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珠
摘?要: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于向學生普及必要的歷史常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正確的思考,進而通過歷史的學習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歷史教學需要重視史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成為了歷史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工具。本文就針對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形式和方法進行分析,力求提出切實可行的歷史教學意見。
關鍵詞:初中教育;歷史教學;史料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2-0094-02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學生在學習歷史之時,可以從史料入手,把握歷史的脈絡,同時也能夠獲得通過史料分析歷史的基本能力。具體來講,將史料應用于歷史課堂,可以細化到時代背景,歷史人物,歷史規律等等方面。下面,本文進行一一闡述。
1.通過史料了解時代背景
當代歷史研究者進行歷史研究的首要方式就是借助史料,從而跨越時間的阻隔,深入了解時代背景,繼而進行一系列的歷史探究。而這一過程中,借助史料了解背景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在歷史學習中也不例外,史料是古代歷史的最好寫照,包括《史記》、《資治通鑒》、《漢書》等等一系列的史書,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最好參考。這些史書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基本上都有或詳或略的描述,對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面貌都有一定的反映。
教師在歷史課堂里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史料的習慣,也要注意培養學生通過閱讀史料獲取歷史學習能力的習慣。具體地,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研讀某一段史料,進而分析某一個歷史事件,或者分析某一個歷史時期的面貌。更進一步地,教師不僅僅可以借助文字形式的史料,引入包含歷史內容的多媒體信息,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就包括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等等。例如,在學習秦統一天下時,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研讀一下司馬遷的《秦始皇本紀》相關選段,也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下與此相關的視頻資料,例如《中華通史》、《百家講壇》、甚至可以是一些與事實符合的影視劇。學生可以借助這些資料了解秦王朝的興衰,進而了解通過了解這段歷史背景,理解中國封建王朝早期歷史進程。
2.通過史料關注歷史人物
歷史是人演繹出來的,因此歷史也是人的歷史。在學習歷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史料了解歷史中的風云人物,以人物為線索理解歷史的內涵。這其實也解釋了為什么包括《史記》在內的紀傳體史書是早期中國史書的主要形式,這是因為通過人物作為線索學習歷史,可以讓學習者在歷史的學習中更加具有條理性。更進一步地,歷史人物是歷史最能夠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歷史人物的傳奇事跡往往能夠激發學生最大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分析,學生也可以獲得很好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收獲。正如唐太宗所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學生在了解關于古人史料的同時,也能夠啟發學生建立自己的個人歷史觀念和個人價值觀念。
例如,在學習三國時,不妨讓學生討論下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讓學生閱讀一些關于三國歷史時期的故事,例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等,讓學生評述一下相關的歷史人物。例如有的學生喜歡曹操、有的學生喜歡諸葛亮、有的學生喜歡周瑜、有的學生喜歡劉關張,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下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分析一下這些歷史人物的歷史貢獻。例如在分析曹操時,可以引入關于曹操的歷史文本,分析一下曹操的個人理想,同時討論一下曹操的政治功績,其發動的兩次戰爭對統一當時的時局都有著哪些影響?
3.通過史料了解歷史事件
對歷史這一門科目的學習,通常都是需要背誦大量的知識點,達到對歷史的基本了解,且學生在了解以往的歷史事件時,在做歷史材料題的時候才能做到輕松應對。
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很容易對大量歷史知識點的背誦產生厭煩,因學生在記憶時通常會出現歷史發生的時間與歷史事件不符,且大多數學生針對大量繁瑣的文字會感到很難抓住歷史事件的中心,導致學生通常在記憶的路上顯得十分困難。老師在解決學生在學習歷史上出現的問題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課前去看本章內容的相關史料,讓學生以故事的形式去了解到本章節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了解歷史發生的原因,讓其形成自身對史料的思考,加深學生的歷史記憶。
老師在歷史課堂上可以引用史料,對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展現出自己的思想,其次老師在授課時,不能直接照書上的內容講解,對學生采用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效果不明顯。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分析史料從而讓學生達到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達到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記憶,從而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形成一種連貫的思維方式,將有關聯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形成相連的記憶,方便在以后的歷史學習中,更加容易的理解這部分歷史發展的原因,從而加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
例如,在《隋朝的統一和滅亡》這一章節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先去閱讀相關的歷史史料,讓學生了解到在周朝時代,楊堅為大將軍,長女為太子妃。后宣帝死,子靜帝年幼,由楊堅輔政。堅自為左大丞相,總攬軍政大權。為了奪取帝位,楊堅先后平定了尉遲迥等人的反楊武裝力量,又大殺周室諸王。581年2月,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改年號為開皇,建都長安,因此隋朝出現了,而在隋朝的建立與滅亡中,也發生了相關的歷史事件,老師可以再讓學生去了解其中的故事,從而讓學生深刻的認識到相關的歷史事件,達到對歷史學習的加強。
在學習唐朝的歷史的章節中,學生可以了解到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這四個階段,在四個階段中,可以看出每個階段唐朝不同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老師在講解這一章節時,可以讓學生看看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關于唐朝由繁榮到衰退的描寫,然后讓學生再結合書上的知識,去思考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凸顯出史料對了解歷史事件的作用。
4.通過史料總結歷史規律
在初中的歷史學習中,歷史規律的總結至關重要,這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所在。歷史百態,雖然沒有能夠絕對通行的規則,但是卻有著相對合理的規律,了解歷史的規律,學生才能夠正確把握歷史的脈絡,對歷史的發展狀況形成正確的觀點,才能夠更好地將歷史知識引入到自身科學歷史觀念的構建上。在歷史中,有許多可以引以為鑒的教訓,也有許多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經驗。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訓練學生從歷史資料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從歷史資料中尋找歷史的共同點。
例如,在學習秦朝的衰落和漢朝的衰落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思考,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分析。秦朝的衰落與秦朝政治的腐朽、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有關,也跟統治者的暴虐有關,那東漢呢?實際上學生基本都可以發現漢朝的滅亡與秦朝的滅亡有著很大的相似處,兩個王朝的君主在統治末期都不善于處理政治衰落的問題,君主權利被轉移,同時社會積重難返,統治者卻仍舊沉浸在享樂之中。這其實對現代的我們也有所啟示,這啟示我們國家要時刻維持清明的政治、保證強盛的國力,保證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樣地,這些知識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方面總結得到,秦朝的崛起的原因,正是因為秦朝采取了合理的政治改革——商鞅變法,因此才獲得了強大的戰斗力和生產力、文景之治也是因為漢朝的皇帝頒布了一系列修生養息的政治法令,由此,我們知道科學合理的政策對國家強盛有著重要意義。
5.總結
史料分析是初中生需要在歷史課堂上掌握的重要能力,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史料去學習歷史,一來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二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且在歷史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做到對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精確記憶,才能在教學應用中做到正確性,因此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對史料的學習就顯得十分的重要,而這些需要歷史教師在平時就多加注意。
參考文獻
[1]康美英. 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D].延邊大學,2016
[2]秦珊. 淺析初中歷史史料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15
[3]彭治國. 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探究與實踐[D].魯東大學,2014