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在我國初中階段的進一步推行使得歷史課程有了新的培養目標,教師更加注重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以凸顯學生從歷史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發展的過程,在這個背景之下,大歷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從宏觀和大局來看待歷史事件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帶動學生嚴謹的歷史態度的形成,因此,文章主要探討“大歷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大歷史觀;初中歷史;教學運用
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往往以中考為指標,教師往往注重歷史教學目標的完成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而歷史學科對于帶動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和正確的歷史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科學的策略運用大歷史觀,以發揮“大歷史觀”帶動學生初中歷史學習的價值。
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大歷史觀的意義
大歷史觀這個概念的提出強調引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去對待歷史學習、看待歷史事件,現階段,知識信息以更快的速度進入了學生的視野,從整體來把握一件事件成為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大歷史觀能夠帶動學生在碎片化的時代學會應用整體觀念來分析事件,引導學生從新史學的角度通過對比和聯系的運用來看待歷史,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內部的結構,大歷史觀還強調避免從傳統的道德和文化的功效來對待歷史,而是從批判和社會角度變遷的角度來對待分析歷史事實,這就為初中階段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了一些新的角度,能夠引發學生的對比分析和聯想的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大歷史觀能夠為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拓展一個新的途徑,學生可以從宏觀的角度來把握整個初中歷史學習的脈絡,從而更好地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框架。可見,“大歷史觀”對于促進初中歷史教學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能夠進一步拓展歷史教學的價值。
二、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大歷史觀的策略
(一)整合歷史教學資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
信息時代進一步拓展了學生學習資源的途徑,進一步豐富了文化交流的渠道,多樣化的歷史信息也進入了學生的視野之中,在這個背景之下,教師應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整合歷史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構建宏觀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解《日本明治維新》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在引導學生從大歷史觀的角度來看待明治維新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縱覽明治維新之前江戶時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來了解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的崛起,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日本的崛起其實是長時間的演變,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活動:“同學們,接下來讓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一下江戶時代幕藩統治政體對于日本的影響。”接著教師再邀請學生進行回答。學生能夠了解到:“幕藩政體實行地方割據統治,為明治維新提供了政治上既統一又分裂的客觀條件。”接下來,教師可以將近代中國與日本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國家在同一時期的歷史事實來進行知識體系框架的構建,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活動:“同學們,中國與日本最近都曾受到過外國侵略,然而,兩個國家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那么在日本明治維新的時期,中國與日本都有著怎樣的表現呢?接下來就請大家在小組內進行合作,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來展開對這一時期中日兩國的比較。”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整合了歷史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來進行歷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充分發揮大歷史觀對于帶動學生整體思維培養的作用,在學生討論完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來發表他們的看法,從而充分發揮初中階段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意識,有的學生說道:“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實現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道路。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而中國在這一時期仍然實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接著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歷史教學資源引入到課堂之中,從而通過引導學生從整體思維出發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框架,在聯系與比較的過程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從大歷史觀的角度來學習初中歷史。
(二)融入大歷史觀,注重歷史事實的細節分析
“大歷史觀”不僅強調從宏觀出發來看待歷史事件,更強調對歷史的細節做深入的分析,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因此,教師應當通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大歷史觀,注重對歷史事實的細節分析。
例如,在講解《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社會生活變化的細節來引起學生對學習這部分歷史知識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這部分知識的印象,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活動:“同學們,隨著西方打開中國市場,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一變遷也反映了中國近代現代化的進程,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觀察PPT上面的圖片,總結一下近現代社會生活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然后我們再來一起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在借助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展開了對歷史細節的分析,通過從近代服飾、餐飲、建筑的變化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生活的變遷,從而通過歷史細節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思潮對于近代中國的影響。學生能夠建立起經濟、政治與文化生活之間的關系。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大歷史觀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有的學生說道:“中國的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藝術,體育事業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彈一星的出現為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高考制度恢復之后,高等教育發展起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帶動了文化事業的健康繁榮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對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進行分析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基于歷史細節來了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對于出現這些變化原因的分析,從而引導學生從聯系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事實。例如,有的學生說道:“兩彈一星出現的背景是新中國遭受到了世界的核威脅,沒有核武器的國家往往會受到有核武器國家的壓制,同時,蘇聯拒絕幫助中國研制核武器,這就使得中國只能展開自主研制。”還有的學生說道:“當時的背景之下,中國只有通過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才能立足,從而保證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促為進國家的經濟進步提供一個保障。”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對科技的變化有一個全面的掌握。
(三)從宏觀出發,引導樹立整體思維
大歷史觀強調學生能夠將歷史看成一個整體,通過整體思維來引導學生從長期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因此,教師應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注重歷史立場的差異,并且幫助學生樹立整體思維。
例如,在講解《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了解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的基礎之上來進行對中國君主專制制度演變過程的了解,通過一條整體的歷史時間線幫助學生了解中央集權對于中國政治的影響,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活動:“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清朝加強了君主專制,通過設立軍機處、在思想領域實行文字獄、通過控制民眾的思想文化進一步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一個典型的特點,那就是中央集權制。那么中央集權制是怎樣一步一步演變而來的呢?接下來就請大家根據我們所學習的課文內容進行總結,在小組內討論并完善自己的答案,然后我們再來一起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了整體思維,有的學生說道:“戰國時期韓非子提出建立中央集權。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和皇帝制進一步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經歷了漢、唐、宋、明、清,各個朝代又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
還有的學生說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三種,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選官制度。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面臨著沖突,君權和相權也面臨著沖突,例如在隋唐時期,中央采取三省六部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權。”學生能夠從具體的某一個歷史事實點進行對整個歷史脈絡的梳理,從而從宏觀出發更好地把握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在基于大歷史觀的基礎之上展開初中歷史學習能夠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拓展一些新的角度和途徑。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通過小組合作更好地了解中央集權制的影響,通過對中央集權制進行整體的分析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夠在基于大歷史觀的教學中得到有效的培養,學生也能夠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有一個基本的把握。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大歷史觀強調從宏觀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出發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以及對于歷史事實的正確價值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大歷史觀能夠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以獲得歷史的發展規律,從外圍初中歷史教學注入新的內涵、拓展新的價值。因此,教師應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從宏觀出發引導學生樹立整體思維,在整合歷史教學資源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注重對歷史細節的分析,從而充分發揮大歷史觀對于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價值,帶動學生歷史綜合素質和人文情懷的提升,在聯系、發展與比較的歷史觀之下更好地構建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知識框架,將大歷史觀充分的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之中,從而拓展歷史教學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敏倫,李霞玲.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下的新時代:歷史、理論及實踐[J].湖湘論壇,2019,32(6):81-92.
[2]張永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大歷史觀[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9(5):99-105.
[3]王偉.基于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的培養:以北師大版的初中歷史教材為例[J].教育觀察,2018,7(6):39-40.
[4]武彥霞.基于大歷史觀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4):70.
[5]徐文彬.“大歷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以人教版必修一“鴉片戰爭”一課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4(7):3-6.
作者簡介:
倪菊梅,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