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彥飛 楊丹子
[摘要]現代學徒制是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手段,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模式,也是“雙高計劃”的主要建設內容,“雙高計劃”賦予了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多維內涵和新的目標取向。當前職業院校推行現代學徒制過程中存在主導權不清晰、辦學模式不成熟、質量保障和運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現代學徒制的深入推進。文章從選好合作企業、做好工學設計、抓好質量保障、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探討了紓解現代學徒制發展困境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雙高計劃”;校企合作
[作者簡介]牛彥飛(1980- ),女,河北石家莊人,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碩士;楊丹子(1977- ),女,河北石家莊人,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河北? 石家莊 05008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課題“職業院校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RSHZ-2018-03068)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8-0039-06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自2014年正式提出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以來,通過教育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用人難、留人難的問題。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為大力發揮職業教育支撐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作用,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總結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2019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進一步明確“施行校企聯合培養、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同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支柱產業等相關專業,全面推廣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標志著現代學徒制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現代學徒制對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雙主體”育人機制,促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銜接,推動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
一、現代學徒制的多維內涵和目標取向
(一)現代學徒制的多維內涵
我國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德國“雙元制”育人模式,但又與其不盡相同,是在我國政治文化和經濟制度等環境影響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F代學徒制基于校企合作育人,通過學校教育與學徒培訓相結合進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通過學校與企業根據用工需求和行業標準,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同創建評價考核標準,將理論教育與實操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產教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半p高計劃”背景下,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具有多維度的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內涵與特征,從理念、目標、過程、效果等維度呈現出“雙主體”“雙身份”“雙導師”和“雙主導”的特性。
第一,在理念維度上,現代學徒制最突出的特性就是“雙主體”育人,即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和企業兩個育人主體。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人才培養責任,為學生(學徒)提供各自特有的育人環境和資源,參與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知識培養、技能訓練以及考核評價等各環節。此外,政府和行業協會也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保證了現代學徒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第二,在目標維度上,現代學徒具有“雙身份”的特性,即現代學徒制所培養的人具有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企業參與招生,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具有兩個身份——學生和學徒,他們在學校學習期間是學生,在企業跟師傅進行訓練時是學徒。實施招生和招工一體化,學校入校即入廠,由校企聯合進行人才培養。
第三,在過程維度上,現代學徒制實行的是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制,即校企雙方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從學校和企業雙方選擇優秀的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組建教師和師傅相結合的“雙導師”隊伍。由學校教師根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教學,由企業師傅根據工作崗位的需求進行技能訓練。
第四,在效果維度上,現代學徒制采用的是校企“雙主導”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考查學生(學徒)的學業成績,也要考查其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并將崗位職業要求與資格證書結合起來,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融通”。
(二)“雙高計劃”背景下推行現代學徒制的目標取向
我國高職教育通過“示范校建設”“骨干校建設”“優質校建設”三個重要發展階段的改革推進,先后實現了確定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確定校企合作的機制體制、推動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階段性建設目標。新時代國家將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職業教育界定為類型教育,并提出“雙高計劃”,這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歷程中的又一重要舉措?,F代學徒制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形態,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承載著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雙重職能,具備融合學校教育和學徒培訓的特殊優勢,是實現“雙高計劃”的有力舉措和重要路徑,必將在校企聯合培養和“雙主體”育人方面發揮其特有的價值和作用。
首先,現代學徒制要以完善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作為實踐導向?,F代學徒制有利于企業育人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突出崗位培養,在真實的生產崗位上推動教學做一體化,根據崗位需求開發專業課程體系和崗位教學內容。校企共建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打造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雙重主體的育人模式。其次,現代學徒制要以促進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銜接作為價值目的?,F代學徒制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充分發揮企業技術技能優勢,通過技術技能傳承和多樣化人才培養服務高端產業,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優質人力資源支撐。最后,現代學徒制要以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在新時代背景下,現代學徒制將成為職教體系建設、創新團隊建設、培養培訓制度建設的改革擔當,成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推動職業教育健康有序地發展。
二、職業院校推行現代學徒制面臨的現實困境
現代學徒制作為推行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培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行現代學徒制。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先后遴選并確定了三個批次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這些試點單位在現代學徒制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境。目前現代學徒制推行是先試點,再總結、論證、完善的過程,而試點過程中遭遇的現實困境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現代學徒制的發展。
(一)現代學徒制“雙主體”育人的主導權不夠明晰
盡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的一種基本辦學模式,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文件明確“雙主體”育人的職責范疇。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出現了“雙主體”或多主體辦學,但不同利益主體在合作辦學過程中如何尋求共贏,如何利用各自承擔的權責進行必要的資源配置等諸多潛在問題亟待解決,權責不夠明晰、主體投入不足、缺乏辦學活力成為校企合作的問題癥結所在?,F代學徒制作為一種多領域交叉的人才培養制度,需要由國家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保障,而從我國法律層面看,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條款對現代學徒制中的關鍵問題進行界定,更缺少操作層面的指導性辦法,使得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在現代學徒制試點過程中,從學徒權益到企業資質都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據。因此,明確“雙主體”育人的主導權問題,不僅有利于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也有利于明確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后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以及獲得什么樣的收益,使學校和企業在“雙主體”育人過程中更加權責分明。
(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實效有待進一步考證
我國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處于試點探索階段,配套的教學方法、課程標準、考核指標、管理方式等還不夠成熟,對于學生(學徒)的培養方式,更多的是參照以往的普通高職人才培養方案,或在此基礎上僅僅調整部分課程內容,并沒有落實現代學徒制的真正內涵。有的試點過于看重企業的用人需求,強調學生的學徒身份,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學校的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背離了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培養宗旨;有的試點因各種原因導致企業在合作中的積極性不高,招生和教學組織均沒有企業參與,招生招工一體化成為一紙空談,制定的課程標準、考核標準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實現現代學徒制辦學初衷,脫離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社會認可度大大降低。綜合上述情況可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并沒有完全經過實踐的檢驗,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效有待進一步考證。
(三)現代學徒制的質量保障和長效機制不夠完備
我國現代學徒制實踐是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的本土化探索,學生的“雙身份”、教學主體的多樣化、學校與企業的利益博弈等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可能會導致現代學徒制試點受挫、學生(學徒)的權益不能保障等現實問題。目前現代學徒制試點幾乎強調的都是“成功”,沒有對試點發展前景進行充分預估,也沒有做好補救預案,有的試點校企合作企業瀕臨倒閉,作為合作的學校還在苦苦掙扎,不敢言敗,對于總結試點的真正經驗其實是無益的?,F代學徒制的推進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后續還將面臨更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構建更為完善的配套措施。尤其是在“雙高計劃”背景下,迫切地需要深刻把握現代學徒制的新內涵和新目標,進一步完善現代學徒制長效機制,充分彰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特色,使其成為“雙高計劃”的重要支撐。
三、職業院校推行現代學徒制的有效路徑
推行現代學徒制有助于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能力,推動教育體系與就業體系之間的融合,為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打通上升渠道,從而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F代學徒制通過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使行業和企業真正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行業等均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職業院校和企業加大合作力度,不斷完善“雙主體”育人模式,從選好合作企業、做好工學設計、抓好質量保障和建立長效機制四方面入手,進一步健全現代學徒制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為建設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提供有力支撐。
(一)選好合作企業
1.合作企業的培育與認定?!半p高計劃”強調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要施行校企聯合培養。選擇合作企業是推行現代學徒制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合作企業的培育與認定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首要工作,是成功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前提和基礎。我國職業教育校企“雙主體”育人實踐證明,現代學徒制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如何發揮“雙主體”作用、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問題,合作企業的遴選是現代學徒制成敗的關鍵。部分院校探索現代學徒制的成功經驗顯示,他們所選定的合作企業均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擁有行業領先的核心技術,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吸引力,擁有培訓員工的經驗和崗位分析能力,具備發展需求和培養學徒的能力?;诖?,我們理清了選擇認定合作企業的基本思路:一是要對有意向的合作企業進行專題考察調研,積極主動宣傳現代學徒制理念,全面了解企業的用工需求和崗位特點,形成系統的調研報告,選擇條件適宜、理念認同的合作企業,本著依法、平等、共贏的合作原則使其加入到試點工作行列。二是試點工作要邊試點邊總結,將“企業的發展需求”“企業本身的新引力”“企業的學徒培訓能力”“校企合作基礎”等方面的指標作為遴選條件,合理分配各項權重,構建現代學徒制合作企業遴選指標體系,形成由合作企業申請、專業審核推薦、學校評審認定的合作企業認定程序,制定《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企業認定辦法》,最終遴選優質企業并簽訂校企合作協議。
2.多形態協作模式的組建?,F代學徒制發展的國際經驗有兩種模式:一是需求導向型,即以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為主,整合院校,以德國、奧地利、瑞士為代表;二是供給引導型,即學校為主,整合企業,以英國、荷蘭、丹麥、法國等為代表。鑒于我國開展現代學徒制改革的社會經濟與制度環境,更適合選擇第二種模式,由職業院校聯合相關企業共同構建供給引導型現代學徒制模式。在現代學徒制推進過程中,逐步提升合作企業的參與度,充分發揮企業培訓職能,一方面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另一方面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在合作實踐中,根據專業特點,合作企業所處行業、規模及提供崗位的種類、數量,組建專業+企業的多形態協作模式。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推進中,要結合專業特點和企業用工需求,采用“1對1”“1對多”“多對1”“多對多”四種模式開展合作,以此取得良好的實踐效果。“1對1”即1個專業與1家企業開展合作,主要適用于企業規模較大,提供崗位數量多但種類比較單一的情況;“1對多”即1個專業學生與多家企業開展合作,主要適用于行業企業數量眾多但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單個企業提供崗位少的情況;“多對1”即多個專業對1家企業,主要適用于大型行業領軍企業,規模大,提供崗位數量多且需求種類多樣的情況;“多對多”即多個專業對多個企業,主要適用于企業規模較大、提供崗位多且種類多樣的情況。
只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合作企業培育與認定機制,不斷創新校企之間多形態的協作模式,充分發掘現代學徒制的有效性和適應性,才能更好地處理學校與企業、學徒與師傅之間的關系,搭建健康的發展平臺和良性的互動機制,推動合作企業主動承擔人才培養責任,實現教育資源與企業資源的融通共享,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做好工學設計
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征是校企聯合培養、“雙主體”育人,而“雙主體”育人的基本實現形式就是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就是典型的以工學結合為核心的育人模式?,F代學徒制充分發揮企業育人主體地位,把崗位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點,依據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的教學邏輯,校企共同進行總體合作、人才培養、管理制度等各環節的工學設計,共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題體系和教學內容,在企業真實生產崗位上推動教學做一體化,重在培養學生(學徒)的崗位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在總體合作環節,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基礎,校企雙方簽訂合作協議,本著合作共贏的理念,共同制訂總體合作方案和具體的招生招工方案。在人才培養環節,以工學結合的教學邏輯為依據,校企雙方要依據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結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優勢,共同設計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企業培訓方案),開發雙向互動的學校課程和企業課程。校企合作開發校企教材(尤其是企業培訓手冊)、學習資源、考核評價標準與實施方案(尤其是企業培訓考評手冊)等系列教學文檔。根據學徒工作特點,采用現場教學、合作培養、網絡授課等方式構建靈活多樣的學習場景和企業課堂。在管理制度環節,要充分考慮校企雙方的合作基礎和發展意向,設計現代學徒制辦學合作協議書,設計科學合理的管理辦法和選拔考核方案,開發工學結合的培訓方案和培訓手冊,設計人才培養質量跟蹤單,對學徒培養質量進行跟蹤調查和反饋,利用微信平臺為學徒崗位培養和培訓提供靈活便捷的學習路徑。
(三)抓好質量保障
1.完善“雙主導”評價體系?;诂F代學徒制的多維內涵和目標取向,對學生(學徒)的考核評價應從制度、內容、方法、標準以及主體等層面進行改革創新,構建多維度校企雙主導學徒考核評價體系,改革以往將學業成績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模式,形成學業成績和基本素質相結合的學校評價體系、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相結合的企業評價體系。除了對學生(學徒)在職業院校接受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綜合課、實習實訓等模塊的考核和綜合評定,還要將學生(學徒)在企業接受相關技能的培訓和業務考試納入評價體系,增加對其在崗培訓的過程性評價。這不僅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學徒)職業能力的提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對企業效益的提升度。另外,學生(學徒)的考核評價體系還要與國家的1+X證書制度掛鉤,參考國家行業評價標準,實施綜合質量評估,保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
2.實施質量提升計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離不開高水平的人才培養,現代學徒制著重彌補了專業教育中實踐教學環節的不足或缺失,通過精選教師和師傅,優選學生和學徒,精心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對方案目標、內容、招生機制、項目活動、課時計劃等多項指標全面審核,實施精英人才培養計劃,以點帶面,探索實現高職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路徑,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積極落實導師制育人模式,鼓勵導師自主創建精英人才選拔機制,重點突出精英人才培養計劃與普適性專業人才方案在培養目標、活動內容、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差異性,幫助導師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通過個性化精英人才培養,充分挖掘學生(學徒)個性潛能,選拔“英才”,培養一批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精英人才。
(四)建立長效機制
1.形成規范有序的運行機制。在“雙主體”育人過程中,學校和企業是最核心的關鍵要素?,F代學徒制不同于傳統學徒制,其具有職業院校和企業兩種教育主體,企業除了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負責外,還將承擔較大的育人成本,企業同樣是職業標準制定、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組織和師資建設的核心主體,參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職業院校在承擔育人責任的同時,要積極進行社會服務,這既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關鍵,也是職業院校自身應承當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首先,政府應盡快出臺專門針對現代學徒制的相關法規條例,對現代學徒制的政策支持、經費投入、組織管理進行規定,同時明確職業院校、行業和企業的責權利關系,以及人才培養、招生就業和教學管理等制度安排。其次,應鼓勵和支持地方政府積極研究出臺地方性的現代學徒制實施條例,及時總結現代學徒制的實踐經驗,為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提供參考依據。最后,校企雙方應聯合設立專門的合作育人機構,組織和協調現代學徒制辦學的各環節,使學徒管理、崗位安排、教學組織以及考核評價等實現規范化和制度化。只有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具體情況,對現代學徒制進行本土化實踐探索,才能滿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的需要,以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要求。
2.建立科學合理的長效機制。學生的“雙身份”問題,是阻礙我國現代學徒制推進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開展學徒培養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提供支撐,學生(學徒)身份及其對應的權責利得不到明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代學徒制的推進進程。但由于立法進程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等特點,因此不能等靠立法和修法來解決問題。鑒于此,一方面建議改革招生招工機制,進一步擴大職業院校招生自主權,改革招考方式,試行注冊招生制度,使企業員工也有獲得學歷提升的機會;另一方面建議院校、企業、學生三方簽訂協議,明確學生(學徒)的雙重身份,約定各方應擔負的責權利,確保學生(學徒)受教育的權利、合理的勞動報酬等。另外,為有效調動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改革的積極性,建議政府采用稅收減免或購買服務方式為企業提供激勵,以補償或購買企業提供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實訓場地、師傅薪酬等。同時,對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企業要從企業管理水平、師傅技術水平以及實習實訓條件等方面提出明確的標準和要求,確?,F代學徒制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龔小濤,趙鵬飛,石范鋒.“雙高計劃”背景下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的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3):39-43.
[2]范國輝.現代學徒制視角下職業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9(18):91-94.
[3]陳俊蘭.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
[4]鄭永進,操太圣.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路徑審思[J].教育研究,2019(8):100-107.
[5]廖禮平.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問題及對策[J].職教論壇,2019(6):134-139.
[6]黃文偉.企業充分參與現代學徒培養的制度設計研究[J].高教探索,2019(7):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