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 要:和碩縣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成立10年來,認真組織開展少數民族科普工作,注重利用“科普大講堂”的形式,以五大重點人群為主要目標,以“科技之冬”、“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日”等主題科普活動為載體,實現了“營造社會氛圍、促進社會和諧”的奮斗目標。為促進和碩縣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本文結合作者10年工作經歷,闡述了加強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科普工作的時代意義,以及開展科普工作的方法和實踐,重點論述了發揮少數民族科普作用,提高“五類”人群科學文化素質。
關鍵詞:民族地區;科普工作;提高;文化素質
新疆自治區和碩縣位于天山南麓,北椅天山,南臨博斯騰湖,是進入巴州和南疆的門戶,全縣總面積1.28萬平方公里,轄6鄉1鎮、26個行政村、5個社區,總人口7.53萬人,世居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哈薩克族等1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69%。
和碩縣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于2009年8月由縣編制委員會批準批準成立,股級建制,全額事業性質,事業編制1名。2010年1月正是成立,現有工作人員98人,其中事業性科技人員1人,公益崗位1人,科普志愿者96人。還有乃仁克爾鄉馬背科普宣講隊一支,科普宣講員5名。2011年12月和2015年12月在自治區、自治州科協及縣委、政府大力支持下購置兩輛“科普大篷車”,同時,工作隊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購置了投影儀、攝像機、數碼照相機、電腦、打印機等開展科普工作必須設備。縣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經過幾年的建設與規范,做到了隊伍、牌子、陣地、制度、經費“五落實”,并常年活躍在全縣鄉(鎮)、村(社區)與天山牧場。
新時代賦予科普工作新的時代意義,也賦予科普工作者新的時代責任。和碩縣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圍繞如何引導農牧民依靠科技發展生產,走上致富道路,依靠科普消除民族傳統意識和大山意識,形成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科普氛圍,認真貫徹落實《科普法》和《科學素質綱要》,緊密結合和碩縣的實際情況,多形式、多渠道開展科普宣傳、科技培訓,新技術、新成果推廣等科普工作,為推動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民族地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一、積極爭取領導支持,科普工作保障有力
加強領導是搞好科普工作的關鍵所在。近幾年來,縣科協經常積極主動向縣委、縣政府分管、聯系領導匯報開展科普活動情況,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全縣貫徹落實《剛要》,加速提高五類人群科學素質的建議和工作思路,逐步引起了縣委、縣政府對科普工作,特別是對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開展的系列活動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形成了現在大好的工作局面:一是縣委、政府明確分管、聯系領導,確保少數民族科普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縣委常委會每年至少聽取一次科普工作匯報,解決科普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三是縣委、政府領導經常參加重大科普活動;四是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實行全額撥款,活動經費得以保證,并確保逐年增長。
二、充分發揮科普作用,提高少數民族“五類”人群科學文化素質
1.開展科普大篷車進社區活動
和碩縣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根據當地居民在生產生活方面對科普知識的需求,編印了維漢《科普小知識》讀本深入各社區開展科普宣傳,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在社區居民科普工作中,充分利用文化廣場、社區活動中心等陣地,舉辦科普講座、科普展覽、科普文藝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宣傳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安全生產、應急避險、健康生活、合理消費、循環經濟等觀念和知識,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區,促進城鎮居民素質的提高。開展科技培訓、科普宣傳,樹立科普典型,足跡遍全縣7個鄉鎮,7個社區、30所學校幼兒園,行程10萬多公里。
2.送技術,辦培訓,引領農牧民致富
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緊緊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牧民科技素質這一主題,與全民科學素質成員單位密切配合積極參與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利用“科技之冬”、“科技周”、“科普日”“百會成人下基層”等活動與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了多次巡回培訓。在農民科技培訓、科普宣傳工作中,組織科技工作者赴全縣各鄉鎮圍繞釀酒葡萄、特色農業、奶牛養殖等優勢產業發展開展以提高農村勞動者掌握農村實用技術、新技術的能力為目標,以“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為平臺,以“科技之冬”、“科技下鄉”等活動為載體,舉辦形式多樣的農村實用技術專題講座;廣泛開展節水滴灌技術培訓;開展相關動物防疫方面的法律法規,奶牛優質、高產養殖和常見病防治技術,畜禽檢疫、肉食品安全等知識和宣傳培訓;組織衛生系統科普宣傳講師團深入全縣村、社區、學校,開展脊灰、麻疹等傳染病及健康基本常識開展主題講座,提高各類人群的預防疾病能力;開展生殖健康村村行活動,通過舉辦生殖健康講座,不斷提高全縣農牧民生殖健康意識。
3.主題科普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堅持開展了“百會萬人下基層”系列科普活動,充分利用每年的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科普主題實踐活動。通過科普專題報告、科普咨詢、邀請巴州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大蓬車和新技術新產品展示等活動,大力宣傳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深受群眾歡迎。現場發放健康教育知識宣傳冊、《地震知識讀本》、《農村實用技術叢書》、反邪教宣傳材料等各類科普宣傳材料8萬余份,舉辦科普活動60場次,參與群眾達6萬人次。百會萬人下基層活動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形式新穎獨特,內容豐富,成效顯著,不但推廣了科學的生產技術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又激發了各族干部群眾、農牧民、各族青少年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科學思維、科技意識明顯提高,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4.針對偏遠深山牧區
“科普大篷車”不能去的科普宣傳死角,乃仁克爾鄉組建了有衛生、教育、司法、畜牧等方面的技術人員組成的流動馬背宣講隊,他們采取“白天放牧晚上集中學、晴天放牧雨天集中學”的方式,無論寒、暑,在深山牧區1000余平方公里的10多個放牧點上,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耐心細致的為牧民宣講。流動馬背宣講隊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牧區的學習教育宣傳方式,搭建了牧區宣傳教育新平臺,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人走到哪里,宣傳就跟到哪里。通過縣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和馬背科普宣講隊的共同努力,山區牧民改變了以前傳統的游牧民的生活觀念,現在已經營造出山區牧民講科技、學科技、用科技和崇尚科技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