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華
【摘 要】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應用對學生全面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閱讀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閱讀教學更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本文從基于核心素養的背景下,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為例,從教師角度出發,結合地域文化資源、時代背景等,從意識、理念、教學模式等方面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本課堂的構建研究,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閱讀教學課堂語文味更濃。
【關鍵詞】核心素養;年段意識;生本理念;板塊式教學
核心素養注重學生的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而生本課堂的價值正是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機會,通過培育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保障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因此,核心素養和生本課堂在根本理念上不謀而合,需要教師積極鉆研和實踐。
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安排課文27篇。教材共有八單元,如何從識字能力遞進至閱讀理解能力,是教學重點,教師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經常閱讀的習慣,利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難懂的詞語,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體會閱讀的樂趣。
因此,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充分利用部編版教材,使課堂語文味更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實踐當中,成為課堂主人。
一、要有“年段意識”,重視年段特點
核心素養認為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其強調學生能學會自主學習、掌握人文領域的技能和知識。深圳作為全民閱讀推廣得最早,活動影響范圍最廣的城市,閱讀在大部分學生的小時候已開始接觸,因此在中年段的教學當中,字詞學習板塊不再需要像一二年級一樣采用帶拼音讀、去拼音讀的方式,大部分的學生對大部分的詞語都是認識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導學案”的方式,在前一天預習的過程中請孩子們先自主學習字詞,后填寫自己不認識的字詞,教師通過收集,在PPT上反饋學生不熟悉的字詞內容,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時間,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使字詞學習更具有針對性。作為教師,我們應有“年段意識”,把握學生學情,重視年段特點,課堂教學要符合學生學情發展,提高課堂效率,使教育教學更具科學性。
二、要有“生本”理念,融入教學課堂
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更新傳統教育方式,重視教學過程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學生的反饋比老師的分享更有價值。以《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請學生畫出自己有新鮮感的句子,并讓學生進行分享,將課堂交給學生,賦予學生參與權。否則,單純教師分享,此環節就會變成教師主導的環節,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被剝削。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起來分享或小組分享,增加課堂互動性。教師應相機指導朗誦、字詞等。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
三、掌握“板塊式教學”,讓課堂語文味更濃
(一)重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相結合
以《秋天的雨》為例,此為精讀閱讀課文,精讀課文的設計應要有2個課時,并充分發揮圖片、學生想象、學生分享等作用,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等感受到課文的美。如果壓縮課時,有可能造成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大,放大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語文科學的人文性,使課堂的語文味不足。
(二)板塊教學讓閱讀更有美感
單純解決課文所要求的詞語是不夠的,作為教師,我們應學會提取文章的關鍵詞如事件、事物等,通過關鍵詞進行板塊教學,滲透語文的美,讓學生感受到字、詞、句、文的魅力,讓學生真正沉浸于語文課堂的魅力中。
(三)理解某個詞語、句子后應再朗讀一次該文本
在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應重視朗誦的重要性。在讓學生理解詞語后,應及時返回文本再次朗讀,學生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該詞該句的作用和描述的畫面了。以《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為例,當我們突破詞語理解“熨帖”后,我們應再返回原文朗誦相應句子,讓學生感悟到秋天的美。同時,朗誦的形式要豐富,激發學生樂于朗讀、享受朗讀的熱情和興趣。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下要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本課堂的構建,教師就要先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使觀念更具時代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備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體現思維創新性,充分運用板塊教學,保留文章整體性,豐富課堂語文味。通過生本課堂的構建,促使學生在活躍課堂中提高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王芳.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教育科研,2019(27).
[2]張淑萍.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探索[J].教育科研,2019(25).
[3]劉梅.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C].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三),2019.
[4]毛葦杭.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語文課堂拓展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01).
[5]劉思辰.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研究[J].甘肅教育,2019(21).
[6]鄒治山.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策略[J].中華辭賦,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