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以及復習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注意其質量。基于此,文章將對如何提升小學數學作業質量問題進行探究,并從多元化、趣味性以及實踐性三個方面提出相應方案,希望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優化策略
引言
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首先明確布置課后作業的根本目的。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尚存在一定不足,實際成效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注重多元化、趣味性,同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提升小學數學課后作業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注重多元化設計
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在注重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應加強對課后作業設計的重視程度。為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注重多元化設計,將課后作業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有機結合,提升作業的導向作用。為此,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應明確作業在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方面發揮的作用,在充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布置課后作業,提升課后作業的目的性以及有效性,進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以“分數四則運算”為例,教師在設計本課時的課后作業時,應注意充分發揮課后作業的導向作用,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設計符合其實際情況的作業,最大限度地確保作業可以收到預期效果。比如,在四則運算這一課時,針對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基礎性的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針對已經較為完善地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學生,教師在設置課后作業時,應注意提升其應用能力,比如將四則運算與應用題相結合,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此外,教師應注意到教學目標與課后作業的聯系性,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對重點知識的掌握程度[1]。
二、注重提升課堂作業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年齡主要集中在6歲到12歲之間,此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黃金期,在此階段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對其日后成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布置課后作業時,應充分明確學生的心理特點,并以此為依據布置科學的作業內容。傳統的課后作業布置更加重視知識性以及解題技巧訓練,而小學生在面對傳統的課后作業時經常感覺到枯燥,進而大幅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提升作業的趣味性,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合理地結合起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奇妙的平移與旋轉”這一課時為例,本課時的知識與下一階段的幾何知識學習聯系性比較緊密,課程本身的趣味性也比較高,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以及課堂作業布置影響下,學生僅感受到知識的枯燥性,課后作業的有效性被大幅削弱。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注意將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事物與課后作業聯系起來。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圖形是由平移或旋轉得來的,或是根據學習的知識自己畫一個圖形并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通過這種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作業布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樂中掌握相應的知識,為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提供有利條件。
三、強化實踐與理論的聯系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工作不斷深入,教學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相較于傳統的教學觀念,新教學理念更加重視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活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現階段我國小學數學教師已經開始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也應注意提升實踐與理論知識的聯系性,讓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培養其實踐能力。為此,教師應注重在滿足學生理論知識學習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實踐環節,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供有效途徑,切實提升學生靈活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2]。但是,教師在融合課后作業的知識性與實踐性過程中應注意二者的協調性,避免為滿足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需求而盲目追求實踐性,忽視知識性。此外,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注意依據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設計,避免因超出學生能力范圍而收不到預期效果。比如在采購班級必需物品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相關知識進行計算。教師可以將必需品的價格、數量等因素列出,讓學生進行計算,最后由教師檢驗學生計算的準確性。這種形式的教學,可以在提升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提升課后作業中知識性與實踐性的融合度,可以切實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的學習質量,為小學生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后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確保課后作業的層次性與針對性
對于學生而言,課后作業可以幫助其更好地掌握課堂所學內容,豐富數學知識。然而,由于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存在一定差異性,對數學學科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使課后作業具有層次性,而不是布置全部相同的作業。例如,在講述“長方體”的知識內容時,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之后布置不同難度的課后作業。可以布置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已知長方體的長為6m,寬為4m,高為3m,求出它的體積是多少。第二,已知長方體的長為6m,寬為4m,棱長總和為52m,求出體積是多少。第三,已知長方體的底面周長為24m,底面積為24m2,表面積為108m2,求出體積是多少。通過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要求學生自主選擇課后作業,不但可以更深層次地學習數學知識,而且教師還可以根據統計的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講課進度,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此外,教師需要注意課后作業的針對性,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針對某一情況進行布置。例如,當學生在學習關于“圓柱體”的內容時,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求出高度為10cm,底面半徑為4cm的圓柱體表面積;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其求出半徑為12cm的圓柱體的底面積;對于基礎很好的學生,可以讓其求出底面周長為40cm,半徑為12cm,側面積為200cm2的圓柱體體積。教師鼓勵學生嘗試的同時還需要互相交流,以便于獲得最簡單的解題方法。
五、注重課后作業的生活性
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學科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可以發現數學學科的身影。可以將社會看作是學校的擴展,社會生活中涵蓋了大部分的教學內容、工具、方法,為此,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需要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盡量貼近社會生活,同時將家庭生活緊密聯系,使課后作業具有生活氣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熱情。例如,讓學生思考若是學校想要修建直徑為5米的圓形花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同時,學校想要安裝灌裝器,更好地呈現出花壇的效果,最好將其安裝在哪里?教師通過融入學校的生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復習畫圓的知識技巧,有效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出它的作用。
同時,教師需要注意課后作業的有效性。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學習資源往往隱藏在生活小事中,在課后作業布置時,需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布置具有實踐性的課后作業。例如,在講述“初步認識小數”時,可以讓學生尋找超市中的標簽,至少收集15個商品的價格,通過計算價錢,使其更好地體會小數的意義與作用。此外,還可以讓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即可。第二天上課時發現,部分學生將商品價格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甚至將商品的優惠價與原價都記錄了下來,發現只是優惠了幾分錢而已,從20.0元變成了19.92元。在課堂上談論時,學生充分理解了小數點的實際意義,雖然只是減少了幾分錢,卻感覺獲得了優惠,從而產生滿足感。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不但讓學生體會了生活,而且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布置作業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天性,提高數學的應用性。
六、注重課后作業的創新性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下,學生的課后作業基本是在家里完成,當離開校園后,就會切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導致學生一旦遇到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久而久之,落下的知識點逐漸增多,學生就會失去對課后作業的興趣,甚至為了交作業,而出現抄襲的現象,降低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方法,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為學生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使課后作業具有更高的應用價值。在學生寫完課后作業后,教師還可以擴展數學的知識內容,通過微信群或QQ群擴展課后作業的知識內容,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提高課后作業的有效性。借助于網絡平臺的交流,還可以對數學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使其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數學綜合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建立小組成員機制,重點關注成績不太理想或者是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對其進行適當的鼓勵與引導,使其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實現家庭與校園良好的線上溝通,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供保障。
結語
課后作業是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應明確課后作業的重要作用,優化作業布置的形式。教師在實際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注意在確保作業多元化設計的基礎上,提升其趣味性以及實用性與理論知識的結合,注重課后作業的層次性、針對性、生活性、創新性,客觀評價作業,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日后發展需求,為提升小學生學習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鮑迎迎.對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后作業的布置措施探討[J].好家長,2019(5):125.
[2]周康麗.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后作業的布置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19(28):108.
作者簡介:馬志梅(1975— ),女,回族,甘肅廣河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