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雪梅
【摘 ?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的實踐,鼓勵學生音樂創作,理解音樂文化多樣化,注重學生個性全面發展。隨著國家對教育的不斷重視,我國教育模式正擺脫應試教育,逐漸發展素質教育。但音樂課程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應該不斷提高、完善自己的專業素質,積極彌補教學漏洞。
【關鍵詞】初中音樂 ?新課程 ?教學模式 ?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9.132
德國音樂評論家羅伯特·舒曼曾經說過:“要留神聽所有的民歌,因為它們是最優美的旋律寶庫,它們會打開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種不同民族的風格”。的確,音樂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豐富學生的思想層次、培養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感悟。教師甚至學校都應該重視音樂課程,提高教學質量,讓教育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本文筆者就教學中的所思所想做出粗略總結并提出相關策略。
一、當前初中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低
部分教師甚至學校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正課教學好了,其他學科的教學就相當于讓學生放松。所以就有這樣的現象:若其他課程(如數學、語文、英語等)的進度未趕上,那么就會以教師出差生病為由,將僅剩不多的音樂課換成正課來上。音樂教師根本沒有教課的機會;部分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為學生播放音樂,雖然享受了耳朵,卻沒有實際的知識儲存。這樣的音樂課有怎么能算是響應國家素質教育呢?學校應該定期對音樂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滿足學生不斷苛求的問題,達到“有求必應”,這才會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
(二)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不足
初中音樂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環節,這樣就不能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音樂鑒賞,阻礙學生對音樂的感悟。音樂最主要的就是思想的交流,但教師往往對此會有所忽略。部分教師是通過灌輸性的教學思想教授學生知識,沒有讓學生對音樂所要傳達的思想進行情感交流、藝術的大碰撞。這樣的教學又怎能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靈魂呢?這種僵硬的學習模式正如走馬觀花無法讓學生在音樂素質方面有所提高。如此會使學生對音樂產生誤解,讓學生認為音樂很深奧、不易了解。
(三)過分追求學習進度、無法保證質量
因為音樂課程每周的次數屈指可數,所以許多教師會因為教學任務而放棄教學質量,無論是通過課程講解到一半就趕著講解另一章的內容,還是跳過必講章節讓學生私下看的方法,這都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但據筆者調查,這樣的現象普遍發生。這種只為“趕進度”的態度會給學生的學習情況帶來不好的影響。
(四)理論大于實踐
部分教師傳授音樂知識的方法有誤,過多注重理論而削弱實踐的地位。根據筆者對生活周邊環境的調查,很多教師都以課本為主,按照課本的步驟,一字一句地講解課本中音樂的音調、音符,通過教師口頭解釋音樂,必然會存在差別。學生沒有親自感受到音樂的涵義,對音樂的認識只能處于表面,這就會影響學生對音樂的見解。這樣的方法不僅效果差,還會讓學生感到厭煩,讓學生失去對音樂的熱情,抑制學生對音樂的探究。
二、當前初中音樂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重視音樂課程,實現學生知識的全面性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而柏拉圖也曾說過:“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所以學校和教師應該了解音樂的重要性,了解音樂對學生的深重影響。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范疇和學習任務,認真編制課件。讓學生不僅對音樂有了初步了解,也讓學生在掌握后能夠合理消化,轉化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學校也可以舉辦文藝晚會、歌手大賽等活動,讓學生踴躍參加,在不耽誤正課的同時,放飛自己的藝術夢想,實現教育的健康、全面發展。
(二)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教師應該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編制教學模式,與學生進行多次溝通,了解學生學習的難處、興趣點等,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音樂的藝術獨特魅力。這樣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習氣氛更加濃厚、溫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更加濃厚。也可以增強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手段更加契合學生的特征個性。根據與學生交流的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的思維、想法、喜愛的事物,然后對音樂教程進行“改造”,讓古板的音符音調變成容易搞懂的通俗語言,便于學生理解。
(三)以學生為本,保障教學質量
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基本情況為準,杜絕“搶時間”現象的發生,使教學質量能夠得到保障。《義務教育音樂標準》提出:“面向全國學生,發展個性。以學生為本,教師為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音樂課程的學習不是培養出杰出的音樂家或音樂創作人,而是通過對音樂的初步了解、音樂的感受,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細胞跳動、音樂潛能能夠激發并從中獲益。
(四)注重音樂實踐性,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作
音樂不是存在于書本上的do、re、mi、fa、so這些難懂的音樂標志,而是隱藏在這些音調之后的優美旋律。新課程中提出:“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的具象性。”學習音樂,最應該注意的就是實踐,音樂是通過耳朵、通過聆聽、通過延長來感受它的意境。音樂是讓枯燥的字符變成蹦跳的律動。只有親自去聽、去唱、去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實踐形式,學生才能真正對音樂產生一定的經驗、得到情感的碰撞。只有學生通過自己去研究樂譜、彈琴敲鼓等才能掌握相關的音樂技巧、領悟音樂的真諦并以此來創造音樂。教師也可以號召喜歡音樂的學生舉辦小型音樂比賽,通過Battle、合作等方式進行音樂碰撞,這樣也能激發學生創造音樂的潛力,為學生以后踏入社會創造了更多可能。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廣大音樂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探尋教學手段、提高自身修養、完善教學方式,為國家的素質教育獻出自己的力量,讓學生在音樂中得到感悟、在音樂中創想未來,真正發展學生的審美體驗、藝術表達。
參考文獻
[1]巴桑頓珠.淺談初中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J].教育,000(006):P.118-118.
[2]辛丕祥.淺談如何有效開展初中音樂實踐活動[J].中華少年,2018(22):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