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霞
【摘 要】文章基于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視域解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功能,詳細分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于高等教育、社會、高校、就業市場、學生等方面的功能體現。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宏觀視域;中觀視域;微觀視域
一、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
(一)創新與創業
“創業”這一概念由美國最早發起。傳入中國后,經由中國教育、經濟等發展領域逐漸融入,加入“創新”概念,[1]由此創新創業合二為一,流行開來。在創新創業熱潮的沖擊之下,很多青年大學生盲目的投身其中,以至于出現大學生創業及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功利化的傾向,完全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以“創新創業”為關鍵詞,用百度搜索引擎進行搜索,除去創業掙錢等商業廣告之外,排在靠前位置大多為關于創新創業比賽的新聞報道,以及各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競賽。真正與創新創業教育實際相關的寥寥無幾。創新作為創業的基礎存在,而創業則是就業的一種特殊形式,最終仍舊歸結于幫助青年大學生尋求一份依靠勞動而獲得財富的工作。[3]但是必須明確的是,創新創業與賺錢并不等同,賺錢可以成為創新創業的目的之一,但并不能成為其全部。“創業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對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關系做了形象而精確的描述,“如果把創業比作美國經濟的發動機,那么創新就是此發動機的汽缸,它帶動了重要新發明和新技術的誕生。” [4]
(二)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
在關于高校或者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上,很多學者在此問題上都有諸多見解。部分有所偏向,更注重于創業教育的闡述,對于創新教育卻無重要描述,有創新創業教育之名而無創新創業教育之實。關于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在概念上究竟作何解釋,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內容,注重實踐,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教育活動。[5]另有學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有“雙創教育”之譽,應社會和國家發展之需,以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和開拓型人才為目標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6]從培養目標出發,還有學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主是:意識養成、知識內化和經驗生成等三個方面。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做如下闡述:意識養成是創新創業的觀念前提,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目標;知識內化是對傳統意義上知識目標的深化,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標;經驗生成是對創新創業能力層面目標的操作性表達,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標。[7]這種觀點其實就是在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整體過程,由意識到思維覺悟到最終付諸于實踐的一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過程。文章認為,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可以作為彼此相互轉化的基礎,但能否成功轉化有很多因素存在,并不能確定,因此二者可以彼此相關又可以彼此獨立。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功能解構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對象之一,其關注的重點從模式探索、策略研究逐漸轉移到體系建構、深化課程與專業改革等教育本身所關注的問題。指向對象主要有兩個主體:大學生和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常被稱為是“雙創教育”,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的戰略規劃需要而逐漸衍生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其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的新型人才。[8]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既已被賦予了“教育”的內涵與意義,就必然有其教育功能體現,而不僅僅是創新與創業本身,更重要的是大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之后所產生的種種效能,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徑。
二、宏觀視域下的功能體現:社會和高等教育
(一)衍生矛盾: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價值取向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一直體現出兩種價值取向即:功利主義取向與實用主義取向。由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最終于社會發展的廣泛應用性,因此反映在社會生態圈中也很明顯產生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價值選擇。在價值選擇過程中,實用主義價值選擇傾向于功利主義價值選擇傾向逐漸產生了摩擦,進而生發了許多矛盾,這些矛盾的產生更多的來源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自身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功能性。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偏向所產生的價值取向的偏向。就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所表現出來的效果來看,在教育過程中更傾向于創業教育,其目的多表現在緩解就業壓力以及增加創業收入,而在創新教育上的發展明顯勁頭不足。在發展良好的創業教育的訓練之下,很多大學生加入創業大軍,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為創業教育本身的親社會性,相比之下,大學生創新教育于社會整體來講稍顯隔離感,并不如創業教育帶來的成效好。在利益的驅動下,社會整體的一個價值選擇要更偏向于功利主義。且因創新教育的功效緩慢性,這一價值取向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二)扭轉思維:社會意識形態的固化改觀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這一教育理念的發展實施實際也是高等教育發展進程的又一新的方向。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各個高校的逐漸開展并收獲滿滿成果,社會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的支持力度和吸納程度較之以往明顯好了許多,歸根到底還是社會大眾的思想意識改變了許多,這種改變是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所產生良好效果的基礎之上產生的。
首先,社會對于“鐵飯碗”思想的轉變。在以往相當長的時間內,擁有一個可以穩定一輩子的工作是許多人的追求,許多大學生畢業之后因其良好的教育素質,也基本首先考慮穩定的工作,既體面又能有一份穩定的收益。直到今天,這種思想依然存在,但依然削弱了許多。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許多優秀人才進入社會之后進行創新創業工作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進而帶動社會整體的一個工作理念的轉變。
其次,角色地位意識的轉變。一方面受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創新創業素質的良好支持,很多人才從普通就業者身份轉變為老板身份,甚至從無業者變身創業者,這種轉變實際上帶來的是身份地位意識的轉變,從而促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創新創業的浪潮中;而另一方便,受到創新創業帶來的良好效益的驅動,很多人逐漸弱化了對工作性質的要求,認為自己去創新創業,創造美好生活也是很好的選擇,因此不再太注重尋找體面工作,反而更傾向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是社會整體的思想改觀。
(三)激發育人:高等教育育人功能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在其發展之初就有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延展的動力源泉。
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來看,凡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學生群體都在主體范圍之內,均有享受創新創業教育的資格,這個是高等教育的其他方面所不能完成的,也是育人的起點所在;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上來看,首先,關鍵在于青年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其意義的根本,在于著力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使個體從意識到精神,從知識到經驗都有一個全面升華的過程;其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導向上,開拓、創新是其發展的中心要素,“新型”人才是其目標,這是與高等教育所一直倡導的培養“知識型人才”、“能力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等等口號式的目標所區別的更具體,也是更高層次的要求。
(四)激化競爭:高等教育市場競爭
高等教育大眾化向普及化進程的推進,以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使得本就競爭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競爭形勢愈演愈烈。[9]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在高等教育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出來。
首先,激化了高校之間的競爭。隨著創新創業教育在各大高校的陸續開展,尤其是近年來政府和國家不斷地提倡和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也越來越受重視。最為直觀的是各個高校以及高校之間層出不窮的創新創業大賽的舉辦。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緊跟“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所舉辦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其參賽高校、參賽人數以及參賽項目也是呈現飛躍式的增長。所有高校對此都非常的重視,尤其是其參賽項目一旦能夠被認可,甚至是能夠用于產品開發,給參賽團體和參賽高校所帶來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各個高校之間的競爭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新創業人才的發展上越來越激烈。
再者,激化了高等教育就業市場的競爭。正是由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優越性,所以越是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其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就越強,那么高校在高等教育就業市場所占的份額優勢就較為明顯。于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就成為了高等教育就業市場的一個優勢競爭途徑。
最后,激化了高校與社會及科研單位合作市場的競爭。“產學研”模式一直是高等院校追求的一種理想的辦學模式,在這一構想之下各個高校陸續發展“創業園”、“科技園”,讓優秀人才能夠一展所長。在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浪潮中不僅成為了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實踐基地,也成為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搖籃。與此同時,這些創新創業基地也成為了高校與社會等各個單位合作的堅實基礎,依托于這些創新創業基地,每一個高校都能源源不斷的向需求者提供多樣化資源,從而密切高校、企業、科研單位之間的聯系,競爭合作基礎和合作市場。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就能不斷地向創新創業基地輸送人才,于高校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于人才的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激化了高等院校合作市場的競爭。
三、中觀視域的功能體現:就業市場與高等院校
(一)優化市場:就業市場環境的優化調整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就業市場的功能優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本的開發;二是就業環境的優化。
第一,開發人力資本。教育最基本的經濟功能就是促進經濟增長,但這種增長是通過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的增加來實現的。對于社會而言,教育通過培養人來提高生產力,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人力資本的優化來說,人力資源的優勢開發是其主要功能體現。第一,促進人力資源就業質量的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簡單的教育學生如何創新如何創業,更多的是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整體素養的訓練和提升,這是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就業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途徑。第二,促進了人力資源的深層開發。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受教育者有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素養之后,將會深層挖掘自己的潛能,不局限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容量等,對于人才的深層開發顯然是有益的。
第二,優化就業環境。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有創出新創業意向的青年大學生紛紛發動自己的能力,力求闖出一條成功大道,不僅免去了就業競爭的壓力,也不用再擔心畢業就失業這一問題。對于大學生個人而言從業壓力會減輕許多,而對于社會和企業而言,就業承載力也會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釋。隨著社會上創新創業大軍的壯大,原有的行業格局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觀。行業人才素質的提升,行業發展規模和速度的加大帶來的是行業格局的升級。
(二)助推發展:高校發展新途徑
第一,擴大學校規模經濟發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是高校規模經濟擴大的重要途徑,其主要因素在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給高校帶來的豐富的資源,且這些資源在教育經濟轉化上是非常有益的。其一,技術資源。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的大力推動,在高校內部也陸續產生了許多創新性的發現,這些發現一部分可以直接投入使用,可以作為創業手段;一部分可以轉化為先進的技術,改造提升技術手段。高校可以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吸收轉化優秀的創新創業成果,從而提升自身的產業規模。其二,資金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所帶來的本部分成果經轉化之后,勢必會吸收外部的資金支持,可以更好的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進而又能產生優秀的創新創業成果,最終形成一個良好的經濟——教育——創新創業循環,促進高校的教育經濟增長。
第二,壯大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首先是外部人才的輸入。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從外部吸收各類人才,以供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所需。這一類人才可以說是比較成熟的創新創業人才,能夠有效進行創新創業。其次是內部人才的輸出。這一類人才主要是青年大學生群體,經過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之后,能夠具備創新創業的基本素養。這兩類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都是經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所補充和開發的。
四、微觀視域的功能體現:學生個體和學科課程
(一)強化個體:學生獨立精神的加強培養
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目標決定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等。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其實質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包括獨立人格和獨立思維。不僅要求大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懂得辨別,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行業前瞻性。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區別與普通教育,在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著力提升大學生的觀察力和偵測力,對于大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
(二)改革課程: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的新一輪融合
作為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既已被廣泛施行,勢必會引起高校內部的課程結構內容的改革。
首先,融合課程內容。創新創業教育的施行是緊緊圍繞創新、創業關鍵詞進行內容安排,這是與高校的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迥異的。而且在內容選擇上更加契合社會和市場發展,對于大學生學習發展以及其他課程的改進是極為有利的。
再者,調整課程結構。高校課程結構的調整已經成為趨勢。原有的課程結構就已經不適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這一浪潮的發展。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的加入將會引起舊課程結構的排列。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結合也是發展所在,隨著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逐漸深入,其課程地位也會逐漸上升。
【參考文獻】
[1] 儲德平. 近二十年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態勢——基于CSSCI數據庫的分析[J]. 中國成人教育,2017,(01):68-72.
[2] 李濤. 論高校創業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融合[J]. 繼續教育研究,2017,(04):15-19.
[3] 張麗萍. 存在于選擇: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化建構[J]. 中國成人教育,2017,(02):77-80.
[4] 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內利. 創業學[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9—10.
[5] 張冰,白華.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概念之辯[J]. 高教探索,2014,(03):48-52.
[6] 馬小輝.創業型大學的創業教育目標、特性及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3,(07):96-100.
[7] 李亞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原則及路徑優化[J].思想理論教育,2015,(10): 83-87.
[8] 馬永斌.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06): 99-103.
[9] 張慶祝.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背景、動力及保障機制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 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