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俊
摘 ?要:音樂是一項特殊的藝術形式,也是人文氣息濃厚的科目之一。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音樂課堂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教學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對音樂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從而提出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農村小學;音樂教學;改革措施
引言:
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人們認為音樂學科只是學習唱歌,沒有其他作用。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發覺音樂對于兒童智力開發以及素養的提升都具備無可比擬的作用。然而音樂教學的發展并不均衡,特別是農村地區。因此本文重點探討了農村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相關策略,希望對農村音樂工作者帶來啟示。
一、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現狀
(一)學校教育不夠重視
農村地區的小學,普遍采取的是包班制度,依然停留在應試教育的陰影里。而鄉鎮稍偏遠地區縣級以上的小學亦是如此,于農村教學環境等因素的作用,以及部分教師受傳統音樂教學觀念的束縛,教學過程注重于對學生音樂知識的傳授與解析,致使本應該受學生喜愛的音樂課堂枯燥乏味,影響了農村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目標只有成績,學校也將升學率視作是辦學唯一追求。學生的學業成績成了考量教師工作業績的重要憑據。而且大多數學生從小耳濡目染的就是上大學才能脫貧致富,因此從學校到教師到家長甚至是學生自身,都將成績視作唯一。基于這一現狀,音樂課程和其他主科相比顯得無足輕重。很多孩子在整個小學階段,幾乎沒有多少和音樂建立聯系的可能,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二)家庭教育缺乏支持
德育貫穿于小學教育始終,而音樂也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在農村社會,不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將成績視作學生唯一的學習目的。對他們而言,考取一個好成績,比起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再加上因為地處農村這樣的環境,學生的父母大多沒有多少文化。因此很多家長將自己對文化的崇拜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他們希望孩子可以出人頭地,擺脫農村的貧苦生活。所以人們對音樂科目始終不在意。多數家長認為學習音樂是不務正業的體現,而且由于家庭的緣故,家長也很難對學生進行音樂方面的投資,因此學生很難和音樂產生多少聯系。
二、農村音樂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農村地區的學生多數藝術素養偏低,產生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們對藝術教育缺乏重視。農村大多數家長認為學生來到學校,就是為了多讀書,為了將來能夠順利考上初中高中以及大學。比起藝術素養,他們更關心學生統考能夠得一個怎樣的分數。學校和家長的看法是一致的,正是存在這些錯誤的認知,為音樂教學的發展帶來阻礙。再加上農村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在音樂師資方面相對匱乏。而且部分音樂教師自身素養低下,對學生也無法起到良好的影響。而且大部分學校為了保證主科的進度,往往取消音樂課,用來上語數外課。這也促使小學音樂教育有名無實,更談不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甚至對學生還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基于這一教學現狀,開展小學音樂教育改革就顯得迫在眉睫。
三、農村小學音樂教學改革具體策略
(一)建立正確音樂教育觀
想要改變小學音樂教學現狀,首先需要建立正確的音樂教育觀。不管是農村小學音樂教師,還是學生家長,或者農村小學教育管理部門,都需要擺脫傳統應試教育陰影,舍棄固有的陳舊理念。當前倡導的是素質教育,也就是全面發展教育。但是農村地區的人們由于環境所限,他們始終秉持著成績至上原則,對于培養學生素質是弊大于利。為了學生能夠切實提高自身修養,也為了促進民族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農村教育管理者都需要重視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和其他科目同等重要,堅決杜絕所謂的主科以及副科理論。同時教育管理人員必須重視對音樂的宣傳,按照新課標要求展開音樂教學,課時也必須得到保障,不能為了其他科目剝奪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機會。
(二)加強音樂師資隊伍建設
音樂教育的有效落實還依賴于良好的音樂師資隊伍。特別是農村地區,小學師資力量普遍匱乏。鑒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對師資隊伍加強培訓力度。另一方面,學校還需要和社會力量建立聯系,比如,農村小學可以和城市小學建立合作關系,鼓勵一部分教師下鄉支教,通過這些高素質人才的引入,能夠給農村小學帶來全新的教育體驗。而且城市小學也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一點也可以為農村小學所利用,這樣也能對學校音樂教育水平帶來提升。如果條件允許,校方還可以邀請一些音樂人士來學校開展音樂相關活動,進一步豐富學校音樂教育形式。
(三)提升音樂教學質量
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不應該局限于單一的形式,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學模式。農村小學本身具備城市小學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農村更為貼近大自然,因此對于小學音樂教師而言,完全可以將課堂延伸至戶外,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美感。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多融入一些本土化特色內容,這樣既接地氣,同時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也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從剛開始看黑板上出示的節奏進行模唱、拍擊,到后來聽老師拍節奏能整齊地拍出來;再到后來,根據老師所給節奏型進行整合,為歌曲伴奏。例如,在教學《郊游》一課時,當學生熟練掌握了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八分音符的節奏后,通過變換隊伍橫向、縱向等形式進行節奏型整合,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變化的節奏中增強了節拍感,同時也得到了創新體驗,享受到了成功的樂趣。
(四)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領略音樂魅力
音樂知識相對抽象,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小學音樂教學要注重采取直觀教學模式。農村學生對身邊生活比較熟悉,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情境,這樣學生在生活熟悉的環境中可以更好地發現音樂、認識音樂、鑒賞音樂,提高對音樂的敏感力。生活中有許多音樂素材,是學生所熟悉的,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如,在學習《小燕子》這首音樂歌曲時,教師可以在音樂背景下進行課本的閱讀,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小燕子飛翔的情狀,讓學生回想生活中小燕子的樣子,融入到音樂情境,領略到音樂的生活之美,接受音樂美的洗禮與熏陶。再如,在學習《新年好》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過年時的生活情境,運用多媒體展示過年時禮花滿天等生活情景,學生就會對歌曲有著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學生在演唱時就更能進入角色,演唱起來就更情感到位,提高對音樂展現生活魅力的認識。
結束語:
音樂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提升藝術素養的核心方式。但是對于農村小學音樂教育來說,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改革之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示。
參考文獻:
[1]徐華.讓器樂教學走進農村小學音樂課堂[J].黑河教育,2019(10):75-76.
[2]甘耀明.面向農村小學音樂專遞課堂的教學策略[J].藝術教育,2019(03):70-71.
[3]劉會杰.淺談如何提高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