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霞
摘?要:新課改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讓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朝著主動轉變,而情境教學法屬于再好不過的一種有效策略。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思考如何將情境教學法創設于課堂實踐活動當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下得到英語知識的和技能的獲取,實現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英語;直觀情境;問題情境;合作情境
從客觀的角度分析,英語并不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會經常運用的語言,但是其作為國際語言來講,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不妨以情境教學法增強學生和英語之間的熟悉感,使學生有動力地去學習英語知識,達到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從事小學英語教師這一職業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將情境教學法創設于小學英語課堂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創設直觀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看,他們較容易被形象直觀的畫面所吸引,而新時期教育環境下的優質資源多媒體技術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學生的吸引到課堂上。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集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沉溺于學習英語知識的海洋中,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My body》這一單元的內容時,首先,我將人體以動畫的形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在了學生眼前,在直觀情境下引導學生學習了各種身體部位的單詞,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做了鋪墊。然后,我通過將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做有機融合,以恰當的圖片引導學生學習了如何區分head和hand、hair、eye、ear,并教育學生要熱愛自己的身體,在日常生活中講衛生、愛干凈。之后,我引導學生利用猜拳游戲猜測大屏幕圖片上的單詞,活躍了課堂氛圍,使學生得到了知識上的鞏固。最后,我歸納了學習內容,做了課堂小結,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以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沉溺在了英語知識的學習海洋中,切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增強學生探究動力
問題情境在課堂上的創設是師生互動交流的媒介,也是活躍學生學習思維,激發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教學策略。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增強自身創設問題情境的意識,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助力學生解決英語問題,實現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After School Activities》這一單元的內容時,首先,我通過播放英文歌曲活躍了課堂氣氛,營造出了學習英語的氛圍,進而指導學生學習了本單元的單詞和短語,并與學生利用舊句型結合新短語做了師生問答互動,調動了學生的知識儲備。然后,我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提問道:“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fter school?”進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所學的相關的單詞和短語做了相應的回答,使學生懂得了該問題的回答方式應當是“I'm going to...”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動力,使學生懂得了如何使用疑問句采訪他人的活動安排,從而充分實現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三、創設合作情境,提高學生交流能力
創設合作情境是踐行新課改教育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學方法,也是時下每一名教師所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不僅要有生本教育理念的思想,更要做出創設合作情境的實際行動,從而在合作情境之下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最終綻放出的精彩的小學英語課堂。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Family?Activities》這一單元的內容時,首先,我引領學生認讀了本單元的主要單詞father、mother、woman,對學生說道:“這節課我們的學習任務便是懂得如何運用英語詢問他人的家庭成員,正確使用人稱代詞he和she.”然后,我將學生劃分成了學習小組,指導學生就教材內容做了交流互動,逐漸鍛煉了學生使用句型“Who's that woman/man? She/he's my father/mother.”的能力。最后,我引導學生系統性地歸納了這節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合作情境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從而充分綻放出了精彩的小學英語課堂。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法在課堂實踐中的落實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當下有效教學方法的一種。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不斷探索創設情境教學法的策略,從而助力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以求最大程度上實現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馬倩.小學英語課堂情境創設的教法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12):142-143.
[2]張艷.情境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學,2017,8(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