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郁聞 許蔚祺
摘要:央視少兒頻道2020年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深挖節目品牌優勢和影響力,在原有“5+2”模式的基礎上,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結合央視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建成、澳門回歸20周年等契機,深挖節目內容,創新表現形式,融合新媒體技術優勢,突出寓教于樂、成風化人的節目主旨,面向兩岸及港澳地區青少年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塑文化自覺。節目肩負講好中國故事,實現文化自信的創新性轉化重任。
關鍵詞:《過年啦》;節目;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寓教于樂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4-0080-04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少兒頻道的《過年啦》春節特別節目自2014年推出以來,受到了廣泛關注與好評。作為少兒“黃金品牌”節目,其2020年進一步升級內核,在符合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的同時,基于央視少兒頻道的專業性,充分發揮多年來在廣大少年兒童中的影響力,沿承“好玩、好吃、好聽、好笑、好看”的主體訴求,以“5+2”的捆綁收視模式,在融合戶外游戲、動畫集錦、定制動畫電影和綜藝節目等內容的基礎上[1],更加突出寓教于樂,增強引導與互動性。節目圍繞傳統傳承、闔家團圓、敬老愛幼、華人春節風俗習慣,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等主題,并與時下新媒體的多樣形態相結合,打造既有濕度又有溫度的互動性全媒體節目。
一、傳統文化做魂:文化價值擔當與文化自信堅守
(一)彌補文化自覺缺失,增強文化認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中華文化為基,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持文化自信。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于文化本身積攢著中華民族最為深沉的精神秉性和標識。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維系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血脈,是促進社會健康發展的精神基礎。而實現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全面的文化自覺,這意味著只有正確認識自己,增強對所屬文化的認同感,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文化,并使其融入世界文化。
2019年“亂港鬧劇”事件所蘊含的深層問題說明,香港青少年通識教育中常年缺乏對全球與地方文化的全面性深刻認識與反思,缺少中華文化自覺。在一味追求現代性、全球化、自由發展的西方觀念的浸淫下,缺乏主體性認識與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體認,乃至貶抑傳統文化,缺失深層次文化認同。香港青少年缺乏傳統文化根基,缺少對文化價值判斷與選擇的自覺能力,缺乏反思與審度能力,喪失了對真善美的追求。電視作為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在娛樂化的同時,應該承擔起文化價值引導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這是文化自覺的重要路徑與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而只有做到文化自覺,主體才會認同、肯定和堅守自身文化。
2019年恰逢澳門回歸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六一兒童節期間回信勉勵澳門少年兒童“傳承好愛國愛澳優良傳統”“長大后為建設澳門、振興中華多作貢獻”?!哆^年啦》節目正是以此為契機,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巧妙融入綜藝這一形式中,在兩岸及港澳地區進行傳播,起到潛移默化的“培養”效果。央視少兒頻道作為國家級少兒媒體和全國少兒頻道的“領頭羊”,承擔著建立對母語文化再認知,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職責,這也是文化價值擔當的重要意義。
(二)凝聚集體共識,構建想象共同體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相互激蕩,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建構國族身份的集體認同,亦是主流媒體應當肩負的責任。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對于文化身份的想象,即是對地方的想象”。[2]在經濟與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與地方并非對立與分異的結構,對于地方性的意義建構,更是處于一個不斷變動與開放的過程中,除了資本力量之外,與多維豐富的社會關系、棲居在地方的個人與社會團體的社會與文化想象密切相關。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就是一個既體現全球性所賦予的流動開放實踐,又具有穩定、同一、內生的文化地方性想象。地方是一個過程,具有多樣性的歷史與身份認同,地方性在于其與其他地方與社會過程互動聯系的方式[3]。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地方全球性實踐,不僅可以進一步便利三地市民共享國家發展帶來的福祉,更是成功構建“一國兩制”下協同發展的空間體和匯聚地。面對經歷不同歷史進程的三地,全球地方感的建立基于情感結構和共同體意識形態的生產上。
2019年11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作為國家級媒體平臺,其在促進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和凝聚力量上扮演著提供輿論支撐和精神力量的角色。為新時代的大灣區受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娛樂、體育等服務,踐行著講好中國故事,述說中華價值,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傳播好聲音的重任,扛起構建文化認同地方感和共同體意識形態的大旗。對于未來建設大灣區的中堅力量的青少年來說,傳統文化的根脈是文化認同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全球化和傳播新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地方性情感與認同與此密切相關。
《過年啦》節目正是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的正式開播等為契機,充分發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艦平臺的優勢和傳播影響力,不僅有助于孩子們從小樹立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對民族身份的自豪感,更可向周邊華語國家乃至全球傳播好中國文化,傳遞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因此節目在原有編排制作經驗的基礎上,更強化主題主線宣傳,打造春節期間面向全國青少年兒童寓教于樂、成風化人的輿論陣地,同慶澳門回歸20載,營造中華兒女共團圓、同心歡聚中國年的喜慶氛圍。
二、小切口,大情懷:融入傳統文化內核
(一)精準定位節目,植根傳統文化
媒介環境學的創始人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提出,“媒介并非只是單純的信息傳播工具,而是一種隱喻,塑造整個文化的特征,使得現代社會的公眾話語逐漸以一種娛樂的方式出現,最終使社會的經濟、教育等都成為娛樂的附庸”。近年來,我國媒介產業通過版權購入、模仿復制所打造的綜藝繁榮景象逐漸顯露出弊端。泛娛樂化大制作打造出的綜藝,因為深層文化內涵的缺失以及嚴重同質化的內容,極易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
定位是一個節目的根本,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國電視市場上的綜藝,尤其是熱播的大部分少兒綜藝,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版權引入和模仿復制國外熱門節目的方法,而原創的少兒綜藝寥寥無幾。例如,收視率曾破5%的湖南衛視大熱綜藝《爸爸去哪兒》購買了韓國MBC電視臺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的版權。明星親子益智歷險闖關節目《瘋狂的麥咭》購買的是日本NTV電視臺的《法老寶藏》節目版權,合作方對節目拍攝過程中的機位擺設和場景設置都作了全程指導。《超人回來了》購買了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版權,韓方全程提供制作指導?!吨袊侣暣冯m然沒有購買國外版權,但是其形式和內容模仿借鑒了韓國MBC的I am a Singer節目。
誠然,這些被引入的“母體”節目都是經過國外市場和觀眾檢驗的成功產品,節目包含成熟的創作理念、拍攝制作手法以及營銷手段,在縮短節目制作周期的前提下,既可以節省節目前期的開發和營銷成本,又保證了收視率的穩定。然而,這些國外少兒綜藝并不是針對中國兒童制作的,節目背后包含的理念和風格與本土少兒綜藝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得到觀眾的關注,提高收視率與競爭力,但雷同的風格、同質化的內容,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顯然不利于節目的長遠發展。
霍夫斯泰德在其文化價值理論中提出,文化的短期價值取向是偏向歷史與當下的,我們現在的娛樂綜藝節目,大多只注重眼前的收視率,滿足于一時的利益,對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卻不重視。在文化的價值取向中,我們更應當關注文化的未來,也就是說,做一檔綜藝節目,要注重文化的傳承和社會作用,而不是短視的現實利益?!哆^年啦》正是植根于傳統中國文化的原創少兒綜藝,作為一檔已經播出7年的節目,其具備較為穩定的受眾群和影響力,已成為央視少兒頻道的一個標志。在2020年的節目設置中,首次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方位的設計,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游戲環節。從“成語游園會”的成語對對碰到“中國功夫的趣體驗”,再到傳統廟會的參與,節目通過有情感、有思想、有溫度的情節,講述了中國兒童故事,反映了我們的文化主題,體現了節目對定位與發展方向的精準把握。
(二)樹立共同信念,同根同源共度中國年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以往一般由家庭和教師發揮教育和引導作用,但隨著電視節目的不斷普及,節目蘊含的價值觀以及宣揚的道德標準,對兒童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孩童會不由自主地按照節目所展現的內容行事,形成自己的價值道德標準。因此,兒童綜藝的制作者不僅需要通過節目給孩子帶來快樂,同時還應寓教于樂,向兒童傳遞正確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
《過年啦》作為央視少兒頻道春節檔的品牌節目,從2014年開播至今,不僅在節目內容上不斷創新,如融入真人秀、動漫元素和主題公園的場景元素;同時在編排上,將動畫、綜藝與賀歲電影結合打造節目矩陣;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實現內容與互動元素的深度結合。節目多形態、多渠道全覆蓋,有效優化了節目用戶的體驗,增強了用戶黏性。
2020年特別節目更加強調在送去歡樂的同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樹立青少年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讓兩岸及港澳地區的孩子們能深切體認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了解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強大,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祖國開放包容的寬闊胸懷。春節,作為華語世界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僅僅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更是再現中華倫理精神與情感旨趣的重要符號。在這個日益現代化、全球化的時代,其與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天然的契合性,闔家團聚、幾代同堂,天然營造了一個最適宜傳統文化傳播的場景與時機?!哆^年啦》在2020年新春佳節之際再度回歸,以同一個中國、同一個中國年為創作主旨,通過邀請兩岸及港澳地區的孩子們共同歡聚的方式,憑借央視的編播實力,以文化綜藝節目形態為表,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節目,潛移默化地培養兒童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通過贊美中華盛世,唱響熱愛祖國的童音與同音,在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同時,肩負起了傳承與傳播優秀文化的重要責任與使命。
三、緊扣傳統佳節,聚焦傳統文化,創新節目形式
(一)國風浸染純正中國味:傳統文化動畫精編
2020年《過年啦》節目內容均圍繞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主線,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將傳統文化內容予以游戲化設計和視覺化呈現,將主題內容巧妙地融入其中,熱鬧、歡樂又不失嚴肅,強化了文化知識傳播。
在節目編排上,首先采用的是主題先行的策略,延續了前幾年“動畫過山車”和“綜藝摩天輪”的游樂園風格,以傳播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為宗旨,在原先“好玩、好吃、好聽、好笑、好看”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如“動畫過山車”板塊,從之前圍繞節日主題轉向圍繞傳統文化主題,從少兒頻道全年所有高收視的動畫片中精選相應內容,通過重新剪輯和架構,突出傳統文化傳播與童真童趣的動畫藝術表達相結合,其中有《豬八戒吃西瓜》《漁童》《葫蘆娃》《淘氣的金絲猴》《百鳥朝鳳》《葫蘆兄弟》《小蝌蚪找媽媽》等極具中國皮影、戲曲、剪紙、水墨畫風格的動畫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所孕育的藝術樣式與形態,更蘊含著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與美學精神;不僅最大化地利用了少兒頻道的動畫資源,更在潛移默化中以少兒的語言與視角,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傳播出去。再如“嘻哈轉轉杯”環節與央視網熊貓頻道合作,精剪、重構國寶大熊貓的歡樂視頻,通過國寶拜年來強化歡樂的春節氛圍,突出節目趣味性,并傳播國寶大熊貓的可愛形象。
“動畫電影賀歲”一直是《過年啦》的保留節目。在遵循“三類合一”的節目編排格局和跨類型、高覆蓋、適應多群體的立體化策劃理念原則基礎上,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精選收視表現好、形象經典的國產IP,特別選取一批近年來在院線取得高票房、好口碑的動畫電影連續7天播出。并重點推出了央視動畫特別定制的與鼠年有關的《新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和《棉花糖和云朵媽媽》這兩部全新動畫賀歲片。在傳播親情與溫情理念的同時,以動畫人物的視角為切入點,將年俗文化與奇妙的故事想象相結合,以大眾的媒介、藝術的形式詮釋中國傳統文化。
(二)童心同聚中國年:傳統文化游戲化呈現
市場上的少兒綜藝多以“真人+玩偶”的“游戲真人秀”模式出現,內容僵化,格調不高。2020年《過年啦》特別節目與以往有所不同,節目以全體主持人和兩岸及港澳地區兒童共同參與的互動游戲模式,共同慶賀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歷春節,以增進溝通交流,促進友誼。節目擷取傳統文化中小朋友們比較感興趣的精華內容,通過游戲化設計,體育競技式呈現。如以漢字為貫穿節目的新春口令,串聯起成語、中華美食、中國功夫、甲骨文、生肖文化和廟會傳統等中華文化與習俗,帶領小朋友們暢游上下五千年,領略中華文化魅力。
節目將拍攝主場地設在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長隆主題樂園,與澳門隔海相望的長隆海洋王國不僅符合節目主題主線傳播的核心主旨,且富于變化的樂園園區各項設施及場景,均有助于節目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節目通過組隊比賽的方式,將常識、知識與文化巧妙地融入競賽游戲環節,在一次次對抗與闖關的過程中,展現合作才能共贏的意識,更讓港澳臺兒童了解中華血脈的同根同源、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創新節目形式,延伸了兒童綜藝節目的多樣性。
為了更加符合春節聯歡的氛圍,除了央視少兒頻道全體主持人共同參與外,還首次邀請部分體育頻道的主持人和央廣《小喇叭》節目的主持人參與,報網微端同頻共振,使節目品牌展現出新的活力,提升了央視品牌在粵港澳地區及周邊可輻射范圍的矩陣效應。同時,央視作為中央媒體,在傳播傳統文化、構筑主流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力也體現了其應肩負的責任。
四、技術發力與創新:多平臺多終端、多樣態
新媒體技術的迭代,進一步分化了受眾的媒介使用行為,對于新媒體時代“原住民”的青少年兒童來說,使用各種互聯網介入終端,是獲取信息、知識與娛樂的重要渠道。而不同場景下不同的信息接觸方式和接觸到的信息形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對媒介內容的接受程度和認可度。面對碎片化、場景化、內容分發技術化的情況,受眾選擇更自主化的媒介生態現實,作為國家級媒體的央視在少兒節目制作方面,無論是權威性還是傳播力都走在前列,并一直不斷突破。
(一)多屏共在,拓寬傳播渠道
新媒體時代,綜藝節目突破單一傳播渠道,在技術賦權下打破新舊媒體邊界,實現多渠道、多維度傳播。《過年啦》開播至今,一直積極擁抱新媒體。從2016年《過年啦》春節特別節目利用手機移動端特別是微信,作為節目延伸的參與互動渠道以來,除了給節目帶來新的觀眾外,更促進了融媒體內容生產與全媒體內容制作。節目還借助2019年中央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正式啟動及體育頻道在澳門落地的契機,與總臺大灣區中心及其新媒體平臺進行全方位戰略合作,根據不同傳播平臺的特性,打造多樣態產品,拓展多渠道傳播,形成傳播矩陣。如制作系列音視頻產品“春節講年俗”,通過“央視頻”短視頻平臺進行發布,通過“二級傳播”甚至是“多級傳播”迅速擴散至廣大人群,增強傳播效果;同時結合地域特性將適宜廣播播出的精品內容制作成粵語廣播版,在“大灣區之聲”和央廣《小喇叭》節目中播出;設計傳統文化與體育相關的游戲內容,在體育頻道播出,擴大節目的輻射半徑,讓更多粵港澳地區乃至周邊可輻射的華語國家的孩子們看到和聽到。
(二)強化傳播交互,增強用戶黏性
受眾較為淺層次的互動參與是電視節目以往實踐中一個明顯的缺陷,大多停留在通過官方網站以及微博微信進行探討評論上,不僅反饋滯后,受眾的參與度也十分有限。因此,致力于互動與沉浸式體驗的場景建構便顯得至關重要,觀眾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化身為整個情境的互動者,充分調動感官,可看、可參與、可互動,不僅能獲得在場感與體驗感,更增強了用戶的黏性。
《過年啦》2020年的節目依舊延續了如“搖一搖”跨屏互動、掃描二維碼等具有黏性的參與互動環節[4],更結合當下短視頻的熱度,制作了Vlog(視頻博客)等短視頻內容進行針對性投放。在鞠萍姐姐的Vlog里,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主持人一天的準備與活動流程,不僅與節目內容深度融合,打造了全方位、立體化的互動場景,而且拉近了與觀眾,特別是兒童觀眾的距離?;跀祿疃韧诰?、處理、分析的精準推送,更是滿足了觀眾的個性化需求。
此外,節目對適合互聯網傳播的短視頻進行優化制作,為總臺新媒體旗艦“央視頻”提供獨家、優質的精品內容?!岸?、平、快”的短視頻不僅拓展了內容形態與互動方式,而且增強了用戶的黏性。利用中心旗艦產品央視少兒客戶端,精心設計大小屏互動,改變了以往信息單向互動的情形,不僅優化了用戶觀看電視節目的跨屏體驗,賦予了其在場感和體驗感,也使平臺不斷聚合豐富內容,根據反饋及時調整傳播策略,多平臺、多角度宣傳中華文化,打造全網影響力。
(三)游戲化思維:“內容+游戲”成為現實
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多年,傳統主流媒體融合發展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但用戶黏性不足、活躍度不夠高仍是其短板。因此在優化媒體融合機制、加強品牌推廣的同時,還要在優化用戶體驗感、加強用戶運營方面下功夫。創新用戶運營的“游戲化思維”作為一種全新的敘述理念和敘述視角,被廣泛運用到綜藝內容生產當中。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凱文·韋巴赫教授作為創建“游戲化思維”理論體系的第一人,將“游戲化思維”定義為用游戲元素和游戲方式來展現非游戲事物的一種方式,是游戲的一種延伸。將“游戲化思維”運用到綜藝節目當中,就是將游戲元素與原有的節目內容策劃相結合,不僅可以將綜藝內容完整地傳遞給用戶,還可以進一步提高用戶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過年啦》節目充分利用新媒體、融媒體的傳播特點,將游戲元素嵌入節目,利用“游戲化思維”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通過“我們的中國年”照片征集分享活動,分享過年時有愛、溫馨的場景,不僅能激發孩子們的參與熱情,而且能增強其對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和文化觀。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一個思想觀念,要在全社會樹立起來并長期發揮作用,就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央視少兒頻道一直踐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品位、格調、責任作為文藝節目創作的標尺,打造優質少兒品牌欄目。2020年《過年啦》作為一檔春節特別節目,以傳播及弘揚傳統文化為主旨,在延續其闔家歡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基礎之上,進一步豐富了節目的價值引導功能,通過節目形式和內容創新及“三微一端”融媒體傳播創新,借助形式層面、敘事層面、媒介層面的現代性、兒童化、地方化“轉譯”,以游戲競技、動畫娛樂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觀看熱情,培養青少年對傳統優秀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認同,全方位、立體地展現出傳承文化的力量。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對解決我們當前的難題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過年啦》充分發揮其品牌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借助央視少兒頻道的話語平臺優勢,將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以綜藝的方式展示出來,為青少年提供專屬的文化娛樂產品,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參考文獻:
[1] 許蓓蓓.試析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的創新價值[J].電視研究,2014(7):71-73.
[2] 斯圖亞特·霍爾.以舊換新[M]//多仁·馬賽.世界上的一個地方?地域,文化和全球性.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175-213.
[3] 克雷思韋爾.地方:導論[M].牛津:布萊克威爾,2004:74-75.
[4] 楊睍.試析《過年啦》新媒體實踐[J].電視研究,2019(3):50-51.
作者簡介:朱郁聞(1984—),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文化與藝術。
許蔚祺(1998—),女,江蘇鹽城人,學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