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兵
摘 要: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當中重要的一環,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影響學生整體閱讀水平,體現學生的知識儲備。群文閱讀是近幾年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逐漸熱門的一種課堂教學實踐方法,要求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圍繞某個核心議題選擇出一篇或一組文章,隨后師生針對文章進行閱讀與評析,最后得出閱讀學習結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應用策略
一、 引言
在小學高段語文教育中,閱讀是一道鮮明的分水嶺。許多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厭倦甚至抗拒心理,對教師布置的專項任務不夠重視,浪費了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機,導致在閱讀環節很吃力,而群文閱讀教學方法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這種教學方法下,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閱讀,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天性,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的意義
(一)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會對閱讀的文章進行一定的講解,如對生詞、重點句式進行講解,但這種方式很難吸引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運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是與學生共同閱讀文章,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
當前小學生語文的閱讀量正在不斷地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是必要的。教師對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與他們一同閱讀,共同總結文章內容,可以在一節課中閱讀并提煉五篇文章,由于時間的不充足,學生便會自行選擇加快閱讀速度從而跟上教師的節奏,從文章中提取關鍵信息,略過不重要的部分,使他們的信息篩選能力得到鍛煉提升,并加強了邏輯思維,這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閱讀的速度。
(三)增強學生的閱讀量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求小學生要多閱讀,但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小學生每天只需閱讀五百字就可以了,這樣的方式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教師運用群文閱讀,可以與學生在一堂課中討論四篇文章,與僅限于課本的閱讀方法比較,學生的閱讀量大幅上升了,孩子的閱讀拓展度也明顯擴大了。
(四)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并沒有很強的文字能力,許多小學生在寫作時,會出現“不知從何起筆”等問題。但學生進行一定時間的群文閱讀后,會積累大量文學作家對于文字駕馭的經驗,有利于將這些寫作方法運用在自己的文章當中,這樣學生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大量的寫作技巧以及文字搭配方法,為后續寫作提供了支持。同時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會對文章進行一定的思考,以此讓自身的文字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的對策
(一)對群文閱讀的目標進行明確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方式,這就是群文閱讀,但一些教師在將群文閱讀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時,并不知道群文閱讀的目標是什么。基于此,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時,確定閱讀的目標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師要制定總的閱讀目標,然后再制定每個單元的閱讀目標,以此來讓學生掌握閱讀中的技巧。以部編版六年級下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民風習俗”,這一單元共包括四節課,有《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小青蛙》《藏戲》,教師在進行這一單元的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將“民風習俗”作為教學中的主題,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家鄉都有哪些民俗習慣。然后讓學生通過學習本節課,對北京的春節習俗、臘八節的習俗、老舍描繪的京味、藏戲的表現形式有更好的了解。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對本單元的閱讀主題更好地掌握,這樣也可以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
小學時期是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遵循學生年齡階段性特點,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挑選合適的文章。對于低年級學生的群文閱讀教學要重視故事性與趣味性,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挑選文學性稍強以及具備寓意性的文章,這樣有利于引發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文章是對高年段學生的群文閱讀進行研究,教師在為高年段學生選擇群文閱讀的材料時,要注重選擇具有文學意義的文章,這一系列文章要圍繞一定的主題,這樣才適合作為群文閱讀的素材,使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能提升自身文學素養。
(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小學中,每個年段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都不同,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要激發不同年齡段小學生閱讀的興趣,對于高年段的小學生來說,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第一,教師可以在講解部編版六年級《狼牙山五壯士》與《開國大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對應的影像片段。在學生感受到先烈犧牲自我的震撼以及建國的恢弘歷史時刻后,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第二,教師可以采取小組閱讀的方式來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這樣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以部編版六年級下第二單元第五課《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教師在講解這一課時,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小組內的成員進行合作,學生在合作前,要對文章中的時間、地點、原因、結果等要素進行明確,然后他們要將這些要素進行整理,組織成一句完整的話。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要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機會,這樣可以讓高年段的學生對閱讀更感興趣,他們的興趣提高了,也會更加愿意進行更長文章的閱讀。
(三)加強預習指導
在閱讀中最重要的是進行預習,良好的預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課文所講的大概內容,能夠讓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進而使課堂的閱讀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群文閱讀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對他們的興趣愛好、閱讀水平進行全面的掌握,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預習。教師在進行閱讀預習教學時,可以制定本節課要學習的閱讀大綱,并向學生布置一定的預習任務,以防個別學生出現不預習的現象。部編版六年級下第二單元有《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教師在講解這兩節課前,要讓學生進行一定的預習,因為這兩篇文章是關于寓言故事的,他們如果之前沒有閱讀過這樣的文本,則很難理解這類閱讀,這樣也很難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因此,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的預習指導是必要的。
(四)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中,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也能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閱讀。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在指導上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不同文章蘊含著不同的思想理念與創作情懷,在閱讀時要運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如采用朗讀與默讀結合的方法,有助于培養高段學生的閱讀思維。朗讀時,學生可以快速將文章詞句轉化為聲音符號,在此過程中大腦可以快速理解詞句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而默讀可以創造閱讀環境,使學生較快進入狀態,在閱讀過程中品鑒文章含義以及文章背后蘊藏的思想感情,當學生沉浸在文章品讀當中時,對文章的語法以及寫作技巧會有較深的印象,以此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不同的文章體裁有著不同的閱讀方式,在閱讀抒情類文章時,以朗讀方式為主,在閱讀敘事性文章時,以默讀方式為主。例如,教師在講解《為人民服務》時,可通過高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快速體會文章蘊藏的感情。在講解《魯濱遜漂流記》時,則可用默讀的方式,讓學生快速掌握故事主體脈絡,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這些文章。
第二,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握住文章的整體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標記出關鍵詞,如他們在閱讀記敘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他們標記出六要素,然后將這些要素連成一句話,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大致的概括。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對文章的寫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這樣也方便教師進行群文閱讀的教學。教師在講解一篇課文時,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在閱讀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此外,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寫作技巧,如讓他們知道在記敘文中,一般使用的寫作技巧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方式,教師也要詳細地向學生講解這些寫作技巧,這樣他們在理解之后,可以將這些寫作技巧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以此提高寫作的能力。
(五)滲透情感
對于文學作品來說,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就是文章的靈魂。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大部分教師將教學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文章的詞語句子分析上。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時,要改變這一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以《少年閏土》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網絡上搜尋同類主題的文章,比如魯迅的其他寫人名篇:《祥林嫂》《孔乙己》《阿Q正傳》等。然后在課堂上統一閱讀,讓學生詳細了解作者的寫作方式,這樣加深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對文章的情感的認識。教師還可以運用角色分配的方式,讓一名學生扮演作者,另外一名學生扮演閏土,以不同的人物角度分別閱讀文章,使他們深刻體驗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進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四、 結束語
發展群文閱讀是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它影響著學生的閱讀量以及閱讀速度。小學是最適合開展群文閱讀的時期,小學生對閱讀有著強烈的興趣,對于語文學習有著強烈的欲望,最重要的是有充裕的閱讀時間,所以教師要把握住這有限的時間,大量開展群文閱讀,提高高年段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進而提高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萬虹.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2):20-22.
[2]路萌.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問題與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106-107.
[3]王宗秀.群文閱讀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9(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