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作為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史為鑒可以指導未來,掌握歷史規律可以設計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了解中國五千年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史料作為歷史教學的中介,在高中歷史課教學起著橋梁紐帶作用,在高中歷史科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史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歷史邏輯思維;不僅使學生身臨其境,讓歷史變活,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鑒賞能力,從而提高史學素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史料;高中歷史;歷史教學
史料是指能夠記錄或反映過去發生或存在過的事物的文字、圖像、實物,還有口述等。按價值分為第一手史料,也就是直接史料,原始材料;第二手史料即間接史料。第一手資料是指直接在歷史當年發生所產生的可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詮釋的史料。史料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對當時的情形進行事實還原,具有真實性可靠性科學性的特點,史料有助于人們了解歷史。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認識歷史問題的意義和價值,并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教訓。史料的運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恰當地運用史料有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興趣是孩子學習的最好的老師,恰當采用史料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充分利用和開發教材史料,將史實故事化,精心設置情景,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生動形象直觀。讓學生在情境中積極參與,激發學生歷史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探究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歷史事件已成過往,“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角爭鳴”。但是我們透過歷史靜態文字,使歷史復活,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尤其是高中生在學習課程之前已經有了很多的歷史基礎。利用更加生動靈活的史料能夠幫助他們達到內心的撼動,讓他們有更加直觀的感受,使他們能夠更愿意參與到歷史學習當中。提高老師的課堂授課效率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運用不同的史料能夠使原本枯燥單調的課堂豐滿起來,增加了課程的立體感和厚重感。而這樣的歷史教學,更符合現今對于新課改的要求。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去思考、去學習。
例如,在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魏源、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物頭像,讓學生根據對圖片人物的了解,說一說清朝末年中國的有識之士向西方學習過程中,進行了那些有意義的嘗試?效果如何?以具體影像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在不斷的改革探索過程中并沒有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從而掀起更大規模的運動這就是新文化運動。這使學生急切想了解中國近代先驅探索中國改革道路艱難曲折,這樣導入幫助引導學生反思,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歷史的熱情。
二、 合理的運用史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科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高中教學一個中心環節,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各種能力的核心能力,是各種能力的基礎。在高中歷史學習中,運用史料教學是幫助學生提升歷史思維能力的最有效方法。運用史料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擴散思維、應變思維和創造思維。在歷史課教學中要求學生以一個歷史事件為圓心把自己思維擴散并延伸下去,例如在2020年疫情在武漢爆發之時,日本捐資捐物,捐贈物資上寫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山川異域,風月同在”根據這個史料思考相關的明治維新、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八國聯軍、日俄戰爭等,學生的歷史思維得到有效的發散。
在課程當中運用史料進行歷史教學,可以幫助同學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能夠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高中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尋找問題的能力,幫助高中生的思維能力的提升。在史料的運用過程當中,一部分史料是以文言文記錄的,那么在理解和分析史料之前需要我們明白它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習的基礎,慢慢地去閱讀理解,進行分析總結,從中產生自己的思考與思維,尋找出最后的結論,這樣也就實現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在歷史教學過程當中,最難的一點就是全面對史料進行分析。需要更深層次的去鍛煉同學們,對于史料的綜合概括歸納能力和歷史思維的運用,不斷地幫助同學培養閱讀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辯證地看待歷史的思維能力。
三、 靈活的運用史料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成為教改的根本任務,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史料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例如在講近代史教學中,教學兩次鴉片戰爭時,借助電影《鴉片戰爭》來讓學生了解這段屈辱的歷史,從而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來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通過播放歷史影像,對史料進行分析思考,喚醒學生的感情共鳴,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毒品的危害,教育學生遠離毒品,增強自我約束力。
四、 巧妙地運用史料有助于學生培養學生史學素養和探究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傳統課堂上,更多的是將歷史知識和歷史結論作為背誦記憶點進行教授。對于歷史史料的更深層次的挖深和理解方面的教授比較欠缺。在新課改當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核心是幫助學生轉換傳統的學習觀念和方法。要想實現學生從接受到創新,從被動學習到自主探究,利用史料教學成為有效手段。史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中遺留下來的史實,通過組織學生搜集整理史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反思歷史。在高中教學中引入大量的史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時代感,同時在學生對史料的分析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意識,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加入大量的富有趣味性的史料進行歷史教學,幫助高中生培養史學素養和自主探究能力。
五、 結束語
一如傅斯年先生所言:“史學就是史料學”,雖然可能有些絕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廣大一線教育教師必須提高對史料教學意義的認識,學習和掌握史料教學以及相關的知識,既能改進高中歷史教學方式,不斷地拓展史料教學的空間,同時要注重積極搜集并積累各類史料,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資料庫,充分發揮史料的作用,使高中的歷史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楊越.淺談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16.
[2]孫麗雯.也談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學周刊,2015(35):194.
[3]陳強.論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學周刊,2011(16):52-53.
作者簡介:
袁玲,湖北省襄陽市,襄陽市襄州區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