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營營 董雪

摘 要:本文闡述了《機械基礎》的課程地位,簡述了在智慧教育和課程思政背景下,本課程改革的思路、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策略,對實施效果進行了簡要的總結。
關鍵詞:機械基礎;教學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機械基礎》是機械類和近機類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認識工程的入門課程,是聯系機械制圖與專業課程的橋梁。該課程理論嚴謹、各章節內容相關性交叉,與工程實踐聯系非常密切,可以培養學生認識零件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增強工程意識和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學生知識、能力和與人的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1 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改革思路。1)對接企業崗位,教學內容拆解有序。基于新時代對機電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機械設計分析與實踐》課程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設定與教學目標相匹配的教學階段,遵循知識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的授課過程。精心整合課程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在課堂中傳播思想政治理論和道德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突出實用性、可行性、可開展性的原則,確保學生提高專項職業技能,探索如何將信息化更好地與課程相結合。以常用傳動的認知與實踐為例,共16個課時,其中帶傳動認識與實踐4課時,鏈傳動2課時,齒輪傳動認識與實踐4課時,蝸桿傳動認識與實踐2課時,輪系4課時。2)對接崗位需求,教學管理細化有度。崗位要求導向,職業標準引領,立足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把握新時期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實行“崗位-課程-標準”相通。根據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選取《機械設計分析與實踐》教學內容,按任務驅動、工作過程導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將傳統上課過程,改為課前發布預習課件和問題。按照教學計劃,確定通過在線課堂實施教學的內容,根據機電一體化專業不同工作崗位制定《機械設計分析與實踐》的課程標準和考評標準,對課程內容做相對的調整,無法采用在線方式教學或采用在線方式教學效果不好的教學模塊,不能強行搬到在線課堂授課。通過實例的方式講解,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通過徒手繪圖、難題分析、零件的設計和校核的實踐練習,強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高職業素養[1]。3)對接學生學情,教學資源利用有法。秉承“精準”“高效”的教學目標,使用學習通平臺做到教學資源的廣度與深度,充分利用長江雨課堂、微課、學習通等智慧教育模式對班級管理、線上教學等進行了詳細安排,開放式課堂,使理論教學與網絡資源相結合。授課過程以學生為中心,設“學”“設”“練”“說”,四個教學活動。各個教學活動,設計了生問師答、生問生答、師問生答等多種形式,推動師生深度互動,使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成為學習的主人,養成獨立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對接項目任務,教學載體真實有點。《機械基礎》課程主要講解零件的認知與設計,講解流程為,零件基本認知,零件的設計,零件的選擇等一系列問題為工作任務,每個任務通過相應的機器設備為載體,將零件的設計選擇融入實際生產生活中,更客觀真實的反映零件的工作過程。本部分內容以帶式輸送機為載體,按照傳動路線進行分析。
(2)教學實施過程。在教學實施過程,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課前“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問題,在群里分享推送大國工匠、制造強國的相關知識,在群里發起主題討論,課前預警未參與的同學;課中“知識技能應用”,六步教學,溫故知—引任務—講新知—計劃實施—評結果,學生小組合作,小組相互討論解決問題和“成果交流評價”,提升解決成效,課后“鞏固提高”,進行模擬課堂準備,上傳學習通軟件,老師及時關注并給出了指導,進一步拓展應用。
(3)教學策略。1)改變教學模式,啟發學生思維。開放式課堂,使理論教學與網絡資源相結合。通過對省內兄弟院校進行調研,根據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選取教學內容,按任務驅動、工作過程導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將傳統上課過程,改為課前發布預習課件和問題。例如第一節課,結合本課程的地位和作用,讓學生了解中國政府的“制造業強國戰略”,了解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推薦學生課下觀看《超級工程》《大國重器》《厲害了,我的國》等視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2)調整授課內容,強化工匠精神。按照教學計劃,確定通過在線課堂實施教學的內容,根據機電一體化專業不同工作崗位制定的課程標準和考評標準,對課程內容做相對的調整,通過實例的方式講解,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通過徒手繪圖、難題分析、零件的設計和校核的實踐練習,強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高職業素養。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實現互聯網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構建互聯網+時代“大思政”宣傳教育陣地,讓課程的“思政”作用更加明顯[2]。3)改革作業提交,鼓勵學生參與。作業提交方式改革,利用信息化,綜合采用雨課堂、騰訊會議等授課方式,和QQ、微信等作業提交和交流方式,將作業提交方式改變為課堂互動,課下提交電子作業的方式。在課下進行及時交流,更好的完成了學生的答疑解惑。
例如,在齒輪的設計項目中,課前要求學生預習齒輪的設計步驟,給出思路,課堂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針對該零件的表達方案,讓學生暢所欲言,最后每組提交一份作業,并提高每組學生分工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合理分工和有效組織,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相互學習,相互進步,在學習中,培養自信豁達和友善的性格。
2 實施效果
(1)注重學生過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得到一定提高。改變教學項目和教學考核方式,督促學生注重“仿真企業環境”的真實體驗,從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關注企業需求、社會需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創新的熱情。機電一體化專業已經連續舉辦11屆機電產品創新博覽會,通過《機械設計分析與實踐》的學習之后,2019年我系各個專業的學生參加我校大學生創業比賽的人數大大增加,并在歷屆山東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獎項。(2)強化學生“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得到大幅提升。評價考核機制的改革,以課程思政為課堂基石,在學生職業道德養成的同時,加工過程考核,利用機械設計、機械分析過程的分數量化的方式,全面考核學生設計過程中基本素質,有利于培養技術應用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將課程模塊化,使教學內容覆蓋從點到線,從設計“小白”到設計“菜鳥”,再到設計“技術”的轉變,從線到面進行覆蓋,提高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掌握能力。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知識、素養的情況,對課程思政形成了案例庫。(3)采用信息化平臺,直觀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教學項目的開發和實施,使授課教師向工廠師傅進行轉變,使教授的學生能滿足企業和社會的共同“檢閱”,這就要求教師的水平不斷提高,在校企共融的方式下教師可以在企業環境中學習最新最貼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以其中一個班的學生為例,學生在階段測試平均分為65.7,期末考試成績平均分為79.1,成績提高率為20%以上。
參考文獻:
[1]涂頻.“智慧教育+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A4):213-215.
[2]張婷婷,任麗霞,等.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智慧教育滲透思政元素新路徑——以吉林醫藥學院為例[J].國際公關,2019,15(0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