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思維導圖作為新型的思維模式,是將學習思維具體化的方法,在教育教學中被逐漸應用。如何將思維導圖合理地應用于教學實際中,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思維導圖的優勢,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提高了授課效率。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不僅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學習思路,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比較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濃縮,還能幫助學生節省課堂記筆記的時間,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將舊知識有效地融入到新知識之中,鞏固舊知識的同時又能學習新知識,幫助學生構建適合自己的語文知識網,發現新舊知識的必然聯系,進而拓展更多的知識內容,開拓學生思維,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進行有效的運用,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實現高效的教學效率。
一、開拓學生思維,發現思維導圖的積極性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中,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教師選擇多種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將教學知識融入其中,與學生的實際內容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加深記憶與理解。教師在制作思維導圖時,為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培養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外界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由于思維導圖沒有特定的格式,匯集了多種表達信息的形式,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愛好進行自由選擇,將課本知識以音頻、圖片、結構圖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一)進行課前預習,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思維導圖就是幫助學生通過立體的思考方式去理解課本知識,抓住文章整體,又能聯系局部,更好地與文本進行溝通。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的訓練中,常常會出現找不到文章重點、文字組織能力混亂的現象。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具備把握整組課文的能力,教師為學生繪制主體的思維導圖,并及時講解繪制的重難點。例如:《趙州橋》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詳細地閱讀課文后,由教師帶領學生分段瀏覽,了解各個段落的大致內容和結構,然后進行精細閱讀,鼓勵學生分段提煉重點內容,構建思維導圖。從第一段中知道了:地理位置——趙縣的洨河上;建橋的年代——隋朝;設計者——李春;歷史悠久——一千四百多年。接下來將本篇文章的全部信息進行整理,構建思維導圖。最后讓學生再一次進行精細閱讀,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刻的分析理解,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能循序漸進地改善思維能力,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在課堂中師生合作探討,突破重難點
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熟悉思維導圖的應用模式后,引導學生劃分小組并進行交流探討,讓學生將各自制作的思維導圖分享觀看,同時做到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趙州橋》一課第二段中“趙州橋的設計特點,這樣設計的好處?”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并得出結論。這樣設計的好處“可以減輕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石料。這種設計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讓學生觀看自己的思維導圖中是否能提煉出這些重點信息。教師引導學生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及難題。
(三)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有效的課后復習
小學語文中應用思維導圖復習,具有較強的伸縮性,順應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將課本中分散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不斷地壓縮和梳理,同時將重難點中的關鍵信息整合在一起,幫助學生記憶學習,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思考能力。例如《荷花》這篇文章,可以將之前設計的思維導圖進行查看,將本文中零散的知識點整合、歸納,理清復習的思路,讓學生更加直觀和形象地理解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通過作者在公園觀賞荷花展開想象,贊美了荷花的美麗,再現了如詩如畫的自然美景。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既寫出了荷花的優美風姿,同時展現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賞心悅目,身臨其境。通過多次的反復學習和利用思維導圖,理解文章的大致框架,理解作者寫作的規律,這樣學生在進行寫作時就會思路清晰,思維活躍。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為學生樹立了思維框架,將教學內容根據中心詞語進行思維擴散,層層分支,同時又將零散、碎片的內容系統整合,幫助學生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和綜合性的復習,掌握知識的聯系和規律,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斯濤,陳容.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綜述[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6(11):83-86.
[2]康緒清,韓燕.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