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的教育在不斷改革完善,小學數學作為教育中基礎科目之一,教學效果的好壞關系到今后學習的深入和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解決教學作為學習的一部分,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在實踐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理解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學活動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數學教學活動,要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在實踐學習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激發創新精神。因此,在數學解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展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解決問題能力
引言
數學思維指的是學生在參與數學課程知識的學習活動時所產生的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數學思維能促使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內容進行靈活的思考與分析,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因此,對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在開展教學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可以促使學生使用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對數學知識的內涵及本質進行深入挖掘,并增強其對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最終實現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低年級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選擇數學問題的素材,使數學素材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實現現實生活的教學,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有些學生因為理解不了題目意思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題方法,所以學習數學的興趣一直不高。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和檢查問題,讓學生將自己視為情境中的主角,體驗問題表現出的生活情境,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問題的實質。所以,在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融入具體情境中,使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問題的含義,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教材中編排的大量情境圖,如分水果、運動會、小游戲、商店購物等,為解決問題的教學提供了具體而豐富的生活情境。教師從熟悉的現實背景中引出數學問題,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明白解決問題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個體存在差異,學生不能完全熟悉和理解所有的情境,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體驗情境,以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
2課前導入,循循善誘
課前的導入過程,是一整節課能夠如愿高效進行的基礎,一定要詳細規劃。首先,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會激發求知欲,更加激發其主動學習。因此課前的導入可以以一個問題開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導其參與到課程中,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有對解決問題的渴望,才有對解決能力的提升。其次,問題的設置一定要是學生感興趣的、貼合學生實際的。比如小學數學六年級學到分數的乘法,在課前導入過程時,老師可以說:“老師有一個蛋糕,分成了二十份想分給全班同學,但是小明是大胃王,一下子把前后左右同學的全都搶過來吃了,那么他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呢?”問題設置既生動有趣,同時切合學生實際生活,激發其展開探討,并且帶著問題聽課會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聽課效率。
3融入生活情境教學,鍛煉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學科本身具備顯著的實踐性與應用性特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的經驗融入教學,鼓勵學生深入分析生活化的數學問題,鍛煉數學思維,并在數學思維的幫助下靈活地解決相關問題。這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還能豐富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視野。比如,在“乘除法運算”這一章節的教學中,由于學生無法有效掌握兩位數及以上的乘除法運算技巧,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已知在紙盒子里一共有50顆糖果,其中有20顆桃子味的糖果,香蕉味的糖果是桃子味糖果的一半,而蘋果味的糖果數量是香蕉味的2倍。請問香蕉味糖果與蘋果味糖果的具體數量?”這樣生活化的案例能促使學生深入感知數學思維的重要現實意義,幫助學生實現自身數學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4拓展思維能力,找到解決方法
一個好的方法對于解決數學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學生的思維過程的滲透,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拓展,同時掌握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確保指導性問題有足夠的立足點,并與教材中的知識高度相關。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參考學生的實踐能力,保證問題不會偏離或太難,從而減少和避免因未能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挫折感。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提高對數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也能夠學到一些總結問題的思路。
結語
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小學低年級教師要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把生活常識帶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和對常見事物的理解來分析和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同時,為了理解問題的含義,教師還應該教學生如何使用圖形方法來分析相關問題,靈活變通,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創新意識。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錯誤思維的分析和糾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正確率和能力,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意識。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有意識地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能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馬艷園.數學情景與提出問題教學對學生數學化能力的培養[J].宜春學院學報,2013(12).
[2]蔡青松.淺談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2014(4).
作者簡介:石廣龍(1975.06-),男,漢族,山東單縣人,研究方向: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