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清林
摘 要: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關系著各個學科的學習效果,在數學學習中也不例外。由于小學階段的語言能力處于初步形成的階段,因此,研究如何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語言能力具有較大意義。文章主要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如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分析與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語言表達;數學課堂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強調了數學學習與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關系。在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沒有得到均衡發展。尤其是在語言表達能力上顯得弱勢。此外,在平時的教學案例研究或是研討課中我們發現,目前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授課水平和授課質量較高,但其班級學生卻仍然存在答題、發言時語言表達不清晰,有的起來回答時張口結舌、語無倫次,回答問題不能答到點子上。因此,下面主要對此問題進行分析,以提出有效的建議和措施。
一、 轉變教師角色、增加老師的親和力、給學生營造一個說的教學環境
目前,制約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忽視了對學生在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中的提升
有的教師認為,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只要有學生回答問題,只要學生能夠回答,只要能夠得到準確答案就算一節好的課,對于班級中部分“不會說”“不愿意說”的學生沒有加以重視,也不采取鼓勵式的發言教育方法,僅僅只是做到了“有學生回答問題”而沒有顧及全體學生在數學語言能力上的鍛煉。而對于發言學生的發言質量,教師也不重視,對于其中所包含的語病、錯詞的運用、表達邏輯的混亂均不重視,這些原因都是學生語言能力提高的巨大阻力。因此,教師應當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
(二)由于每個小學生的性格各異,這就造成了學生在語言表達的意愿上各有不同
有些學生思維清晰、學生成績也比較好,但是課堂中就愛說,覺得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可以;還有部分學生由于性格較為內向,表達自身觀點的意愿較低,在課堂討論和發言的環節時積極性不高,進而導致其表達能力較差,且無法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鍛煉。另外一部分學生則表現為:前期積極發言,后期“不敢”發言。主要是由于此類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正確性較低,因而受到同學們的嘲笑,自尊心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這類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從而制約了這類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的提高。
(三)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由于家庭教育的差異,部分學生性格較為內向,且自尊心較強。在學校的語言表達當中比較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害怕自身的表達出現錯誤之后,可能遭到同學的嘲笑,因此在課堂上羞于表達。盡管該同學知道老師提問的答案,但是也拒絕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不利于該生的全面發展。
可見,作為數學教師,要有一顆童心,要能扮演多重角色,要善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由于年齡較小,小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不應被建立上下級的關系,而應該是朋友、親切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適當放低姿態,讓學生敢于親近、敢與交流、敢于向教師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二、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有正確的數學語言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想“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外界新鮮事物的敏感度較高,因此,授課教師應當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著力豐富課堂,打造融洽的課堂氛圍和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數學學習和數學表達的積極性。而相反,學生如果沒有積極性,就不想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更不想在課堂上發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從最基本的課堂入手,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通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來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乘加乘減”時,有這樣一道練習:在游樂園,小明要玩碰碰車,每人每次3元,可只有12元,可以玩幾次?這個場景。針對低段學生對游樂園的興趣我問:這里面有哪些數學信息?學生爭先恐后地說,我靈機一動說:誰能將此情景編成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就是自己。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游樂園玩碰碰車,玩一次要3元,我有12元,我一共可以玩幾次呢?”。學生很快就將結果算出來。12÷3=4(次),通過本次的活動后,學生再遇到類似的解決問題時,我都讓學生利用情境來完成。這樣的活動不僅使學生得到能力的鍛煉,同時也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鼓勵學生、培養自信,給每一個學生“說”的機會
教師要創造給學生說的機會和平臺,例如,為了使學生挖掘到自身在語言表達上的閃光點,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來創造不同難度的語言表達機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敢于發言、正確發言,學生在被肯定和被認可之中獲得語言表達上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學會,能說好,對自己充滿信心。教師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認識到全班是一個整體,無論誰說錯了,就如同自己說錯一樣,這樣學生就意識到不能嘲笑這個整體中的任何一個人。此外,教師應該發揮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作用,讓那些膽小、不自信的孩子盡量在小組長的引導下,在小組內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其他同學幫忙補充情況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二,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師要盡量關注那些平時不愛表達、語言表達不清晰的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鼓勵學生回答,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時候,先讓學生觀察老師是如何擺“小飛機”,先在第一行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小飛機”,又在第二行用了15根小棒擺了3架“小飛機”,老師問:第二行擺小飛機的小棒數是第一行小飛機的幾倍?讓學生跟著老師剛才擺的過程說一遍,對學生進行完整的思維訓練一遍以后,讓學生再動手邊擺邊說第一行用5根小棒擺小飛機,第二行……,最后達到完整的表述:15是3的5倍。(15÷3=5)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經常采用“開火車”的形式,讓一個學生說第一句,后面的同學接著說下面的,在口算、找規律等教學中,這種形式最為適用。在諸如此類的練習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言機會,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的影響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三)咬文嚼字,注重語言的規范化
教師的敘述過程要思維清晰,為學生做一個好的示范引領作用,教師要有目的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然后讓學生跟著說,多讓后進生說,這樣稍差的學生也能樹立信心,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打破傳統的提問思路,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去提問學生,在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時,注重咬文嚼字,引導學生規范地“說”,清晰、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小組合作,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小組討論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當然每個兒童的認知和語言能力不同,在分組的合作中,我將能力強弱的學生搭配后分組進行合作,有利于其互相學習、互相切磋。雖然優生在合作中占主動的優勢,但后進生也能夠學到東西,達到我預期的合作目的。例如:在教“加減混合運算”時,利用課件演示主題圖“乘車”:車上原來有35人,到站從前門下車5人,后門又上車8人,問:現在車上有多少人?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后集體解決,匯報后發現列式的方法有很大的差異:方法一:35-5+8=38人;方法二:35+8-5=38人。可是中下水平的學生對兩種解法有自己的看法,教師就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模式,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自己的觀點,再派代表回答,回答的過程中鼓勵小組內其他成員積極補充,學生在表達過程當中既能鍛煉到自己的能力,又能養成學會傾聽的好習慣。
(五)觀察比較,注重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比較的材料,讓學生進行具體的觀察、分析和探討。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積極主動地思考,聯系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降低相關數學知識點的難度。同時通過在課堂上交流自己的觀察,以此來提升數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小學數學課本中所存在的教學例子都具有典型性,教師可以充分研讀課本,通過課本案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來為學生提供相關數學題目。如:在進行一百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中,讓學生當能干的小醫生來看病,讓學生說病因,并開處方。這樣既訓練表達能力,又讓學生知道平時出錯的原因。因此盡量利用課本知識,讓學生大膽的想和說。因此,教師應當深入研讀教材,從教材中發現可以用來強化學生表達能力的素材。
總之,提升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語言表達能力任重道遠,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教態要親,工作態度嚴謹,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將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任彩霞.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J].學周刊,2014.
[2]楊露.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科學咨詢,2016(2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