豐富人類創造教育理論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也是他給我們留下的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今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形勢下,應將其化作我們實施創造性教育的實際行動。在數學教學中,要繼承和發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效引導學生學數學,做數學,自主探究實踐,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不斷提高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雷玲.教師要學陶行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李丹,江蘇省鎮江市,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濱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