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變革和發展,新課改目前得到了深化,各個學科教學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來適應新課改的發展。其中首先提出了要將核心素養的內容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初中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具有著一定的針對性,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方面也具有著一定的優勢,其主要包含了學生的歷史意識、綜合思維等方面的內容。本文針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滲透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教學;歷史與社會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當前我們教學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僅僅進行知識的傳輸,同時也是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這也對各個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師要結合教學的內容和核心素養進行融合,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注重對學生學科素養和人文情懷的提升,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歷史與社會課堂獲得全面的發展。
1 提升學生探究能力,拓展學生思維
在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注意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要能夠充分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要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知識的能力,另外教師要善于結合所教學的內容開拓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實現課堂的高效性。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鼓勵學生通過合作進行交流和探究,這樣能夠讓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參與進來,高效的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介紹一下秦始皇建立起大清帝國的背景,借助于具體生動的視頻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觀看的內容通過小組進行探究交流,總結,分析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原因和具體的過程。然后學生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其實這樣的一個過程就實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彼此的討論中獲得了思維的發展,從而有效的提升了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2 從教材內容出發有效滲透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中提出了要培養學生對于社會的關注度,要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那么在課堂中教師要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的內容,并且能夠給出學生一定的知識拓展,利用更多綜合性的知識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時,教師就應該對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拓展知識,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教學資料。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含了從人口、環境還有資源的角度分析可持續發展,但是因為學生缺乏一個從整體思考問題的習慣因此在教學中并不能夠很好的體會到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為了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這一部分的學習,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為學生拓展相關的資料。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對于周邊生活現象的關注。比如人口給我國的影響,我國目前存在的一些資源問題,其實這些都和我們生活中的節約資源有著很大的關聯。而且課堂中也要考慮到一些污染的問題。借助于生活化的思考引起了學生更多的關注,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情懷,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另外為了能夠讓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可以借助于視頻或者是圖片的形式展示一些目前缺水國家的生活情況,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那么學生也會認識到自己平時的一個行為的規范,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3 借助于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為了能夠更好地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的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該注意情境的創設,借助于情境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的關注社會,轉變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能夠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而且教師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往往能夠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中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還是以講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作為例子,這一刻燙的內容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更加強調了我們要能夠提高學生對于社會的關注度,要能夠提高學生社會踐行力。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將自己置身到視頻的情境中,比如在播放一些瀕危滅絕的物種時,學生會產生一種危機意識和情感的共鳴,會有一種緊迫感,而這樣的一種方式使得學生一下子開始進入到了深刻的反思狀態中。開始逐漸的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對于社會的關注度,會更好的約束自己,使得學生也獲得了可持續的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教師既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主動性,又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原有的傳統教學觀念,創新一些新的方案和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促進歷史與社會課堂有效推進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陳霞.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07).
[2] 馬登翠.基于初中化學“核心素養”的教學對策[J].求知導刊,2017(26).
[3] 朱海英.核心素養引導課堂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8(27).
(作者單位:浙江省蘭溪市女埠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