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韻弘 謝杰威 牛靜敏 李嘉如 吳冬燕
摘要:校園e銀行以中國銀行仙溪支行為依托,在實景式金融環境下進行學生教育實踐,由學生運營團隊直接參與銀行網點的經營管理,負責推廣e銀行的品牌和金融產品,普及銀行管理經驗和金融知識,開展市場調研和拓展,培養學生群體的金融意識,為老師、同學提供金融咨詢和服務;運用互聯網+校園金融的思維,把金融服務的線下場景與線上場景打通,使e銀行成為一個面向學生的開放平臺,成為中行與學校、學生聯系的一扇窗戶。
關鍵詞:金融;銀校結合;產教融合;新型
校園e銀行的建立和運作,得到了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校領導的大力支持。e銀行于2019年9月27日完成了學生管理團隊的招聘,在9月至12月的一個學期中,e銀行積極開展金融產品推廣、金融知識普及、金融活動策劃等工作,讓大學生參與到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服務升級中,把金融服務融入校園生態圈;先后組織了行徽“LOGO”創意設計大賽等多項活動,拓展了e銀行的知名度,推廣了中國銀行的品牌,加大了銀校合作的深度。
1.佛科院校園e銀行現狀
校園e銀是新起的富有創造力、創新性的校園金融服務平臺,意在為在校大學生提供金融實踐平臺,營造金融校園環境。e銀行的發展處于萌芽期,目前中國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均開設多家“校園e銀行”。各高校“校園e銀行”均為獨立運營個體,由高校學生擔任“校園e銀行”行長,帶領學生團隊,打造科技、創新、實踐、運營、服務、金融、面向高校師生等多元素融合的產教實踐金融基地。
“校園e銀行”以學生運營為主體,在校園內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全新探索。平臺在提升校園金融服務的同時,為在校學生提供了新的實習渠道和實踐空間,將第一課堂所學與銀行金融實踐有機融合、無縫連接,這對于進一步完善實踐育人體系、提高金融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2.財務及效益探索
在開支項目中,工資薪金的比例明顯較大,并且費用逐年提高,第一年由于是初始團隊的建立,規模較小,發展的不夠成熟,仍在探索校園e銀行發展模式的階段,此階段招聘7名學生作為管理團隊自主運營校園e銀行,待其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及人流量基礎后,第二年便開始進行規模的擴大以及業務的推廣,在第二年預期將校園e銀行的規模擴大到20人,同時伴隨著流量的增多,也開始金融業務的推廣,并以此來平衡工資薪金的支出,因此第二年的預算中工資薪金以及廣告費用則會有成倍的增長;第三年期間則再度擴大校園e銀行的規模,但因其有一定的名聲,可見人均工薪成本壓低,增大校園e銀行的在職學生人數,預期規模可達45個人,在此較大的規模之下,廣告費可相應的減少,但市場推廣業務的規模則要加大,需要利用業務的產出收入來平衡投入,利用校園e銀行的團隊影響力去推廣業務,鞏固自身的發展,也更能達到收支平衡。
3.項目成立后中國銀行取得的社會效益
3.1校園e銀行的建立,是一次產教融合、銀校合作的全新探索,是中國銀行對教育事業的新的貢獻
校園e銀行將傳統銀行的服務模式和創新科技有機結合,是一個產品的展示平臺、客戶的體驗平臺、互動的交流平臺和金融的實踐平臺。平臺在提升校園金融服務的同時,為在校生提供了新的實習渠道和實踐空間,將第一課堂所學與銀行金融實踐有機融合、無縫銜接,這對于進一步完善實踐育人體系、提高金融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3.2校園e銀行還是一個人才銀行,是人才的培養平臺
依托年輕的大學生群體運營校園e銀行,將更加有助于提升校園金融服務,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加快建立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校園金融生態圈,為廣大師生提供更豐富、便捷的金融服務,也使學生在e銀行的運營管理中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校園e銀行提供一個人才培養平臺,直接為中國銀行培養了一批實干型的人才。
4.校園e銀行項目展望
4.1樹立中行“校園e銀行”特有品牌
以佛科院“校園e銀行”為突破口,讓“校園e銀行”成為老師和同學們心中的金融窗口,漸漸向全校普及金融知識,提升同學們的金融理財意識,并且打開助學貸的市場。同時完成“校園e銀行”的業務以及資本積累,逐漸培養出多批優秀的忠實的學生團隊,發揮出產教融合模式的優勢。
4.2立足佛科院“校園e銀行”平臺,強化落實,打造校園金融生態圈
樹立中國銀行“校園e銀行”的特有品牌,大力宣傳特有品牌,圍繞教師學生圈完善中行的產品服務鏈,形成一個完整的“校園e銀行”體系,并向周圍的佛山獅山大學城進軍,建立一個e聯盟,e聯盟可定期接受中國銀行的統一培訓,參加各種金融知識金融以及業務的推廣,中國銀行的員工招聘可從e聯盟中挑選并且優先考慮,并將校園e銀行打造成人才銀行,也將e聯盟打造成為一個金融人才庫,并將這人才體系系統規范化,使校園e銀行的團隊學生在如今的信息化大數據時代中脫穎而出,讓學生更容易找到自身匹配的工作崗位,提高就業率以及崗位匹配率。并且按照佛科院“校園e銀行”的模式發展,形成一個小型的金融生態圈以及金融人才庫。
4.3以獅山大學城金融生態圈為模范向全省乃至全國高校推廣中國銀行“校園e銀行”的模式
讓每個高校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人才培養基地,讓每一片區域都有符合當地標準的人才庫,實現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的方式,讓“校園e銀行”真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最大限度的增大同學們的黏性,從而建立起全國性的金融生態圈以及金融人才庫,從而既達到高校的人才培養的目的也能使得中行“校園e銀行”的品牌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張立瑋.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探討[J].廈門大學《商》,2012.
[2]胡劍平《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層次分析和中國銀行業的創新方向》[J].2004.
[3]楊雨波 《從互聯網金融視角看傳統金融行業的發展》[J/ OL].《中國商論》,2017.
[4]陳丹彤《淺談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2017.
[5]趙陽陽、曹伊《建行校園 e 銀行金融產品發展對策》,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
作者簡介:
賴韻弘(1999.10-),男,漢族,廣東省湛江人,學生,本科,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產教融合模式探究。
通訊作者:牛靜敏(1981-),女,漢族,河南林州,講師,投資學博士,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開發投資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