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游戲本質上是一種“做”數學,是兒童學習數學的一種有效方式。數學游戲可以融入新知導入、探索過程和練習應用環節,讓學生深度“卷入”學習;有效設計情景式、活動式、體驗式和操作式游戲,合理開展小棒游戲、折紙游戲、撥珠游戲、卡片游戲,可以實現寓“教”于“樂”,寓“學”于“玩”。
關鍵詞:數學游戲;學習興趣;數學思維;活動經驗;小學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78-0089-04
對于低年級兒童而言,游戲既是他們的活動方式,也是他們的學習方式。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游戲是一種“創造性的自我活動”和“本能的自我教育方式”,因而教學必須“應用各種游戲來發展兒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自動性”[1]。數學家西奧妮·帕帕斯則把“游戲”同“邏輯”“娛樂”一起稱為數學的“三劍客”。數學本身是抽象的、深奧的,但通過數學游戲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一種直觀、生動、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寓“教”于“樂”,寓“學”于“玩”,不僅讓兒童感受到數學“有趣”,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好玩”,觸摸到數學的溫情。
一、數學游戲之基本內涵
數學游戲是指蘊含一定的數學知識或數學原理的趣味游戲活動,它具有趣味性、知識性、思維性、探索性等特點。數學游戲把“各種各樣的數學問題滲透到游戲當中,是數學內容與游戲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活動與課程資源、一種教學策略與表現形式”[2]。
數學游戲中雖然蘊含著數學原理、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但“數學游戲”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智力游戲”。數學游戲呈現同一數學知識的形式各種各樣,方式和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它將枯燥、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直觀、形象、參與性強的內容,從而引導兒童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數學。因而,從本質上說,數學游戲就是一種“做”數學,它“幫助兒童在游戲活動中習得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積淀數學活動經驗”[3]。
二、數學游戲之教學價值
對于兒童來說,“游戲著的狀態”就是他們的狀態,因為兒童本來就是“游戲著的兒童”,因而游戲是兒童數學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正如美國科普作家馬丁·加德納所言:“喚醒學生的最好辦法是向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數學游戲、智力題、魔術、笑話、悖論、打油詩或那些呆板的教師認為無意義而避開的其他東西。”[4]數學游戲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動口、動手和動腦,使學生在經歷數學知識從具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實現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形式,將“教學內容”與“數學游戲”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增強兒童對數學學習的直觀體驗和深刻感悟,有效激發兒童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方面,它能夠激發數學學習興趣,讓兒童在有趣、寬松、競爭、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另一方面,能夠促進數學知識內化,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讓兒童在獲得愉悅體驗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感受數學原理,發展數學思維,積淀數學素養。更為重要的是,數學游戲可以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經歷和真切的學習體驗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三、數學游戲之教學策略
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決定了教師對于不同教學環節、不同類型知識的處理方式。教師要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合理設計并有效運用數學游戲,讓學生積極、主動、深度地“卷人”學習。
(一)融入數學游戲
1.數學游戲融入新知導人。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猜數、猜謎、講故事、口算比賽等數學游戲導入新知,雖然用的時間不多,但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數學游戲融入探索過程。新知探索過程中,通過數學游戲加強學生的體驗度,闡明新知識,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化外驅力為內驅力,讓學生在玩中“悟理益智”。例如,教學“觀察物體”一課,有的教師就設計了“抓小偷”“觀察小熊”“發小熊照片”“猜同學背面照”等一些游戲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交流和思辨中學會觀察物體,發展空間觀念,提升思維能力。
3.數學游戲融入練習應用。教師可以對一些練習題進行“包裝”,將其設計成數學游戲,增加它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鞏固知識。例如,計算課的練習環節,可以設計闖關游戲:第一關,比一比,誰算得快;第二關,比一比,誰是“糾錯小專家”;第三關,比一比,誰是“解題小能手”。通過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同桌兩人比賽等一些形式,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
(二)設計數學游戲
1.情景式游戲:激發應用意識。數學學習,并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掌握層面,而應該學會應用,學以致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數學應用的平臺,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購物小達人”的數學游戲,讓學生在模擬購物的情境中深化對“元、角、分”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2.活動式游戲:積累知識經驗。活動式游戲,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變單調乏味的數學練習為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例如,教師既可以組織開展“找朋友”“奪紅旗”“對口令”“拍七令”“搶三十”等形式活潑又有啟發性的數學游戲,也可以組織開展“開火車”“小小郵遞員”‘舊算接力賽”等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合作意識的數學游戲。
3.體驗式游戲:促進知識生長。體驗是學生感知知識、獲取知識、驗證知識的有效途徑。體驗式游戲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指向促進數學知識的生長。例如,在學習“20以內數的加減法”后,教師可以開展“小貓釣魚”數學游戲:把擺放在桌面上的10張牌作為“魚”,同桌兩名學生各持5張牌,根據約定的“和”,兩人輪流用手中的牌去“釣魚”。在“玩”數學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興趣濃厚,熱情高漲,而且口算和心算能力也有所加強和提升。
4.操作式游戲:促進深度理解。動手操作是低年級兒童數學學習的基本方式,操作式游戲給予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在“具身性”的操作活動中促進深度學習。例如,教學“認識圖形”以后,教師可以開展拼七巧板游戲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發散性思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為今后深入學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奠定基礎。
(三)運用數學游戲
1.開展小棒游戲,理解數學原理。“小棒”是低年級兒童學習數學的“好伙伴”,運用小棒開展游戲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計算原理,掌握計算方法。例如,教學“8、7加幾,,時,學生列出算式“8+7”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擺小棒游戲,在擺小棒中明確不同的計算方法。可以把8根和2根小棒合起來捆成1捆(10根),再與剩下的5根合起來就是巧根;也可以把7根和3根合成一捆(10根),再與剩下的5根合起來就是巧根。在此基礎上,繼續運用小棒擺一擺、說.說“8+4”的計算過程,通過交流,學生發現8根和2根合成10根的擺法比較方便。兩次小棒游戲,學生不僅掌握了計算方法,而且在比較中體會到用“拆小數湊大數”的“湊十法”來計算比較方便。
2.開展折紙游戲,探究發現規律。折紙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將折紙游戲融入數學教學,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而且便于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規律,提升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認識多邊形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一張正方形紙折一個角,看看得到的是幾邊形。學生通過操作發現,折法不同,得到的新圖形也不同:有的剩下的是一個三角形,有的剩下的是一個四邊形,還有的剩下的是一個五邊形。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拿一張紙折一折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從而發現新圖形與折的邊之間的關系。借助于折紙游戲,學生逐步發現了折紙中隱藏的數學規律。
3.開展撥珠游戲,促進有序思考。教學了“千以內的數”以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諸如“在計數器上用4顆算珠可以撥出哪些三位數”的撥珠游戲。在“怎樣才能把所有符合要求的三位數都找到”的問題導引下,學生邊撥珠邊思考,有的從小到大撥珠,有的從大到小撥珠,但是都經歷了一番有序思考的過程。比如從大到小撥珠,先思考把4顆算珠都撥在百位上,得到400;然后把百位上的1顆算珠分別撥在十位、個位上,得到310和301;再把百位上的1顆算珠分別撥在十位、個位上,得到220、211和202;最后再把百位上的1顆算珠分別撥在十位、個位上,得到130、121、112和103。在這樣的撥珠游戲中,學生既鞏固了數的組成,理解了數的意義,又學會了有序思考,積累了數學學習經驗。
4.開展卡片游戲,形成數學技能。像玩游戲一樣有趣味,充滿歡樂,但又不失數學知識的學習,這才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數字卡片可以用來認數,也可以用來比較數的大小,還可以用來進行計算,可謂功能多多。例如,教學“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卡片游戲。第一輪游戲,每人十張數字卡片(0~9),同桌兩人同時擺一個兩位數或三位數進行大小比較。通過多輪游戲,學生發現要想使自己擺的數更大,就要把大的數字依次放在最高位、次高位上,明確兩、三位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第二輪游戲,兩人一起用這十張數字卡片擺三位數進行比較。此時,學生往往會根據抽到的數字卡片進行思考,會把比較大的數放在百位,比較小的數放在個位。在擺數和比較數的過程中,既有趣又帶有神秘色彩,最重要的是不斷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
四、數學游戲之教學要點
(一)活動目標的準確性
教師不能“為游戲而游戲”,也不能“無限放大”數學游戲的功能。作為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或形式,數學游戲的使用要基于學習目標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而設定。教師要合理選擇數學游戲活動,精心設計數學游戲形式,使之更好地契合數學學科的本質特點,進而提升數學游戲活動目標的準確性。
(二)內容形式的合理性
教師要根據“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大領域知識內容的不同特點,科學合理地設計數學游戲的內容形式,做到難度適中,激發起學生的挑戰欲望。游戲規則簡潔易懂,避免“喧賓奪主”,影響教學節奏。游戲內容應注意方法多樣化,提升數學游戲對學生的吸引力,保持數學學習的持久性。
(三)教師調控的有效性
“每一個游戲都需要遵守規則,游戲是為快樂而來,快樂就是競爭力。”[5]教師要通過詳細的游戲規則講解,幫助學生明晰游戲的活動程序,有效發揮在活動中的調控作用。同時,教師要把握好游戲與教學之間的“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把握好游戲開展的整體節奏,既不耽誤上課時間,又能做到全員參與,讓每一位學生在數學游戲中有所獲,有所得。
(四)學習評價的即時性
“數學游戲教學不應該簡單地用來增加課堂的氣氛,而要承擔數學教學的任務。它不僅僅要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關鍵是要讓學生掌握、理解和應用知識。”[6]及時反思評價游戲活動的實際效果尤為重要,教師要結合每一項數學游戲的開展,適時指導學生思考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表現進行客觀評價,讓學生在“做”和“反思”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把數學游戲視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調節,而應該將其看作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擴充。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數學游戲的表象出發,按照數學的思考方式進行深入歸納、抽象和思考問題,將數學知識本質和游戲特點巧妙結合起來,進而實現“學”“玩”一體,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福祿貝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4.
[2]魏俊晨.知趣共生:當數學遇上“游戲”[J].小學教學參考,2016(8):6.
[3]周小琴.“數學游戲”的內黑詮釋與實踐建構[J].數學教學通訊,2017(4):29.
[4]余年明,游戲在課堂[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6(2):58.
[5]王素旦.小學數學游戲化學習的課程建構[J].江蘇教育研究,2018(12A):77.
[6]王晟,陳燕.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教學凋查報告[J].教育界,2018(7):124.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標準》的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教學研究,,(C-b/2016/02/34)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系課題主持人。
收稿日期:2020-05-29
作者簡介:陳燕,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第二小學(江蘇無錫,214174),高級教師,無錫市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