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浩 戴經國 蔡曉潔
【摘要】目前工科教育現狀存在不足,具有改進的空間,擬以學生團隊和工作室為載體,由指導教師引導,以學科競賽為驅動,以Seminar研討為形式,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探索校企合作的“學科競賽+Seminar+創新創業”教育形式,通過參與競賽完善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工程教育探索可行的思路。
【關鍵詞】校企合作? 學科競賽? Seminar? 創新創業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競賽激勵的新工科學生seminar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粵教高函[2018]180號-532);廣東省級產業學院建設項目“韶關學院信息技術產業學院”;韶關學院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融入Busking文化的智能定位與數據推送的旅途軟件App的開發”(S201910576038)。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5-0001-02
教育部于2017年公布的《“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指出:新工科建設和發展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需要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構建新興工科和傳統工科相結合的學科專業“新結構”,探索實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面臨時代的新需求,社會職業崗位的需求持續推進高校人才培養內容的更新。隨著“新工科”理念和內涵建設的不斷深化,傳統工科教育的不足之處逐漸顯現。目前工科教育方面存在改進的空間。例如,學科教育主要任務著眼于應對解決社會職業崗位,而不是培養創新創業素質、精神、創造力。教學課程容易孤立開設,缺乏針對學科特點的針對性銜接;教育涉及面不足,開設課程缺乏系統性,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以及延伸認識不足。通過近兩年對我校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畢業生認為學校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依次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等。
針對上述問題,課題團隊以工作室為單元,以學科競賽為驅動,以Seminar研討為形式,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依托,由指導教師引導,探索開展“學科競賽+Seminar+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相關實施舉措如下:
1.以工作室為單元
通過以學生團隊和工作室為單元,按團隊興趣和特長,工作室的主攻方向包括軟件開發應用、網絡與硬件、算法設計等,由指導教師主持,按期組織團隊學習專業知識,了解產業需求,討論參賽方案與技巧,通過參與競賽完善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探索可行的思路。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通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均有相關的對口學科競賽,并且學院具備多個學生工作室。各學生工作室都有固定場地,配備辦公設備、實驗設備、網絡設備。通過招新及淘汰制度,聚合相應興趣和特長的學生。根據專業特點以及前期具備的條件,可以實施相關項目。按期組織團隊學習專業知識,設計研討主題。由指導教師和學生輪值主導,每次的培訓輔導,都預先商量設置討論主題,學生和老師通過圍繞主題進行多輪次的陳述、辯論、研討、總結,從互動中學習進步,從而針對行業需求深入學習。
2.以學科競賽為驅動
學科專業競賽需要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的良好結合,既是專業理論知識能力的體現,也是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展示。通過參與學科專業競賽,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融合課堂理論知識與課外實踐能力。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學科專業競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激發創新意識和開拓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軟件開發應用方向對應的賽事有挑戰杯、互聯網+、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等;網絡與硬件方向對應的賽事有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高校物聯網應用創新大賽、全國高校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技術大賽等,算法設計方向對應的賽事有中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團體程序設計賽等。以參與競賽為契機,學生相互討論參賽經驗、心得、技巧等,拓展學生溝通能力、商業分析和創業能力,完善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3.以Seminar研討為形式
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依托學生工作室的Seminar研討教學更為輕松、發散、雙向互動。Seminar研討表面看起來簡單隨意,實質對學生的前期調研、識別問題、創新思維的要求更高,為了能在互動研討中讓團隊理解自己的觀點、支持自己的方案,每個參與者在研討之前,就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首先要查閱相關參考文獻、學習相關案例、歸納已有方案,然后對現有問題進行分析,了解相關的優勢、劣勢、機會,歸納要素,提出自己的觀點或方案。團隊的Seminar研討注重發揮成員角色的作用,指導教師負責引導研討主題,調動討論氛圍;團隊老隊員是研討主力軍,以較為成熟的觀點衡量方案,分析相關利弊因素;團隊新成員重在參與學習,在Seminar研討實踐過程中,新成員不拘一格的觀點往往可以發揮出人意料的作用。通過交互式的研討,相互辯論交流,學生活躍了思維,促進了溝通,強化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軟件開發應用方向的競賽,較適宜引入Seminar研討形式。目前信息類作品的團隊賽事,多涉及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應用系統或軟件架構。參賽方案多面向真實場景應用,需綜合考慮業務模型、技術實現方案、商業可行性等各種現實因素,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或設計思路。為了突出對 IT 技術、管理技能和市場推廣等軟件產業核心要素的考察,團隊需設置項目負責人、研發負責人、商業負責人等對應的角色。并在相應的提交方案、演示答辯等環節中加以體現。參賽團隊要綜合考慮業務模型、技術方案、商業可行性等各種因素,提供完整解決方案,鼓勵團隊結合實際創新結合實際應用和行業發展趨勢,就創新業務做商業計劃分析和原型搭建。團隊通過多次Seminar研討對方案進行迭代更新,涉及人員搭配、產品創意、技術路線及實現方案、結合實際應用的業務創新、行業標準、商業價值分析、盈虧分析等。甚至需要演示答辯現場的演示文稿和文案,模擬答辯的提問環節,幫助團隊查漏補缺,從研討中逐漸迭代完善作品方案。
算法設計方向團隊,在培訓入門方面同樣可以引入Seminar研討形式。算法設計要針對競賽題目的要求構建數學模型,進而設計適合的算法,最后要寫出計算機可執行的程序代碼。整個過程對經典算法的靈活運用至關重要。因此在培訓中,Seminar研討活動可以將經典算法按類型簡單歸類為多個主題,例如高精度計算、數據排序、遞推、遞歸、搜索、回溯、貪心、分治、動態規劃等。針對每個主題,團隊通過討論,介紹算法思想,歷屆相關題型,解決技巧,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衡量,衍生內容,容易出錯的知識點等。網絡與硬件方向團隊,則按大方向分組討論學習,例如互聯網應用、物聯網應用、嵌入式應用、單片機應用等。各組按不同的方向,討論相關知識點、市場價值、應用結合創新點、功能開發等。
4.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
學生工作室的形式,看似很有新奇感。但具體到每個學生,長期在工作室研發學習,難免會產生枯燥疲憊的情緒。如果疏于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輔導、鼓勵、固化,很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學生退出現象。輔導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從國家、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發,與合作企業協作,由企業適時派企業導師進行溝通介紹。相對于高校教師而言,企業導師對市場需求以及對科技應用的了解程度,往往更加及時、更加敏感、更加準確。對于企業而言,校企交流溝通可以向學生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對學生而言,校企交流溝通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專業的重要性和優勢、應該如何把握企業需求增強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
通過近幾年持續以創新創業需求為導向,引導提升學生對自己專業的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學科競賽,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作室學生在校期間,榮獲全國一等獎三項、全國二等獎八項、全國三等獎十幾項、省級獎數十項。學生通過在工作室進行2-3年的訓練,對市場需求和技術熱點更能準確了解和把握,明顯增強了動手開發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促進了專業理論學習的興趣,從而獲得用人單位的好評。
5.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及協同育人教學體系
近年來,學院積極聯合多家知名企業共建行業學院、專業、基地、平臺,通過積極主動地探索與實踐,聯合中軟國際、中興通信、金蝶軟件、地方產業園等多家企業和單位,逐步聚合起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教育部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省級協同育人平臺、省級人才培養基地等多個平臺,形成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校企合作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為“學科競賽+Seminar+創新創業”培養過程提供環境基礎。學生可以根據專業興趣和未來職業發展愿望選擇校外實踐基地,強化相關專業綜合技能和素質。
為了解決傳統師資隊伍不適應培養應用型工程人才的問題,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師資隊伍,對接軟件產業工程技術,推動學術研究與產業技術結合,聯合打造教學團隊。依托“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辦法,每年依次安排多位教師到企業進修,提升雙師型師資教學科研水平。與知名企業共享高層次人才,外聘校外技術骨干和專家學者承擔部分專業課程。引入企業導師,實施雙導師合作研發課題、指導畢業設計、指導學生競賽項目。緊跟信息技術行業發展,推動應用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將信息技術行業前沿思想及相關技術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將學科競賽相關題目融入培養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由于企業或學校對于教育及考核的側重點各有不同,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教學質量,適當結合國際工程教育要求,以保障信息技術類專業的培養質量。通過鼓勵創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Seminar研討教學、實踐教學的方法及學習考核評價方法,將主題發言、調查報告、小論文、課題設計、實踐課程、學科技能競賽等納入評價體系。通過借鑒合作辦學單位的管理經驗,完善監控機制,細化知識、能力結構教學過程的落實與監控。鼓勵強化各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及評價方法的落實,提高學生獨立發現、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隨著國家層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要求,以及新工科內涵建設的持續推進,社會就業崗位對高校人才培養課程的形式和內容都有較高的新需求。通過校企合作的“學科競賽+Seminar+創新創業”教育形式,深化、細化協同單位評價方法,與地方行業協會探討人才標準和保障體系建設,結合第三方評價機制,完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加強與合作企業之間的聯合培養合作,增強學科專業的工程教育競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程誼.學科競賽背景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8):107-108.
[2]陽超,馬琳慧.構建學生科技競賽平臺,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04):277-278.
[3]趙錦紅,胡又農.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培訓體系建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4):6-8+13.
[4]林育曼.高校網絡化自主學習績效管理探析[J].高教探索,2011(06):104-108.
[5]鄒俊,張芳.“Seminar-案例”綜合教學法在MPA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102-104.
[6]李穎.Seminar教學法對護理本科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及學業自我效能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23):3303-3305.
[7]劉佳,夏瑾,馬翠英,吳行健.Seminar教學法在材料專業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9(34):37.
[8]劉麗,朱曉林,馬曉琳.以學科競賽促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4(02):180-183.
[9]王桂平.高校學科競賽培訓模式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9(07):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