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菲菲
摘 要: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策略的逐步實施,初高中數學有效銜接成為教育領域一大重點研究課題。數學是實用性和理論性較強的學科,不同學習階段的有效連接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初中與高中數學有效銜接教學方法的研究便顯得尤為迫切。文章從初中、高中數學教學和數學學習的差異性入手,對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進行了巧妙銜接,以從根本上提升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教學;高中教學;有效銜接;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76-02
一、引言
學生從初中階段過渡到高中階段,往往有新的向往和新的憧憬,但由于教材和體系等方面的改變,不同層次的初中生在進入高中后,在數學學習方面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甚至以往的尖子生出現成績飛速下滑的現象。而在這一現象背后,初中、高中數學教學銜接過程中的問題更加凸顯。因為相較于初中數學知識,高中數學知識的理論性、推理性和抽象性更強,如果兩者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將影響學生的成績。而如何進一步有效地銜接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便成為當前各大初中和高中學校的核心任務。
二、初中與高中數學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存在的差異性
一方面,教學差異。第一,知識內容。初中數學知識范圍窄、知識深度尚淺,學生可輕松理解,而高中數學不僅知識范圍擴大,且考點增多。相較于高中抽象性的數學知識,初中數學名詞的定義更加直觀,內容也更容易理解。此外,初中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貼近,而高中數學知識更具定理性,與實際聯系不大。第二,教學方式。初中學生年齡尚小,掌握的知識尚不全面,數學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可做到“逐字逐句”,幫助學生更加詳細地理解知識點和解題方法,讓學生通過反復的習題練習來鞏固知識。而高中數學課程進度較快,學生除了要學習初中所學習的內容外,還要不斷吸收和接納新的數學知識,且隨著科目的增多,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時間被壓縮。與此同時,高中數學學習需要學生具備理解與應用能力,并學會舉一反三,因為教師沒有時間逐一講解每個知識點。
另一方面,學習差異。第一,剛踏入高中校園的學生結束了緊張、高壓的中考后,逐漸放松對自我的要求,沒有入學后學習的緊迫感。第二,部分學生在經過長時間的假期調整后,對學習產生了畏懼和厭煩心理,再加上數學開課便直接講解映射、函數、集合等抽象性數學知識,學生理解難度相對較大,因而在學習開始時便處于被動地位。第三,從思維能力角度來看,初中邏輯思維方面的題目僅限于對平面幾何的證明,學生無須用嚴密的邏輯思維對三維空間進行判斷,且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性較低,無明確的運算要求,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導致學生普遍缺乏想象力。第四,從數學思想方法角度來看,高中數學對方程、函數、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頻率明顯高于初中數學。上述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
三、巧妙地銜接初中與高中數學,促進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實理
(一)以探究式教學方法承初中之基礎,啟高中之能力
依據新課程改革內容和教學大綱,以學生培養和教材處理作為出發點,對初中與高中數學知識銜接進行探索實踐,具體如下:
一方面,以舊帶新,自主學習。初中與高中數學知識的聯系性極強,從某種角度來說高一數學知識是初中數學知識的有效延伸,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通過舊知識引出新知識,這種以舊帶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且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函數概念時,學生通過初中階段學習,對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知識已有所了解。在高中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學生初中所學過的內容為例,讓學生先自主討論初中函數的定義,然后向學生講解高中階段函數的定義,通過新舊對比,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
另一方面,目標分層,慢速起步。初中與高中數學知識的有效銜接,應基于學生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采用“目標分層法”和“慢速穩起步”教學方法。首先,以多個小目標形式對教學目標進行劃分,每實現一個分層目標,便意味著離教學總目標更近一步。高中前期階段,教師在教學速度上應保持較為穩定的講解節奏,為學生保留一定時間用于課堂知識鞏固;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速度,縮短聯系鞏固的時間,保證學生有效地適應高中數學學習的速度。
例如,在進行冪函數教學時,教師可以按照四個層次對教學目標進行劃分:①冪函數概念的掌握;②冪函數形式特征的掌握;③冪函數圖像和性質的掌握;④用冪函數解決簡單問題。每一層教學目標均應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并逐步實現深化拓展,隨學生知識量的增加而不斷增加,與學生的認知順序保持高度一致。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要想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學習方法,關鍵在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絕大部分學生在初中學習過程中養成了過度依賴教師的習慣,對學習中所遇到的重難點問題均等待教師的解答。
進入高中學習階段后,數學教師應幫助學生糾正這一習慣,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在教師講解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敢于對教師教授的內容進行質疑,以轉變學生在數學課程學習中的被動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創造能力。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高度的贊賞和正確的引導,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特別是針對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教師應為其設置問題,即使學生未能完全回答正確,也要對其敢于表現自己的行為給予肯定,使其在學習道路上體驗成功的喜悅。
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教學的過程,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鍛煉學生的勇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形成探索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等的意識。通過對各類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學生經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這正是學生創新精神和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當前階段,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各類問題,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此外,教師在教學話題設置過程中,應以學生思維的啟發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只有學生感到需要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時,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有效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三)靈活應用微視頻教學模式促進初中與高中數學知識的有效銜接
一方面,知識回顧。經過對初中數學知識的進一步升華,便可得到高中數學知識,因此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共同性。微視頻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憑借“短小精悍”的特點契合了網絡時代個性化學習、碎片化學習、移動化學習的需求,成為數學教育改革的切入點。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對微視頻的有效應用,帶領學生提前了解高中數學知識,為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這便要求數學教師創設數學情境,制作涵蓋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的微視頻,在讓學生了解高中知識的同時,消除學生對高中數學學習的恐懼感。并且為了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教師可將具體的數學問題穿插于微視頻中,及時檢查學生學習狀況,做到心中有數,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做好鋪墊。
另一方面,點撥擴展。從知識結構和難易程度方面來看,高中數學知識普遍比初中數學知識復雜,因此,教師在運用微視頻讓學生提前了解高中數學知識時,還應適當進行知識點撥,重點講解與高中數學知識點銜接較為緊密的初中數學知識點,使學生能更加輕松地理解高中數學知識,從而了解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引導學生逐漸調整,找到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途徑,實現對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的有效銜接。
(四)加快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
第一,提高對初中新課程標準的重視程度,有效地銜接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與高中新課程標準進行全面對比,深入了解和掌握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發掘兩個不同教學階段中知識的有效銜接點和區別點,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針對性和目的性,滿足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特別是對初中新課程標準中未嚴格要求的知識,教師應進行重點講解,確保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和知識點。
第二,促使新知識和舊知識的融合,基于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優化,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并實施層次教學,將難度控制在使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到”的高度,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第三,調整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重視對知識形成和學習方法的深入探索,全面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初中數學內容相比較,高中數學內容較為抽象,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要求學生在認識和理解知識的過程中應具有深度性和靈活性,切忌對知識結論死記硬背。對這一點,教師應向學生講解新知識和新解法的形成背景及探索過程,在確保學生有效掌握知識和方法的本質的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點的靈活性,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自我總結、自我檢查、自我反思等良好習慣的培養,賦予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對教學的有效銜接為數學教學提供服務,通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銜接教學猶如一棵參天大樹,為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是初中和高中數學教學銜接的通道,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助力學校整體教學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黨春霞.多種措施并進,做好初中高中數學的有效銜接[J].考試周刊,2017,16(8):375-378.
[2]賀欣新,楊彩艷,董偉亮.銜接得法教學得益——試論小學與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有效銜接[J].文理導航,2018,20(17):219-221.
[3]鄧 勤.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銜接——從函數概念的教學談起[J].數學通報,2015,50(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